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读史看画:正成为新潮流的古典文化与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在世界愈发变得喧嚣和不确定时,我们总会一次次回到古代中国,不带着司马迁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也不祈求能够钩沉索引,成为通达的饱学之士。更多的时刻中,我们摩挲着历史中最微小的细节——或许是2200年前工匠亲手捏塑兵马俑时留下的一枚有温度的指纹,或许是抚今悼昔的明代遗民画家们埋在画作中的一株无土的兰花或一方残碑,或许只是一句能恰如其分地传达此刻心绪的一句古典诗词——我们为这些历史和文化中足够确定的内容欢喜着、充盈着。
一场场化用了青绿山水、簪花仕女等古画中元素的表演,一部部沉浸于大宋风华、大明烟云中的影视剧,一座座将历史的繁华美好和盘托出的古风小镇,古典文化与艺术正成为新的激流。下文中,我们推荐最近出版的一些历史与艺术类书籍,其中有点到即止适合快阅读的短文章合集,也有一代学人写就的经典之作。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IP5CENLPKy~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wBfG8i4XLyVoqSDqSmG0SVsZ944%3D
陈师曾《中国绘画简史》
《中国绘画简史》原书名《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所作,经讲稿记录整理而来,是20世纪我国学者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最早的一部绘画通史。
陈师曾从原始的《五岳真形之图》到战国的《人物龙凤帛画》,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到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卷》,以致宋徽宗《瑞鹤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拍成电影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沈周《庐山高》,清代白眼向人的朱耷和金农《梅花图》,以及近代的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提纲挈领地绘出中国五千年绘画史。
陈师曾虽自谦这是一部“提示梗概,以为问道之津梁”之作,但其每一个观点都值得被认真反思与阐释。如陈师曾提示读者注意中国画相当一部分由文人创作,是文人画。文人画讲究发挥“性灵与感想”,因此分析中国绘画需分析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这四要素,以此为津梁,才能抵达画作。对比中、西方绘画,陈师曾主张,中国传统绘画“极不以形似立论”,西方古典绘画正相反,其“形似极矣”。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IQ0Y3PkR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NSILJa8vcwTgk9U%2FxN0Cx5dGD40%3D
《中国绘画简史》内页
不同于一般的评论家,陈师曾本为著名的写意画大家,品评前代画家时眼光独到,落笔切中肯綮,他评论画家注重寻找其在历史中的纵向关联以及时代背景。如他认为“周昉与赵公祐一家”:佛道人物画于周昉之水月体以外,则有范琼、陈皓、彭坚。当宣宗复兴佛宇之时,成都之大慈、圣寿、圣兴、净众、中兴五寺墙壁二百余所,皆其手笔,各尽其妙。……周昉字仲朗,京兆人也。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游卿相间,贵公子也。初学张萱,后则小异。衣裳简劲,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创水月之体。其仕女大抵作秾丽丰肥之态。至晚年以深简为宗。其画风传于王朏、赵博文、郑寓;五代之周文矩亦传其法。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IRnExrEvr0~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0OIIl9pHAUZV1epKBKHKsipY1pg%3D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1865—1920)曾多次到访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著作。1895年发表论文《中国的改革——东亚历史政治与国民经济研究》,为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于20世纪初写作的《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诠释了中国艺术风格演化的逻辑和特质;作者又以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线,通过中外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器、绘画、雕塑等作品,呈现了中西方三千年来在艺术上的对话与交流。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收录321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其中不乏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图片及在19世纪中国实地拍摄的古迹照片,近400件器物作品,涵盖石刻、青铜器、陶器、人物绘画、山水画、动植物绘画、雕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影响与蓬勃生命力。
作者自述,在《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一书中,尝试系统地阐述中国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的发展历史。作者在19世纪后期研究中国时,关于中国的文献研究已然颇成规模,其中以中世纪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及阿拉伯人写的游记为最早。“自此之后,西方与中国的频繁往来除少数几次中断以外一直绵延至今:中国的商队从北亚历经俄罗斯,穿过中亚来到地中海,而欧洲人则经海路到达印度。中国的瓷器从15世纪末起在欧洲大受欢迎,紧接着是青铜器、漆器、象牙雕刻、绘画及家具,中国的茶叶和丝绸也成了欧洲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数以千计的冒险家、士兵、传教士、海员及学者从欧洲出发,来到远东,当然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商人。他们将无数艺术珍品带回欧洲,瞬间席卷交易市场,而各家旧大陆博物馆都得以极大地丰富了藏品,可惜它们并未对藏品质量进行筛选。”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ISNEeG3cnS~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Q9W2egM3Be%2BBmRRwuHnCwymWs%2FY%3D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内页
