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炎帝“正统”之争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mosaic-legacy/7ee0003a016678122a8~tplv-tt-large.image?x-expires=2010351637&x-signature=9r6ZZqAApuJkk%2FuThxxZcyA8sS8%3D在中国典籍中,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与女娲、伏羲并称“三皇”。战国以前,炎帝与神农氏还被看作是两个人,西汉时才被合二为一,并为后世所公认。
山西高平,是炎帝早期活动的地区,其境内现存的炎帝寺庙就有30余处,因炎帝活动而得名的村地名有20处,保存有上自北齐、下至清代有关炎帝事迹碑记石刻100多通,全国罕见。与国内几个以炎帝为名片并赢得喧哗的市县相比,新的变化,正在高平发生。
海拔1300米的羊头山位于高平市神农镇,自古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地。羊头山在北魏时期已很有名气,且有较大规模的佛教活动。羊头山巅“秦高岭”上,有一尊以伏羊为底座的北魏造像塔,以羊头为基座的造像碑在全国极为罕见。专家有论,此与始祖炎帝神农部的羊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
两岸上百学者羊头山祭炎帝
“泫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魏书·地形志》中的这句话,是高平羊头山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
2013年11月21日上午,一个与炎帝有关的祭祀活动,在羊头山下悄然举行。此次祭祀活动人数不多,主要人员是前一天在高平举办的“海峡两岸炎帝文化高层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150多位学者及台湾各界代表。其中的80多人,是由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高雄大社青云宫董事长、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率领的“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的台湾各界信众代表。
这已是年近六旬的叶宏灯年内第三次造访高平。此次到来,是为圆埋藏心中已久的修复高平炎帝陵之“梦”。
四省炎帝“正统”之争
据史料记载,炎帝时代延续大约600年,经历8代。按司马迁所采集的远古传说,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70次毒。他又做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不管是神话还是史实,这似乎给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炎帝的活动范围很广,北边的黄河流域,南边的长江流域,都有其踪迹。
炎帝广阔的活动足迹,给后人的炎帝陵南北纷争埋下了伏笔。起初,参与争论的炎帝陵有三处:陕西省的宝鸡炎帝陵、山西省的高平炎帝陵、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后来,随着河南省的朱襄陵的参与,这场看来不可能有结果的论战达到了白热化。
为了证实自己才是“正统”的炎帝故里,1994年,湖南株洲市酃县获准更名“炎陵县”;1996年,宝鸡市将炎帝的出生地——常羊山所在的益门乡更名为神农乡,后又变成而今的神农镇。2000年,高平也采取了行动,将羊头山下的团池乡更名为神农镇,并在羊头山下修建炎帝文化广场,多次举办大规模的炎帝祭祀大典。随着十几年的经营,羊头山作为农耕文化景区,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
遗忘中找回“炎帝陵”碑
早先,在有关炎帝陵的纷争中,每地各有偏重:陕西宝鸡是炎帝出生之地,湖南株洲炎陵县是炎帝去世之处,而高平有关炎帝的遗址相对集中。有人认为,对于炎帝陵的争夺,更多是从旅游业的角度出发的,而从事炎黄学术研究的学者似乎既不想介入这场争论,也更不想对此盖棺定论。
其实,想给炎帝陵之争做出定论似乎也难:炎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没有任何文字留下,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炎帝时代有4000年之久。由此看来,尽管湖南、陕西每年都要祭奠炎黄二祖,到底祭奠的是哪一代的炎黄,无人能说清楚。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争论中,高平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低调”。
从史料记载来说,高平就有过硬的支持。“发鸠山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名曰精卫。”这是成书于战国时期《山海经·北山经》中有关炎帝在高平的遗迹的记载。发鸠山,在高平西北的羊头山。精卫是传说中的炎帝之女,游于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常衔发鸠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而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管子》及北魏时期的《风土记》中,也有炎帝在高平活动的文字记载。
是一次偶然的发现,让高平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96年夏天,在当时的高平市团池乡庄里村,人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块落款“万历三十九年”的“炎帝陵”石碑。在当时“南炎陵,北黄陵”的思维定式下,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外界关注。
