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SE7 发表于 2024-1-6 01:19:28

樊登: 陪孩子终身长大

陪孩子终身长大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那就是陪孩子终身长大。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似乎看到了樊登学习的轨迹,诸多育儿经典书籍以沟通管理书,并且都在贯彻学以致用,书中出现很多案例,很适合学以致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365dc79fc59c4763a251506be78d6c24~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05081057&x-signature=Cl0te6QzprPnIT4R6t4WIMlEJe4%3D

樊登在书中提出建立起亲子教育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长大的心态。

无条件的爱:为孩子提供幸福和勇气。

价值感:让孩子有内驱力去创造成就。

终身长大的心态:是一切美德背后的美德。

今天摘取一些笔记,分享,希望多一些父母被触动到,让这个世界就多一些更愉快的小孩,更温润的亲子关系。

1、实际上,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

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我常听有的家长说,父母爱孩子当然比孩子爱父母多。我就问他:“那你试试看,你儿子把你打一顿,过15分钟,你能跟他和好吗?”

因为孩子对父母是纯粹的爱,他们才能轻易地原谅父母,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总会轻易地被父母控制。






2、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比如,有的人莫名其妙得罪人,莫名其妙发脾气,莫名其妙伤害孩子,莫名其妙迟到,莫名其妙喜欢买东西……这很可能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有问题,只是他暂时没有意识到它。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在同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出现“代际遗传”。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健康,那么,通常说明父母与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有问题的。

到底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绝对不要等父母去改变,也不要等自己的孩子来改变,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自己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自己。








3、孩子们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他们天然学得会很多你没有刻意教的东西。

比如,小孩子真的特别喜欢吃冰激凌吗?小孩子真的不喜欢吃芹菜吗?

原因有时候很简单,孩子的逻辑,就是认为被用来做奖励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很多家长都是命令孩子必须把芹菜吃完才允许吃冰激凌。其中就蕴含着这样的逻辑:芹菜不是好的,你得忍耐;把它吃完是不容易的,但是吃完了,就允许吃冰激凌了。那么,就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冰激凌一定是美味的,不然为什么要等这么久?

经过孩子天然的判断,得到的结论就是“我喜欢吃冰激凌”。

如果反过来做测试会怎样呢?

规定说必须把冰激凌吃完才能吃芹菜,孩子就开始想:“为什么不让我吃芹菜?”于是变成争着吃芹菜。

4、“圣人必可学而至”

王阳明在小时候也“折腾”和“叛逆”了很多年,他18岁与当时的名儒娄谅会面,娄谅点透王阳明的一句话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也是由平凡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样的一句话可以把王阳明的价值感调动出来,让他有成圣之志。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你认为自己也可以,这就是志气。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心中的火焰。

怎么点燃?

发现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

就是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你不是说“做得很好,爸爸给你钱”,而是说“做得很好,这件事的意义是……”。父母要把孩子做的事情的意义给点出来,表扬孩子也要表扬到孩子的精神内核。

想了解更多关于价值感的内容,我推荐一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The Go-To Mom’s Parents’ Guide to Emotion Coaching Young Children)。书里讲的方法就是提升价值感,怎样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

当孩子被塑造出了这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他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一个善于掌握时间的人,一个能够自控的人。








5、如果一个孩子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他很有可能是偏内向的孩子。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The Hidden Gifts of the Introverted Child:Helping Your Child Thrive in an Extroverted World)这本书的作者兰妮博士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她提醒我们的是,如果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去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改变孩子。内向的孩子有很多优势: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于谈话,乐于自处,谦虚,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一个好公民,珍惜长期的友谊。






6、表扬孩子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结果。


有一段时间,我确实发现嘟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其实很认真地在练钢琴,但是他想表现出一种自己没有好好练习也能够弹得非常好的感觉。

于是,我在表扬他的时候,刻意进行了引导。我不表扬他钢琴弹得好,而是表扬:“哇,你今天练得真好,练得认真、投入,你下了功夫,最近进步很快。”就这样把表扬结果变成了表扬过程。

父母意识到,并让孩子也意识到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长大型心态。






7、一个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与小时候父母的严格是有关系的。

所以,学习终身长大的心态,不仅仅是当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得更好,对自己比对孩子更好。你要是自己都调整不好,就没有更多的余力去管孩子了。

反之,当你开心地学习,积累进步时,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同样的优点。而如果你只是自责、自责、自责,你心里很难受,一定要找个人发泄一下,就有可能把责任推给孩子,觉得孩子耽误了自己的事业。



8、分享一本叫作《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Crucial Conversations: Tools for Talking When Stakes Are High)的书。

这本书提倡我们去做双核的对话人,一核负责谈内容,一核负责谈氛围和情绪。我们应该优先照顾哪个?一定是优先照顾自己的情绪。搞不定自己的情绪,任何事情都谈不好。

很多父母在和叛逆的孩子聊天的时候,过于较真儿。明明某一句话就是一句气话,但是大家要把气话当真话来讨论。就这句气话不停地吵,找对方语言中的漏洞来攻击对方,把家庭聊天置于一场辩论赛中。当辩论赛来了,双方的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时,人的反应是很快的,就像被打了兴奋剂一样,你都很佩服自己怎么能说出这么连贯的排比句,怎么能抓住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漏洞。

