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吹袭断 发表于 2023-8-22 15:52:54

莫非益生菌又是“智商税”?四机构联合发布:科学认识益生菌 澄清益生菌十大认知误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f2b5d3eb-02e7-48e7-a73a-ffe4d2f048bd~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S4reWbvea2iOi0ueWTgei0qOmHj-WuieWFqA==.image?x-expires=2008052881&x-signature=3KlawmcnPbmHkYpX3WQ%2FDP%2BV1SU%3D

  说到益生菌,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好东西,听说对肠胃好。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胃肠病学协会的一份新的审查报告显示,这些所谓的好细菌对肠道健康并没有太大作用。

  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有人惊呼:“难道这些年吃进肚里的益生菌都是在缴智商税?”数据显示,全世界估计有数百万人在使用益生菌,无论是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还是塞进胶囊并在药店货架上出售的益生菌,都颇受欢迎;而我国益生菌市场正以平均每年约15%的增速飞速发展,预计到2022年将增长至896亿元。

  对于被打回原形的益生菌,我们需要回归科学,客观理性地看待。一方面,益生菌并非如我们所“听说”的那样是肠道健康的“万能灵药”,“公众对益生菌益处的假设还没有充分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就此将其一棍子打死,因为研究发现“益生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帮助作用”,而且本次审查“没有考虑到美国以外的研究”。

近年来,益生菌(probiotics)的作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少消费者对益生菌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6月11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FIC)联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四家专业机构发布了《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认知误区》(下文简称《科学认识益生菌》),帮助消费者更全面了解益生菌相关科学知识。

  益生菌和乳酸菌不能划等号

  《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显示,超6成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区别。

  《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是指一类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可对人体健康发挥有益作用,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免疫等作用。但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并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微生物分类名称,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有一些乳酸菌甚至可能对人体是有害。只有健康功效经过科学验证过的、特定的乳酸菌菌株才可以称为益生菌。

  死菌活菌,健康作用不一样

  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有是活菌型的,有的是死菌型的。《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显示,60%的消费者认为有活菌的益生菌产品健康效果更好。

  《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应当是活菌,死菌不属于益生菌。大多数研究表明,益生菌活菌的效果优于相应的死菌。但死菌的代谢产物和细胞成分可能有一定健康益处,比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物质都是对健康有益的。

  活菌数越多,益生效果越好?不一定!

  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活菌数、菌量不一,很多消费者都认为活菌数、菌量越多的产品越好。《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的作用跟剂量有关,摄入足够剂量的益生菌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但不同的菌株其发挥健康作用的剂量不同。

  对于同一益生菌菌株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的效果优于低剂量,但也不是剂量越高越好。对于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由于发挥健康作用的剂量不同,因此不宜通过比较活菌数来衡量其益生效果优劣,还是应该以临床证据为准。

  消费者需要关注菌株特异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老百姓对益生菌的健康益处非常期待,但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作用,不同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菌量也不同,所以“菌株特异性”是消费者真正需要多关注的。

  《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不同菌株之间可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菌株组合都具有这种效果。因此益生菌产品中含有的菌株种类多少与其效果并没有必然联系,多种菌株优化搭配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科学认识益生菌》还对益生元、益生菌安全性、益生菌健康作用等误区也进行了解读和澄清。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听说”,我们都需要讲科学。听说维生素C可以治疗感冒,于是有人感冒了也不吃药,结果拖成了肺炎;听说登山有益身体健康,于是有人天天去爬山,结果伤了膝盖;听说“撸铁”可以塑形,于是有人疯狂“撸铁”,结果却患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这些“听说”伤人的背后,正是不讲科学,反映了公众科学素养的缺失。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判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怎么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呢?首先,“从娃娃抓起”,培养科学精神。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通过什么途径获取信息,并且有能力甄别真假信息,学会科学思维。其次,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科普。所谓与时俱进不仅表现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公布、相关知识的更新上,也体现在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与之相应的传播语言的“进化”上。在此次战“疫”中,用专业素养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和抗疫知识的钟南山、张文宏等专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只有不断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公众在众说纷纭的“听说”面前才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来源:综合广州日报 胡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莫非益生菌又是“智商税”?四机构联合发布:科学认识益生菌 澄清益生菌十大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