“炎帝陵”石碑是在一个叫张晚富的村民家中发现。从高平羊头山沿207国道向北行驶四五公里,路东有个名为庄里的小村。村子南面有座“五谷庙”,坐北朝南的大殿供奉着三尊铜像,中间一尊即为炎帝。张晚富的父亲张根昌是看庙人,“炎帝陵”石碑正是在张根昌所住的东厢房墙壁中发现的。
记者在东厢房看到,不大的房间内,在彩帐的环绕下,褐色石碑依旧被镶嵌在东墙壁内。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石碑的上部还有一块古旧的木匾,上面用篆书写着“皇坟亭”三个字。
据明《山西通志》记载,五谷庙始建于元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维修。东厢房原是一座碑亭,上世纪50年代被张家砌砖成房,石碑也就砌在墙内。所以,当“炎帝陵”石碑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纠正:“这不是发现,而是从遗忘中找回。”“炎帝陵”石碑,高95厘米、宽66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炎帝陵碑,堪称举世无双。此次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将以五谷庙为中心,涉及晋城市境内所有的炎帝遗址遗迹。
地名中暗藏密码
“炎帝陵”石碑被发现后,陆续又有新的发现。2003年5月16日,在羊头山神农城下五谷畦附近,一块圆首石碑被发现,这就是刻于北齐天宝二年(551年)的“羊头山五佛碑”,为目前国内记载炎帝神农氏族活动最早的石刻文字。“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文字,虽然简洁,但却所指明确。“山之东南八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有古冢,原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该金元物也。”明代乐律家朱载育《羊头山新记》中的文字,却是言有所指,更加明确。“换马镇”就是如今羊头山下的神农镇。不仅在羊头山上发现有炎帝遗址,在如今的神农镇,除“炎帝陵”碑外,“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等众多与炎帝有关的文物古迹纷纷被发现。
对于炎帝,高平当地的地名中,也有许多传说:有一天,炎帝为救部下性命上山采药,中毒70次,肚子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让人抬着走,于是此处被称“换马村”。走了一段路,发现炎帝不省人事,众人不住地呼唤,炎帝不应,因此又得名“不应村”,后来演变为“北营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在北营东边岭上不吃不喝,长夜悲鸣,狂奔乱跳,于是此岭便叫“跑马岭”。众人将炎帝尸体抬在一个山沟里,后人将此沟叫做“卧龙湾”。炎帝装殓之地就称为“装殓村”,炎帝逝世后就葬于羊头山东麓的庄里村,历朝历代岁岁祭祀,形成了以炎帝陵为中心的庙、祠、宫等一系列独特的炎帝文化建筑群落。后“装殓村”谐音“庄里村”,流传至今。
一连串的地名,叙述着一段段历史,所以,在当年的争抢和热议中,心中有数的高平,不急于争辩,而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炎帝故里,大美高平”,这个对外打出自己的形象宣传语的高平,其实已吹响欲坐实炎帝陵的号角。
两岸共同启动修复保护工程
高平埋藏心底的念头,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高雄大社青云宫董事长、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一拍即合。
今年5月14日,来自台湾及我省、晋城市及高平市的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庄里村五谷庙,共同启动了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当踏上这片土地,心底敬仰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为表达对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支持,叶宏灯、陈福财以个人名义共同为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捐赠人民币100万元。
在二人的口中,炎帝被称为“老爷子”。位于高雄的青云宫,是全台湾奉祀神农大帝的主庙之一,台湾众多村落所祭拜的神农大帝都是从青云宫分灵而出。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都遵从、信仰、崇拜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神农炎帝,是华夏之根、民族之魂。
青云宫是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圣地,而高平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1月19日,高平市召开炎帝陵设计方案研讨会,专题听取炎帝陵修复与保护规划方案。前来参加“海峡两岸炎帝文化高层论坛”的叶宏灯与专家学者一道参加会议。
即将开始动工修复的炎帝陵,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设计,规划拟建炎帝陵建筑群院落占地面积5.22公顷,建筑面积约7440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面积约6730平方米,保留维修文物建筑(含建筑遗址)建筑面积约710平方米。
“山西人、高平人很淳朴。”说起对高平人的印象,一直认为自己与炎帝有缘的叶宏灯先生说。去年,他“鬼使神差”般来到高平,看到众多的炎帝遗迹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简直都不敢相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