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90 发表于 2022-2-4 21:46:42

农村的穷人,翻身好难(乡村故事)

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穷。家家底子都薄。到了九十年代,十里八乡出一个万元户,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估计全镇都知道这个人了。
今天说的这个事,却是穷人的事。
先交待一不背景。石庄子村是个小村庄,这里八百年来没出过士。
庄上有一位姓平的老汉,一九二一年的人。生养了三个儿子。老大平安,老二平和,老三平静。平安比平和大八岁,比平静大十六岁。
这平安乃五十年代大学生,平和高中生,平静赶上文革,小学毕业。其中老大有三子,老大平俊礼,老二平俊义,老三平俊廉。老二有二子,平俊方和平俊华。老三有二子,平俊波和平俊锋。以上为基本背景。
今天就说老三家的事。毕竟他家不仅在兄弟们当中最穷,在村里也是摆尾的。
在我的印象中,平安一家早早就搬出村,住在镇上。因为平安比较传统,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几经周折,从省城回到家乡,在镇政府上班。所以,三个儿子也接到镇上。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三个儿子都得到较好的教育。一门父子,四个公务人员,一时轰动整个镇。
平和平静务农。不过那时的农民也就能混个温饱。以致于很多村民大年三十烧树桩子取暖时,一家人围着火堆唱:三十儿烧疙瘩,明年落千把。无不体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存款的企盼。
事实上,谁也比谁好不了哪里去。人们撞一天钟做一天和尚,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单调的生活。时不时的为琐事,什么田间地界,猪拱墙,鸡吃菜之类的吵吵架,斗斗殴,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助助兴。
孩子们混到初中毕业就不错了,毕竟还有很多人小学都没毕业就退学了。就是村前白二嫂笑呵呵地说:"我家瑜瑜和珍珍到小学毕业,就可以去广州打工了。"
更有甚者,大言不惭地说:“认那么多字有啥用呢?老子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还不球是会种地。读球个书,农不农的秀不秀,瞎球搅。"
“就是,能认识自己个的名字,分得清男厕所女厕所就行球了。认那些字尻着急。"
平和的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就务了工,和其他村民一样。日子好过多了,用农村话说,那是打起飞脚过日子,轻松的很。所以瓦房都盖了六间。
平静却不这么认为,书要读。只要肯读书,砸锅卖铁也支持读书。所以坚决要求孩子们读书。
平静这些年也是拼了。村民们笑曰:抠屁股,吮指头。一年到头,鸡蛋都舍不得吃。生日和来客、逢年过节才开点荤。对自己抠,这不假。但对村民们和平安一家却很大方。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对人家好,人家能帮忙时,带一把也是好的。
所以,平静年年是什么蔬菜瓜果熟了,就赶紧给平安和平安的孩子送去。从来不用他们开口。久而久之,反而形成了惯例。村民们只要看到装这些东西上街,就要打趣:上街去了?
只可惜,家底还是太薄。两个孩子读书,完全掏空了家底。为了减少读书的开支,两个孩子都选择了乡里的初中,而不是镇中心中学。乡里初中,每天可以骑自行车上学放学。一日三餐在家吃,不像在镇上还要住校,也可以省不少钱。
尽管学校条件差,但两个孩子初中毕业时分别以第一和第二毕业的。平静的老大俊波高中毕业时,老二俊锋初中毕业。
说起来好笑,家族大,但人穷时,欺负你的不是外姓,反而是族人。真心帮助你的是外人,反而不是族人。
或许,不考大学还好,这种类似朝贡的关系可以继续维持下去。穷人一旦有机会翻身,会让别人很难受的。
没拿录取通知书时,俊波的亲二妈李二妈以为他没考上。逢人就讲:"读球了恁些年,还不是考球不上嘛。"我敢肯定的说,这绝对是李二妈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硬是把这消息用高音喇叭似的嗓门在全村宣扬。洗衣服时,那棒槌抡的比年轻媳妇们都有力。这哪里像快六十的人,跟她那瘦小的身形完全合不到一起。
大学费用是高昂的。几千块钱的学费真是太难为人了。
俊波对大伯父和堂哥们充满了信心,去向他们借钱。然而大伯却说:“你伯伯也是的,家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卖,还到处借钱。”听的俊波目瞪口呆。
找当站长的大哥借,大嫂没好气地说:“大哥有钱?大哥上哪儿弄钱去?自己都过不下去,哪有钱借?"
找当局长的二哥借。二哥说:“我们工资只发百分之三十,确实没的借的。要借我这里有一千块钱可以借给你。等过几年工作了再还。”
找另一位堂哥借,嫂子直接打断:“我们要买房子,你看娃子也大了,我们一家三个还住单位的房子。"
再咬咬牙,向最有钱的县建行行长哥哥借。刚叫了一声哥,这位哥哥透过镜片,射出两道寒光:“你来做啥子?”
