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流失区“变脸记”
【阅读提示】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沿黄一带,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连绵成片,星罗棋布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为此,我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水保治理,因地制宜,分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一项项决策的落实,一个个项目的生根,使水土保持治理的多元效应渐渐绽放,让更多的贫瘠土地成为“绿色银行”。
A 荒山盖上被子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沿黄一带。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水保重点项目涉及到了全省各个水土流失严重区。通过治理,许多水土流失区逐步发展起特色产业:永和的红枣、石楼的核桃、隰县的梨……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个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旧貌变新颜。
永和县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梁峁重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8.4%。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该县围绕国家和省水保重点项目,大区域治理,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施工,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3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1.14%;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6.5%,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
我省水土保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沟道建设淤地坝、治滩整地,荒山荒坡植树种草等,并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配置各项治理措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南曲沟流域是河曲县的12条中型流域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该县通过建造淤地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目前该流域大幅提高了拦沙量,并形成新的优质耕地。
资金不足是推进水土保持治理的一大障碍。为此,我省创新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投入“水保产业”。到去年年底,全省民营水保户累计发展到28万多户,治理开发“四荒”地超过8000平方公里。
乡宁县煤炭企业家张连水从2000年开始,先后承包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四荒”地,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种植水土保持作物翅果油树7万多亩,并创建了琪尔康公司,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2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B 农民有了票子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建设成效的概括。
永和县白家崖流域治理是我省实施坝滩联治的典范。过去的白家崖流域,到处是荒山、荒坡、荒沟,春天一沟泥,冬天满沟冰,汛期洪水泛滥,农业生产条件十分差。
从2003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以来,流域内共建成淤地坝38座,同时配套建设生产坝570座,开挖排洪渠20公里,建设坝滩地3300亩。如今项目区种植玉米每亩年均产量1000斤,年可产粮330万斤。
水土流失地区往往与贫困相伴。近年来,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根本落脚点。比如,在沿黄丘陵沟壑地区,以坝滩联治、坡改梯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坝地、滩地、梯田等高效基本农田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三保田”。据测算,新造好的沟坝地,无论是土壤含水量,还是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都比坡地要高很多,增产潜力很大。
汾西县佃坪小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涉及3个村。通过治理,新增高效沟坝地327亩。工程建设中,田、坝、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完成后及时落实到户管护。据去年调查,种植玉米,沟坝地亩产近600公斤,当地人均增收100元左右;闻喜县东镇西沟村高新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沟村原来能种的地大概330亩左右,每年只种小麦一茬,每亩收入二三百元,沟坝地治理后,又栽山楂,又间种药材,每亩年收入达二三千元,是原来的10多倍!”
民营水保大户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也日益明显。鲜淼葡萄庄园是由左权县鸿兴鲜淼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租赁荒山荒坡243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苗木、技术、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建设。目前公司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农户从中受益。
记者在临汾、吕梁等地采访时发现,民营水保大户在治理开发中主要靠雇用农民劳动力。据悉,一般治理开发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常年雇用的劳动力平均在10人左右,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春秋农忙时节雇用的劳动力超过十人甚至上百人,每人每日的工资在80元—200元之间。
C 家园变了样子
“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这是沿黄山区农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水土流失治理不是单一保护生态的工程,而且还具有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的功能。
在石楼,“沟域经济”改变“山绿人穷”。在龙交乡寨子上村,昔日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的长咀沟,如今建起了养鱼池、养牛场、养羊场,沿着沟道蜿蜒而去,荒沟荒坡仿佛一夜之间华丽变身为“好江南”。微风吹来,空气中透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副县长陈建林看来,“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种养加工、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它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顶、塬、坡、沟、滩立体开发,山、水、林、田、路、村统一打造,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永和县坡头乡、芝河镇精品水保项目区,以前是荒滩烂沟、羊肠小道,农民们出行极不方便。通过项目建设,挖排洪渠27.78公里,贯通园区道路65公里,基本实现农田机械化、川地水利化的目标。说起工程的好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以前农机根本进不了田,家家都养驴或骡子,现在整理成沟坝地后,乡亲们也用上了现代的农机具!
与永和县一样,在隰县,水土保持治理在促农增收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群众的人居环境。
阳头升治理项目于2015年实施,涉及隰县阳头升乡4个自然村。工程建成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6.64%,植被覆盖率达到29.56%,土壤流失控制量2.08万吨,年可增加产值59.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397元。
昔日乱石滚滚,如今葡果累累。清徐县白石沟流域地处吕梁山东部边缘,属砂页岩土石山区,主沟长19.6千米,沟口宽350米。在国家和地方投入的同时,该县充分调动农民、大户、合作社等的积极性,多主体参与,多方面投入,合力打造和发展葡萄经济林产业。目前流域内发展起葡萄经济林1.35万亩、栽植水保林31500亩。通过治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人居环境,带动了农家乐旅游,改善了投资环境。“白石沟葡萄”已成为清徐的一张名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