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发“蓝色”新动能
◎记者 杜晓莹今年6月,威海再次用行动践行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决心——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争取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实现了由渔业大市向蓝色创新城市的蜕变。
海洋渔业是我市农业的最大优势,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临海镇街超过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5%。
做好优势产业提升文章,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12个涉海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推进,5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38个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得以实施……今年以来,我市放大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扩宽增值空间,为我市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蓝色”新动能得到充分激发。
科技“烹饪”
海产品常吃常新
今年4月,荣成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签订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的协议。鸿德科技凭借国际领先的海洋生物高纯度氨基酸提取技术,成为“国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千公斤攻关”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
海产品不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食材,还将成为农作物的最佳“营养品”,这神奇的吃法来自科技的“烹饪”。
只有加速科技抢滩,才有可能后来居上。今年,文登区引入“大型智能网箱”这一世界先进渔业模式——3万立方米的智能网箱、60吨海鱼,却只需要3个工人就可以完成,原先单一的沿海养殖方式即将改变。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将海洋渔业这一传统产业升级为优势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全面改变捕捞、养殖、生产加工领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新旧动能转型升级。
“腌晒冻煮”曾是我市海产品加工的代名词,产量大、效益低,传统加工方式带来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今年以来,市政府、企业、院校三方合力,加大山东大学(威海)的海洋微生物酶与活性物质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山东时进的海洋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等12个涉海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力度。
海洋生物产业依旧风生水起,迪沙药业、百合生物、达因药业等企业研发的海洋保健品及海洋生物药品占据国际市场。此外,“威海刺参”荣获山东省第二批农产品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海参产业从苗种、养殖、精深加工、营销的产业链正引领全市海参产业向高质、高值化发展。
为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我市支持寻山集团增建海洋生物制品安全与功能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迪沙药业建设山东省海洋多糖和寡糖创新研发及高值化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康博尔、凯普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构建的从苗种培育、海洋生物活性糖类功能食品、科技研发服务到营销的产业链也初步形成。
转型升级
“威海智造”敢向世界叫板
9月28日,山东省海洋牧场装备化建设研讨会在威海召开,会议聚焦海洋牧场的装备建设,7位专家学者为我市海洋装备产业“把脉”,围绕装备型海洋牧场、关键养殖设备等7个主题做了学术报告。
要想尽快实现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海洋装备制造业作用不可忽视。今年,威海瞄准产学研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平台。
今年以来,我市还不断提升科技对产业支撑能力与水平。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帮助威高骨科、华瑞节能等50多家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天津大学、黄海研究所等近2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将依据产业发展需求,探索采用引入、共建等形式,建立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我市共创建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80个,其中国家级10个。建立院士工作站2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处,与40多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此外,今年以来,我市还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好医用骨科新材料、抗II型糖尿病海洋药物等38个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蓝色产业孵化器等6个海洋产业孵化集聚创新项目,优化组合146个产业链上下游和科研院所力量,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产品,引领全市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如今,“威海智造”的海洋装备敢向世界叫板。双轮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泵,所有指标均超过了国外产品,使得海水淡化关键设备摆脱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威海中远科技开发的压载水管理系统,其处理速度、安全系数等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成功打入德国、日本、希腊等国外市场;光威复材的海上风电碳梁产品击败日本东丽公司,成为世界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的供应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