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闯出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子
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近五年来,富源县聚焦煤炭转型、铝产业链延伸和农旅产业发展,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不断破除对资源型经济的路径依赖,以创新驱动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滇黔锁钥,巍巍雄关,屹立峻岭之巅。金秋时节,富源县处处洋溢着收获与希望的气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SBBfX3EACFNlW5~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06004664&x-signature=P5nN8mRMtBuDQhQHA%2F1dKhsXrbQ%3D
煤炭业开出“转型之花”
煤,是富源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许多人眼里,煤炭既是富源的“名片”也是“标签”。富源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云南省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县,年均煤炭产量占曲靖市1/2、全省1/4。煤炭产业“黄金十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了5.6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1.6倍。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一煤独大”,主要靠挖煤卖煤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市场低迷时变得脆弱,GDP从原来的两位数增长,下滑到负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每年20%的增速,下滑到负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到负增长15.5%,经济运行硬着陆。
尝到了单一经济结构酿成的“苦果”,富源坚决淘汰煤炭过剩产能,全力推进煤炭产业升级,到目前已关闭退出矿井57处,累计淘汰落后产能734万吨,建成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1对、二级33对、三级5对。依托德鑫煤焦循环经济一体化、贵能400万吨煤化工等项目,延伸煤炭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
该县鼓励引导煤矿被关停的“煤老板”转型投资特色种养、旅游开发、商贸流通等行业,集辣椒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年产值1.6亿元的满地金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集紫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滇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近些年“煤老板”转型后发展起来的特色支柱企业。
随着去产能、转型升级的“阵痛”过后,富源煤炭市场逐年趋稳,踏稳转型步子的富源县2019年实现原煤产量1118万吨、产值68亿元,升级后的煤炭企业已平稳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铝产业长出“创新之根”
近几年来,富源县抢抓省、市大力培育绿色水电铝等新兴产业的有利契机,投资近9亿元开山辟路、填沟平地、引水架电,建成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工业园区,结合泽鑫铝业33万吨绿色水电铝的实际,引入今飞、万里扬以及美国苏必利尔等多家大型铝合金制造企业,2019年实现铝产业工业产值64.37亿元。
引进一个企业只是迈出转型发展的一小步,培育壮大一个产业才是奋斗目标。
富源县抓住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重机遇叠加的乘数效应,深入实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突出“原料—加工—回收”的闭合式循环,大力发展园区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围绕泽鑫、今飞、飞扬、格威等重点骨干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铝产业智能制造,延伸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铝产业迈向中高端。
聚焦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全产业链发展,富源落实“大招商”工作机制,做精细分产业,把铝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集群。依托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交汇点的优势区位,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园”,辐射西南、华南等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农旅业结出“融合之果”
前些年,富源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没有起色,很多能够做大做强的地方特色品牌依然停留在“卖原料”“卖初级产品”阶段,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助推脱贫攻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富源县紧扣“一县一业”创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聚焦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力度,魔芋、核桃、辣椒、紫薯、山药等特色农业步入了产业链发展时代。
2019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突破14万亩、实现产值7亿元,核桃挂果面积达10.4万亩,其他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8万亩,涌现了“金田原”“七彩天香”“满地金”“谷子地”“滇擎”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已全面进入国内市场,部分产品甚至远销欧美。
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同时,富源县着力打破“无旅游景区”的僵局,建成多乐原4A级景区和占地3000亩的陶源溪谷休闲生态庄园等在富源“叫得响”的企业,加快县内旅游资源项目评估储备,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县内优质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助推农旅、文旅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推进资源型经济优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富源县大力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了“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构建了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成功开掘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报特约记者郭燚 邓成斌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