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与黄帝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条隐蔽线索揭开神秘的炎帝身世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e43cff51-fe33-408a-9a9b-572bc45eea9d~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5QimScKMFFKfoXvbm6rqhBQHFrI%3D上古
黄帝在历史中相对清晰,炎帝则完全是一个谜案。这是因为汉代以来,神农氏与炎帝被混淆了,神农氏是三皇,黄帝是五帝,炎帝则是其中一个短暂的传奇人物。本文对作为历史人物的炎帝做一番梳理。
一、炎帝与神农氏无关
汉晋以来的各种史论是混乱的根源,如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将神农氏等同于炎帝,说炎帝神农有八代云云,开启了错讹的先河。实际上,《史记》等正史,以及郑玄等学者还是相当谨慎的,说神农的时候就说神农,对炎帝了解不多,就直接隐去,或者并列出现。皇甫谧的神农氏等于炎帝的观点,其史料源头,应当是《左传》和《汉书》,此二书关于上古官名的渊源,有一段大致相同的记载,唯一的区别是:《汉书》的表述是“神农火师火名”,《左传》的表述是“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且汉书也直接引用过左传的这段对话(作为对话引用)。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汉书的观点是神农等于炎帝。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bcc3a7f6-8440-4f1d-be0c-ec0bbede9021~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6qQ77k8pQBwKRWbJDpRFb9tu6Rs%3D
河北涿鹿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但仔细辩读却发现未必如此。因为《汉书》是颇为严谨的,整本书提到“炎帝”的时候只有三种情况,一是五方观念里的南方之帝,其灵祝融、其星荧惑;二是五德循环里的“以火承木”的炎火之帝,指替代伏羲氏的神农氏;三是黄帝时期的那位传奇人物,他有过一条泰山封禅的记录(封禅书里神农氏与炎帝并列,见下引文),还有一条记录是秦灵公祭祀炎帝的记录(秦人炎黄皆祭)。可以看到,前两种情况是观念里的火德之帝,后一种是指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完全是两回事。更早的史料《逸周书》提到炎帝时,也是一个抽象观念,“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e520c6e5-af84-4fd2-ba26-743b041b2a63~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gDNw09yhWcDFQ0lnAG3NCFuWVB8%3D
炎帝(此形象为神农氏)
《汉书·郊祀志》: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汉书·律历志》:稽之于《易》,砲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 炎帝, 《易》曰:砲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史记·封禅书》:……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炎帝与神农没有关系的其他证据还有不少,例如,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按照《管子·轻重》,是位于淇山之阳(河南);其他各种史料也可以看到,神农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炎帝的活动区域在史料中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他曾泰山封禅(汉书、史记),位置在山东。《史记·封禅书》里,神农、炎帝先后封禅,可见不是同一个人;二是秦人祭祀炎帝,暗示在西北;三是《国语》提到炎帝成德于姜水,也暗示在西北。可以说,炎帝作为真实人物,其地望与神农氏并不一致。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31e807aa-9c66-489b-acad-e35550fac495~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fT6IflJ1soEgHmbgdptRzAQNBXY%3D
神农氏
记载上古事迹较多的战国史料《世本》,也并未把炎帝与神农混淆起来,该书提到神农氏时,主要是说他发明琴、瑟及“和藥濟人”。《易经》等又说神农氏是上古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人物,他播种五谷、发明耒梠、“教民耕农”等等,可见是一位农业、音乐、医药方面的大师。而炎帝的形象非常模糊,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一是他姓姜(世本);二是他是暴力的、军事的、统治的人物,在《史记》中,“炎帝欲侵陵诸侯”可以为证。
史料中出现了这种复杂情况,汉代以后的学者就给出了各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神农氏是名号(上古天子),炎帝是末代神农氏。这种观点的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国语》关于炎黄二帝有着相近身世的记载,也不能解释史记、汉书里神农、炎帝并列出现的情况。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b470cefa-c74e-47fd-ae68-bd5a97d27f37~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2xtyVkUc9AuhDiQcl81gLIarJ4k%3D
蚩尤九夷农耕文化场景
二、炎黄二帝为至亲关系
那么真实的炎帝是什么人物呢?这个问题只能回到《国语·晋语》关于炎黄的身世记录,即“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这段史料的辩读者往往忽视了上下文背景,通读全篇可以发现,这段史料是晋国司空季子的对话,话题核心是上古贵族的“政治婚姻”。上古姓氏皆有“女字旁”,用不同的姓,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母系。对话感叹黄帝二十五子,只有青陽與蒼林“同德”于黄帝本人(因此姓姬),而此二人实际上不是同母所生。紧接着又举出少典所生的两个同母儿子——黄帝与炎帝,他们一个与姬氏通婚,一个与姜氏通婚,却反目成仇,归根究底,还是政治婚姻出现了错配,所谓“异姓则异德”,这里的“姓”是就是指政治婚姻。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f6c1aaf8-813c-4a63-b11e-34d6cac2e8a3~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ZwAPXaUMvQ2QEeVr%2FuGPnYrcOmg%3D
陕西黄帝陵
《国语·晋语》:公子欲辭,司空季子曰:“同姓為兄弟。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黷則怨,怨亂毓災,災毓滅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也。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棄,以濟大事,不亦可乎?”
根据考古和其他各种信息推测,与黄帝通婚的姬,当为元妃西陵氏女,即嫘祖,西陵氏出自有蟜氏,也就是黄帝家族最传统的姻族;与炎帝通婚的姜,当为戎族,即姜姓之戎。所以,二人在各自的姻族背景影响下,出现了“异德”。具体表现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中原衰乱,黄帝竭力征伐,天下诸侯刚刚服从的时候,炎帝却“欲侵陵诸侯”,诸侯恐惧之下纷纷寻求黄帝的保护,最终引发三场战役,炎帝败绩。稍后,作为诸侯的蚩尤作乱,黄炎合力平定天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15422188-5533-432e-aaa3-67793f19edc2~tplv-tt-large-asy2:5aS05p2hQOivgumjjuWxheS4uw==.image?x-expires=2010363006&x-signature=5%2BmvPK4Iefub4pPq8rLXPuO1bfA%3D
农耕场景
三、神农氏为上古天子神号
炎帝与神农氏绝不等同,而更可能是黄帝的兄弟,或同一集团的不同分支。那么神农氏又是什么情况呢?根据考古资料可以推测,上古三皇,包括神农氏,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农耕文化,分为诸多邦国,神农氏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共主,有天子之位(史记言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后世一些史料搜集到了这些邦国的名称,《世本八种》提到了很多,如夙沙氏、缙云氏、烈山氏等等,这些都属于黄淮地区的古老文明。
当新石器时代末期,这个中华文化的主要摇篮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震荡,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言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这时候黄炎二帝经过史诗般的斗争,终于再次平定天下,并建立了更加广阔的王权国家,因此共同成为中华人文始祖。(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