让每个孩子都闪光(教改一线·校长和学校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夜幕降临,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村,村庄一角的范家小学亮起暖暖的光。
正值晚间阅读时间,学生们在静静读书。温馨的教室、沙沙的翻书声,有家的感觉。校长张平原放轻脚步,走过一间一间教室,进行夜间巡查。
范家小学仅有不到100名学生,超过一半的学生住校。张平原带领老师们建设美丽乡村学校,让学生在校园里快乐成长。
用关爱回应学生情感需要
抵达范家小学时,红白相间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一侧是教学区,一侧是住宿区。走进四年级教室,记者眼前一亮:六边形课桌旁,十几个学生分组围坐,教室后方有沙发、书柜,整洁、明亮。班主任杨秀丽正带领学生评选上周表现优异的同学。“李文强动手能力强”“小敏打扫卫生干净”……学生们自己评、自己选,眼睛里透着光。
几年前,学校还不是这般富有生机。2014年7月,张平原接任范家小学校长后,对学生进行家访。得知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的来自离异、经济困难家庭,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爱。那么,能不能把学校建设得像一个家庭,轻松、温馨、可信赖、可依靠?”张平原决定在学校倡导尊重、关爱、体贴、信赖的文化,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张平原带领师生改造学校环境,一同布置教室,还在宿舍安装了遮光窗帘、小夜灯等。与此同时,鼓励师生交流、增进情感。“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有人能关注并积极回应他们的情感需要,这样,就不会孤单、无助。”张平原说。
在范家小学,每位老师都能讲出几个学生成长的故事。杨秀丽的班上有一个叫小狄的孩子,行动能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控制不住地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为此,小狄上楼梯时,同学们扶着他、一级级台阶慢慢走;小狄情绪激动时,杨秀丽会第一时间上前安抚;小狄有进步时,老师还为他发放一面小红旗作为鼓励,“孩子特别高兴!”
用特色汲取乡土教育营养
学校的环境和设施逐渐改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校园。但在张平原看来,办好乡村教育,还要积极提升育人效果,让课程更有特色。
“乡村学校是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山坡上、小河边,都是触手可及的课堂,农村的风土人情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张平原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认为,应当让学生从乡土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范家小学开设了乡土探究课程,每周三下午组织学生到村子中调研,到大自然中探索。去学校采访时,正赶上一堂乡土探究课,记者跟随学生一起进行了“农业生产调查”主题探究。
“爷爷,这些农具是做什么的?”看到村民苏大爷用锄头整理油菜地,学生李欢上前提问。苏大爷耐心地介绍起种植油菜和玉米所需农具的不同。
紧接着,学生姚雅雯的问题来了:“这些农具是村民自己做的,还是到镇上买的?”“问得好!10多年前,很多农具都是村里的匠人打造的,现在的发展方向则是农业机械化。”苏大爷说。
记者注意到,站在一旁的张平原并没有说话,而是鼓励学生自主调查。他说,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问,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逐步提升。
向村里的老人学唱童谣,认识常见中草药……行走在村落间,学生们对家乡的了解也逐渐深入。“我们希望在孩子心里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家乡都是他的根,系着思念与牵挂。”张平原说。
用激励培育阳光自信少年
“好奇可爱,机灵健康”“坚韧有节,阳光好奇”,在范家小学,教室前的标语各不相同。采访时,孩子们毫不胆怯,还会主动与记者聊天,自信、大方。
在乡村从教30余年,张平原一直思考,乡村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学生。办公室的一幅字上写着他的部分答案——“育阳光少年”。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光亮闪耀出来。”张平原说,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更好地因材施教,范家小学开展“八美少年”评比:阅读美少年、运动美少年、勤劳美少年……学生自己选择方向、自己制定标准,达到目标即可获奖。
“黄启贤,你认真阅读的样子最美!”教室黑板上,同学们对“阅读美少年”黄启贤的赞扬十分醒目。喜欢打球的刘俊楠则在运动方面进步飞速,数次获得“运动美少年”称号。
从范家小学毕业后,许多学生的发展也令人欣慰。“去年,一名几年前的毕业生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平原自豪地说。其实,在他看来,不管未来考入哪所大学、从事何种职业,只要阳光、自信、有全面的素养,乡村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优秀的劳动者、奉献者、担当者。
这几年,张平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校长)等。他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教育思考。记者看到,其中一条这样写道:种庄稼的农民们懂得生命成长的过程——不急,不管天气好不好,都必须认真耕种。
与记者边走边聊,走到六年级教室外,张平原停下脚步。他告诉记者,今年,又有十几个孩子即将从这所乡村小学毕业。“今天乡村教育的水平,影响着乡村未来的面貌。”张平原说,自己的目标是把乡村学校办好,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有品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