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中元节感怀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cb034ef3e105449c8e9bb62edd449977刚刚立秋,酷暑的余热还未散尽,秋老虎就紧随其后滚滚而来,热烈的风吹过高原敦实的面颊,芳草萋萋,万物葱茏;莺飞蝶舞,牛羊肥壮,这个季节是黄土高原最具魅力的季节。大地果实累累,玉米吐缨,胡麻结籽,黄豆、山药怀揣六甲,山野里绿浪一浪高过一浪,七月十五中元节悄然而至,一种思念骤然升起,带着忧伤,带着泪花,带着祖先的嘱托,带着流年的印痕缓缓荡漾开去。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be8022d344454df392696a1c149f8f3a
中元节是道教、佛教、儒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们于是夜夜诵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通过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使饿鬼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修成正果后,他用天眼通察地狱,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苦不堪言。经师尊释迦牟尼训示,目连尊者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了苦海。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受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佛教的盂兰盆会便与道教的中元节相互融合,并加入了儒家的孝道思想等许多中国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41aa05eaf301415eb0df3b5aefcfe368
七月十五被称为“送羊节”。在古代羊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9441aeb126b74e73a1b6e3e41d35c0dc
静乐一带七月十五家家都要捏面人,这缘于“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当年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人是蒙古人,为最高统治者;二等人是色目人,泛指最早被蒙古人征服、并帮助蒙古人征服全国的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享有一定的权利;三等人是汉人,大体是指淮河以北原来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契丹、高丽、女真、渤海人。四等人则是南人,就是原来南宋统治下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为最下层。汉人和南人地位低下是被剥削、受压迫的阶层。为了统治汉人,元朝廷实行了十户制,即将百姓以十户为单位划分开,派一个叫十户长的蒙古人、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家鞑子”进行长期监视、管制。“家鞑子”平时就由这十户人家养着,他们轮流在百姓家吃住,谁家有好吃的都得由家鞑子们吃剩了才能让家里其他人吃。这些家鞑子平日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有不顺心就陷害残杀老百姓。所以老百姓都得向家鞑子买门槛子,而门槛子的高低定价又由着他们,他们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有钱人家买得起的,家鞑子就稍微收敛点。没钱人家买不起门槛子的,有大姑娘小媳妇的,家鞑子想在哪儿住就哪儿住。家鞑子们还享有管辖区内新婚媳妇的初夜权。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元朝末年,农民暴动时有发生,为了加强管制,民间禁用铁器、刀具等,就连做饭用的切菜刀也要交给家鞑子保管,十户人家共同轮流使用一把菜刀,用时取出,用完及时归还。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f44f84ba24e14cb0a258032a1f0242fb
一场声势浩大,名流千古的反元、反压迫运动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七月十五当天,人们将密谋杀鞑子的纸条藏在面人内,家家户户传送,以相互赠送面人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求得统一时间,统一行动,杀家鞑子们一个措手不及。等到八月十五晚上入夜后,人们陪着家鞑子吃羊肉、月饼、品水果、喝烧酒。等鞑子们喝得醉醺醺之际,人们一齐动手,把为非作歹的家鞑子们杀了个尽光……大家燃放鞭炮,振臂高呼,庆贺成功。对于遭受压迫的汉民族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大记事。从此之后,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便在民间流传开了。星移斗转,朝代更迭。送面人早已演变成了民间相互传递友谊、增进联系的节日礼节了。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7eb93cfc96034e43ae2590c128e126c1
小时候总是盼望七月十五能吃到面人,而今人到中年,再一次重温了节日背后的传说和故事,觉得节日本身比吃食更绵长、更有滋味。七月十五做面人的那种热烈气氛久久萦绕在我的记忆中,静乐的七月十五,家家户户早早就开始发面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蹦蹦跳跳着东家出西家进看各家捏面人。女人们这几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捏面人,捏面人的工具也很简单:菜刀、剪刀、锥子、梳子、黑豆、红颜料。大案板往炕上一放,女人们就盘脚打坐地在炕上开始捏面人了。手巧的婆姨们用菜刀切开和好的面团,用手拿捏成羊、牛、鱼、鸟、娃娃等形状,用剪刀剪出鸟和鱼的翅膀,用梳子按捺出纹样,再用黑豆给面人人和鸟兽们点上眼睛,起到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团面在她们手里,两刀三剪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动物,或活灵活现的人物,然后眉、眼、嘴、鼻子、耳朵,样样不少,件件周正。嘴角上翘是抿嘴笑,压一个麦粒大小面条,便是樱桃小口。用面条做成头戴、挽花、腰裙、项链,还有栩栩如生的蛇盘兔,青蛙戏水等等。做好面人后再用锥子扎开透气孔,上蒸笼蒸熟,出锅后点上红红。面人风格简洁浑厚、朴实典雅,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绝佳的工艺品。年长的老奶奶边捏边教,年轻的媳妇、闺女们边捏边学。总之一家捏面人,四邻来帮忙,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七月十五捏人人已经成为静乐农家妇女展露手艺的舞台和教授学徒的课堂。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81c9f748602742b2912445a1a0610eed
我记得村子里过了七月十五,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都要互相赠送面人,这种风俗不但可以切磋技艺还可以增进珍贵亲情和友情,定了婚的男女之间也要送人人,以示爱情真挚,天长地久。还要给放羊的、放牛的送人人,放羊的送羊,放牛的则送牛,放牛羊的大多是光棍汉,不会做面人人,再者放牛羊的常年风吹日嗮雨淋甚是辛苦,村民们送面人是对他们终年累月辛勤付出的慰问,也算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慰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家乡人民是善良的,注重礼节礼貌的。捏好的面人要经过自然风干,才能长时间保存。当然为了增加口感,还要用文火在大锅中烘焙,经过烧烫焙干的面人吃起来酥脆可口,回味悠长。
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c554002675a941d195ed8b5505e0ccaf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和中元节是两个比较突出的祭祀节日。农历七月十五谓之鬼节,中元节祭祖烧纸钱是一项重要活动,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烧纸、焚香表达生者对故人的一种缅怀和思念,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伦理内涵,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心灵对话,以达到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人生一辈子,不管英雄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最终是要离开人世,回归大自然,人们以阴阳划分活人与故人的界限,阳间是人间的世界,而阴间则是故人的世界,祭奠祖先是对故人的一种缅怀。“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是尊老敬老的,孝是善良和爱心的浓缩结晶,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孝亲祭祖,可以秉承先人基业,弘扬光荣传统,不忘故人伟绩,这样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对鬼神的敬畏,这是人们心中的信仰,这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崇拜情节,这是一份爱的传递,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b823bf2bf4c04a9e86bca174def08b42
又到七月十五,回顾中元节的有关故事和传说,我的思绪掠过苍茫的原野,踏着点点朝露,携着缕缕阳光,掸去满身尘土,在滴滴泪水中怀念,在件件往事中追忆,缓缓地、深情地流向故乡……滋生出一切怀念的词语,往事如同一抹彩虹徐徐展开。此时,我已热泪盈眶,虽然远在他乡不能祭祖,只能收藏一声长长的叹息,但我将对故乡的思念,对先祖的敬仰,深深揣入心胸……回家的路有多长,追思的路就有多远,思念一波高过一波,憧憬一浪高过一浪,回旋着,荡漾着,交融着,绵延在故乡的沟壑梁峁,山间河畔,原野农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