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特点(肥胖和三高人群)养生(减肥)方案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 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 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原来瘦现在胖的人。朱丹溪提出了 “肥肉多痰,肥人多湿,廋人多火” 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痰湿体质体质表现
痰湿体质的人容易肥胖、沉重,身体发胖(虚胖),面色无光,容易犯困,喉头有痰湿,嗜食肥甘、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等
痰湿体质如何调节
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
痰湿体质养生注意
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
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
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痰湿体质饮食调养
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应适当的多摄取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通利三焦的食物,夏天要喝生姜茶。
适宜痰湿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芥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生姜、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槟榔、佛手、栗子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莲藕粉、茯苓饼对该体质者是不错的食补选择。控制好总的热量摄入 ,一般轻体力劳动 控制在1200大卡就可以。少吃多餐 细嚼慢咽 每餐用餐时间保持20-30分钟的速度。食物全面均衡很重要。
[韭菜炒虾仁]
原料:韭菜250 克,鲜虾仁100 克。
制作方法:用油锅先将韭菜炒好,然后将鲜虾仁100 克放入,再炒片刻,加少许胡椒粉(0.2 克左右)即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152121194904636952f6d5f~tplv-tt-large.jpeg?x-expires=2006798098&x-signature=N7rw5tkLtYnFhawuSG25x71Ks3w%3D
养生功效:壮肾阳,温中散寒,健胃提神,消肿止痛,活血化淤,下乳汁,解毒等。
[虾马童子鸡]
原料:虾仁20 克,海马10 克,童子鸡1 只。
制作方法:将虾仁与海马用温水洗净,泡10分钟后放在已洗干净的子公鸡上,加少许葱与姜,蒸熟到烂。虾仁、海马、鸡肉并汤都可吃完。
养生功效:温肾壮阳,益气补精,活血去痰湿。
痰湿体质起居 养生
平时多注意户外运动,以利于阳气的舒展。衣服选择透气性好宽松的,不要穿塑形衣,经常晒太阳 。湿冷的气候环境下 ,一个减少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温暖。少用空调。不要长时间上网。
痰湿体质药物养生
痰湿体质者多发咳嗽、哮喘、痰多、头晕、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易生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动脉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肥胖症等疾患。因此痰湿体质者可通过温燥化痰药物进行调养。药物调治健运脾胃兼去痰湿 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但是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 常用的中成药都有什么呢用于改善痰湿体质的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六君丸等。
痰湿体质出现明显偏颇如大便特别黏滞、不畅通腹胀痤疮发作加重吃一点儿中药还是不错的但是要记得“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
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者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所以最好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气功方面,以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