这是此书立论的基础——中西方艺术的交流和对话从未止息,而要谈论中国的艺术风格,也就不免要了解迈锡尼风格、中亚混合风格、希腊—罗马风格、中国传统—佛教混合风格、自然主义风格等。同时也要见微知著,从器物上的诸如兽首花纹、葡萄藤纹饰、熊足明器、青蛙雕饰、“鬼子母神”等了解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互动。
以狮子造型为例。汉代的陶器上的狮子造型一般是追逐野猪、鹿或山羊的狩猎图,整体是更有观赏性、更为写实的风格,但单独看每一个造型似乎又机械地抄袭了外来的形象。……我们还是可以将狩猎中飞奔的狮子形象看作中亚的混合风格,可能是来自迈锡尼艺术。汉代之前的中国各种艺术中都没有出现狮子形象,周朝的青铜器上同样没有。
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狮子的形象也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另一层意义。它从器物表面的装饰纹样——武氏祠中的罗马式狮子是一个例外——变成了独立且有内涵的美术作品。从此狩猎中飞奔的狮子形象不再出现,它们或坐或站,有一种冥想中的宁静感。总体来看印度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保留,但同时也有一些带有西亚艺术影子的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虽然活的狮子不断被送往中国,但直到近现代,中国艺术对狮子也从未有现实主义的表现。狮子在中国完全是象征性的神兽,它在由外部引进之后就形成了固定风格的造型。最初作为猛兽出现的形象在佛教传入之后就被彻底遗忘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ISz3u1DkLi~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sOzGfHAajN7Ej%2FjfGd1eAGunJmo%3D
潘天波《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扇子,这一日常用来取风纳凉的“小物件”,刚传到欧洲便受到王室贵族的追捧,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马镫的发明,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改变了战争的格局,促使游牧民族崛起,骑士阶层诞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关注了中华工匠技术的全球传播史。作者潘天波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高级专家委员,主要学术兴趣聚焦工匠文化、全球工艺史和设计史论。
在本书中,他选取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结构为以下的篇章——“扇子:从闺房走出的羞涩”(第一章)、“磨子:人类文明之胃”(第二章)、“罗盘:全球空间的延展与冒险”(第三章)、“鼓风炉:远嫁他乡的风娘子”(第四章)、“耕犁:翻动文明土壤的利器”(第五章)、“轮子:人类想象力的胜利”(第六章)、“马镫:改变战争的胜算”(第七章)、“火器:祸起炼丹家的发现”(第八章)、“烟具:人类吸食史的风尚”(第九章)和“漆器:漆香同船去”(第十章)。
作者认为,反而是这些被人们淡忘的小技术,却包含外人不知的大文明:“这些中华工匠技术对全球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元的和震撼人心的。就拿磨子来说,中国的磨子技术让日本人闻到了抹茶的芳香,让非洲人感受到了咖啡的醇厚,让墨西哥人品尝到了玉米糊的滋味,让英国人对胡椒的加工有了新办法,让欧洲人也吃到了香甜可口的面包。给这些世界饮食文明带来变化的功臣无疑是中国磨子。”
作者也关注工匠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新风景——即中华工匠技术在全球的分异带来的文明意义,“它包括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伦理文明等。譬如马镫技术直接催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阶层,火器技术又把欧洲的骑士阶层及其制度炸得粉碎。再譬如中国的耕犁技术给全球的物质文明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让全球农民有了新的定居生活保障,全球伦理在耕犁技术体系中诞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J6KBw8JYzj~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kVWDVegEq9MGNvU677%2BTj3H63J0%3D
“古代中国百家谈”系列
北京日报出版社与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策划并推出了“古代中国百家谈”(全三册)系列图书——围绕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个主题,收集、整理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读书”等品牌板块2010年至2021年发表过的文章。“古代中国百家谈”系列图书共分三册:第一册《朝起朝落:一个古老大国的由来》,第二册《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第三册《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聚焦于一个小的话题,以两、三千字的短文回应。如周朝如何打造中国第一个盛世?明朝因何被误读300年?古代为何陷入“腐败亡国”的历史怪圈?唐都长安如何管理社会治安?追逐时尚之风源于何时?18世纪欧洲为何兴起“中国热”?……
这些文章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教授和文史学者们撰写,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各抒己见,书中也配以诸多古代绘画,每篇文章选配了古籍插图,并在文前单独配置彩色插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APOJ70A29ZO0L~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5013455&x-signature=K3SP8QJKRZJXzSfEk1EWQ5DCWEY%3D
《独乐园图》卷局部
以《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一书来看,书中分为“治国”篇,用以揭示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如何成就盛世?因何出现乱世?何以导致衰世?深入解读历史典型案例:吴起变法为何失败?“永贞革新”因何而起?……剖析历朝历代亡国的沉重教训;“治吏”篇,介绍中国古代政府如何选拔、考核官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官员腐败等;正(赵广汉、顾协等)反(李林甫等)事例,以史为镜,为官之道、用人之术、管理之制等部分也条分缕析;“治世”篇,讲述古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民间文化和世间百态;结合民间典型历史事件,介绍古代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制度、方法。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