一圈走下来,只借到一千块钱。
邻居们凑了大概两千,穷亲戚们也帮着借了几千块钱。升学宴上,亲戚们送了千把块钱。
实在没钱供俊锋读高中,经过平静两口子给俊锋做了思想工作,决定不读了,打工支持家里。
平淡无奇平静的生活,过去就算了。平静家还是每年及时送时令瓜果蔬菜,与往常一样。
一晃眼,俊波大学毕业前,带回了女朋友。大年三十,俊波带女朋友认门。一大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把酒言欢。
大妈发话了:"俊波马上要毕业了,借二哥的钱啥时候还?"俊波的女朋友吃惊的睁大眼睛,转头看了一眼俊波。
俊波低声说:“工作了就还。”女朋友也是农村人,本来就对他条件困难有些不满,居然还有外债。
这饭哪里还吃的下,女朋友就要默默地起身离开。俊波连忙拉住。大家看气氛不对,都忙说这是开玩笑的。
回家路上,女朋友直接问:"你们到底欠人家多少钱?"当得知是一千块钱时,她居然笑了:“我还以为欠多少呢。不过你大妈好直白哟。”
回到家,俊波把这事告知父母。平静两口子气的要命:这不是故意的嘛。虽然有些风俗:过了腊月二十九不收债,正月间不债。但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家里还是七拼八凑,过了正月把钱还上。但大妈明里暗里地表示没付利息。甚至还找人传话:借了钱用了几年,利息都不出。
唉,哪年送的时令瓜果蔬菜没有好几百块钱的?只是说自己种的,自己少吃一点,少卖一点就算了。难道一年几百块钱的东西抵不了一千块钱产生的利息?
人心焐暖和不容易,弄凉快还是很容易的。
二十几年的讨好,二十几年的物品全换不来一丁点的帮助。
平静两口子心如死灰,如此没意义的讨好何必呢。于是不想再送瓜果蔬菜了。
平静不再送,不代表别人不想。这不,平安老两口居然回到老家,到平静家询问:"今年怎么还没给我们送菜呀?"
平静老婆大玲说:"今年东西长的不成样子,拿不出手。"
大妈说:"能吃就行,管它长啥样。老头退休金一个月才几千块钱,用了就没得了。你们庄稼都是地里出的,收了还能种。我们这段时间光买菜都花了几百块。"
大玲心中那个气呀,心里说:“你们一个月都有几千块,我们一家累死累活的,一年才挣几千。娃子们读书都没的钱。还好意思找我们要。借球个一千块钱专挑儿媳妇儿认门时说,心肠咋就正硬呢。地里出的东西,种地不累吗?到现在屋里房子都没盖,还住的工墙黑瓦房子,就这都不愿拉一把。"
嘴里却说:"行,长好了,到时候再给你们送。”
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后来不再送了。
俊波也工作了,能挣钱的日子,屋里压力一下子就没有了。破瓦房已经是村里最古老的了。家里也计划盖房。
这不,又到过年了。大家又聚一堂。表面还是要维持一下的。听说平静要把破瓦房扒了,准备建楼房了。平俊廉冷哼一声:咋了,三间房子还住不下你们?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不语了。
是啊,在他们眼里,别人只能住破房子。穷人怎么能住楼房呢?
当然平静还是咬咬牙,家里盖了三幢楼房,楼顶全是浇筑的。
俊波也多年不曾再上门。镜子破了还可以粘一下,但心碎了难以再平复。
再后来,村里卖地,家里决定给去世多年的老汉子移坟,立碑。按预计的钱摊给各家,把钱交给平静负责。
立碑后,还剩几百块钱。平静把钱退给大家。平安的大儿子说:“为爷爷的迁坟,三爹也忙了不少,这个钱就给三爹吧。”马上有人附和。
平静淡淡的说:“是你们的你们拿到。这些年恁深的水里,我都过来了,何况我现在站在干坡上。我虽然穷一点,又怎么会要你们这钱。”
如今,虽不富贵,但也是有车有房了。
安静只是一直遗憾俊锋没钱读书,耽搁了。
其实,如果再坚持一两年,大学已开始对贫困学生实行了助学贷款。完全可以工作后再还贷款。俊波大二就是贷款,工作后挣了工资,才还清贷款。
平静常对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说:“人穷一点没关系,但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指望谁都不如指望自己。”
在今天,农村人想改变命运确实很难。当老师的海成二叔说过,农村娃子,除了当兵和读书外,基本上没出路。
农民翻身很难,但只要孩子们尽了力,毕竟还是有机会的。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的穷人,翻身好难(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