当和孩子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必须得调动自己先处理好氛围和情绪。简单地概括,就是你要学会反映情感,能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比如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听到妈妈这样说你,很失望。你特别想去参加同学会,是吗?你此刻很生气,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来沟通和讨论这件事。”这是反映情感。当你能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的时候,你就等着奇迹发生好了。

奇迹发生就是你能看到孩子开始软化、开始认同,他会点头,说自己的感受。他会开启倾诉模式:“是,我就是生气,长期以来都是这样,你们对我并不关心……”我们不讨论孩子说的话对不对,是不是事实,只要他开始这样说话,不是大喊大叫的状态,他的情绪水平就开始恢复平稳了。

还有一个沟通的技巧,就是你要学会向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多提问,少给建议。因为建议暗含着一种批评,比如“你应该……”,孩子的抵触就来了——“凭什么应该”。“你应该……”这句话背后潜藏的意思就是孩子本来应该做到什么,但是他没做到,这就是批评。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特别多的建议,建议会让他的情绪反弹变得更厉害。




9、比提建议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提问。

在《高绩效教练》(Coaching for Performance: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aching and Leadership)这本书里分享了正确的方法,比如:“这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所有这些备选方案中,你觉得最喜欢的是哪个?”“还有没有更大的可能?”当这样四组问题提出来后,这个孩子的思路就逐渐清晰了,他就能找到自己的责任感了。

一个人做事最重要的动力来自他要有对现状的认知,还要有责任感。父母帮孩子认知现状,让他肩负自己的责任,他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如果我们用告知的方法告诉他“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样做”,他既不会建立认知,也不会建立自我责任,他会觉得“反正是你让我这么做的”。如果他没有做好,那最后怪谁呢?怪父母。

所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问来调动孩子,让他清晰地意识到现状是什么,让他意识到未来会有什么样的选择。父母如果能学会提问,而不是用告知的方法,对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莫大的帮助。








10、孩子到了12岁,父母要干预的事情其实不多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学会三条: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保护孩子的安全。

第二条,和孩子建立情感的沟通。

第三条,分享父母的长大经历。讲一讲你当年有没有犯过错,有没有走过弯路,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怎么战胜困难的。

父母只能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找到他人生的使命。






11、改变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很有可能来自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所以,只有把和父母的关系理顺了,才能从根源上让自己长大起来。

让自己拥有成熟而健全的人格,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健康。




12、我推荐三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读懂孩子的心》。这三本书对父母会有帮助,能让一个妈妈感受到乐趣







13、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


问题

我是一名老师,我很想听您描述一下您心中的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以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

樊登解答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我爸爸是数学老师,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我从小就是看他们整天如何教学上课的。等我开始做“樊登读书”以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原理的训练,比如把一个孩子的长大当作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在拼凑。

世界上有两种体系,一种是简单,另一种是复杂。“简单”就像造一辆汽车一样,用拼凑起来的方式来完成一项研究,学习就是数学+语文+英语+政治+跳绳。但是,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孩子因为哪一句话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无法掌控。有的孩子数学、语文都学得很好,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变成了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怎样能把复杂体系的教学引到培养每个孩子身上呢?复杂的形态也是有底层逻辑的,就像人类的进化靠的是三条:遗传,变异,选择。作为人的长大,那简单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我个人的感受是,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这个孩子要有价值感,他要知道自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长大的心态,他能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正是自己长大的机会。

如果能建立起这三根支柱,孩子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都是可以努力去解决的!怎么才能让我们大量的家长了解到这一点?出版《陪孩子终身长大》就是一种方法,做“樊登读书”也有这个目的。

关于未来的教育,我觉得有一个方向,就是从学校转向家庭。因为学校的教育占的比重会变得越来越小,人需要终身学习。过去,我们认为一个人学到高中毕业差不多就能就业了,大学毕业算文凭很高了,但现在大学毕业基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比如,单位里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你不敢马上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他,还是得慢慢教。

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会变成一对一的形式,而不是一对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一台AI(人工智能),在学生做题的时候给出反馈。我儿子现在就已经在利用这种方式学习了,他觉得这样学奥数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因为这只针对他个人。一个班上,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进度。学校变成了一个启发和玩的地方,学校的老师的工作就是布置任务,学生去完成、去学习。有同一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一块儿探索、一块儿学习。谁准备好高考就去参加,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如果说“我想参加高考了”,那就让他去好了,让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得到提前释放和爆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智商测验的分数逐年显著提高。既然人的智商在不断地进步,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不断地进步。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有的老师会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可能面临调整。例如,北京有些收停车费的人力就被机器取代了,有的房地产开发商研究用机器人盖楼,机器人砌砖、取砖抹灰、砌墙,在高强度、高效率、误差小等方面,拥有建筑工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教育领域,有的教师有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但好的教师是难以被替代的!我们很难指望一个机器跟孩子聊了两句话后,孩子突然精神振奋,说“这台机器把我启发了”“这台机器让我觉得我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这太难了!

所以,通过老师这样的工作来点亮孩子的心灵,来让孩子提高情商,来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都是短期内难以被机器替代的。

老师的岗位要求,更多的是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并跟上前沿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是最重要的,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里表达的那样。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老师,在“放牛班”里,暴力催生的是反抗,惩罚也只是让孩子们一错再错,而唯有爱能创造奇迹。

《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知道一位老师的价值可以有多大,人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爱的价值终将有多大。





以上文字引用自樊登 《陪孩子终身长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樊登: 陪孩子终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