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seda 发表于 6 天前

青年节没啥好送的,那就说说我发现的高手的6个绝招吧





今年的4月17-18号,我和楠哥去了一趟杭州,参加了表达力学院2天的线下大课,授课老师是奇葩说的梁秋阳,周玄毅和黄执中。





现场照片


很多朋友都说,这就是去奇葩说现场啊,但是很抱歉,我不看奇葩说(现场主持人问,有没有不看奇葩说的,我举手了,楠哥说“没事,你在这里就是奇葩”),也不是这些大咖的粉丝,所以,我是抱着一颗纯粹学习之心去的。
也正因为我不太关注台上的人是谁,更关注他们讲了什么,所以的确收获不少。
不仅台上有高手,在同组同学中,我也发现了2位高手。
我把我的听课笔记和这两天的学习思考,整理成了这篇文章,和你分享我观察到的高手的6个绝招。
友情提示:字数9564,但绝对值得看完。


1
高手都能克服自己的本能
方法就是有效的提问





梁秋阳


梁秋阳老师在第一天上午的《思辨课》分享中,谈到一个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思辨就是用方法取代本能。


比如说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下属的执行力不好,怎么办?
如果你用本能思考得到的结果多半就是:那肯定是下属的问题,多讲、多强调、用奖惩制度/KPI来改善。
但是只要带过团队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分析和解决办法多半起不到什么作用,或者说可能短期有作用,长期又会打回原形。
那么用方法思考是什么意思呢?秋阳提供了7个问题:


01 这还有可能是谁的问题?
可能是领导没说清楚,可能是与下属合作的人不配合,也可能是设备的问题,材料的问题,甚至是任务难度超过了下属的能力,这些都可能是问题。


02 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现象?
现象是客观事实,不存在好坏,问题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标准,当结果没有达到标准的时候,结果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被我们看作问题,问题才是需要分析和寻找填补差距的。比如台风只是现象,台风毁坏了我们的设施,这才是问题。我们要改善设施的抗台风能力,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台风。
员工执行任务是现象,只有执行的结果没达到我们的标准,才是问题。


03 这是一个真问题吗?如果不解决会引起什么问题?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只是真问题的表现而已。大家都听过5WHY模型,就是从表面问题探索真问题的方法。所以可以问自己,如果员工执行力不好,会引起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花资源解决的?


04 如果什么都不做,这个问题会消失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以前(现在也如此)很火的一门课,叫做“90后管理”,就是教管理者怎么管年轻人。但是想一想,当年80后进入职场的时候,也不是被各种教育吗?真正让80后成为职场的中流砥柱的真是这些课程或者老一辈的唠叨吗?至少我认为不是,而是年纪大一些了,经历多了,大部分人自然会活得更明白。所以执行力这个问题,也有可能是下属太嫩,多经历一些,也有可能会消失的。


05 这是原因,还是结果?
执行力不好,如果是结果,那就要分析是什么造成的,可以联系问题①再重新考虑。但如果执行力不好是原因,那就想想,如果这个问题被彻底解决了、消失了,你是心安理得,还是细思极恐?如果员工执行力没问题,你说什么他都能办好,甚至你还没说的,他都能搞定,这时,你会怎么想?或许你需要担心的是他会不会被其他部门挖走?或者,他是不是想代替我?又或者,这么优秀的人,如果跳槽了,我怎么办?


06 问题当中的其他人怎么想?
下属执行力不好,大多都是管理者的判断,如果问问下属,他会怎么看呢?如果问问其他同事,其他人怎么看呢?如果你多了解一些不同的视角,就能得到更多维的参考。


07 如果一定不能这么做,怎么办?
这个问题太厉害了,意思是如果下属执行力就这样的,提不高了,你还能做些什么提高工作效率?这是逼着自己去反省工作安排,任务分配,甚至是创新啊!







你看,我们按照这7个问题再去看关于执行力不佳的问题,发现一个小问题背后,其实可以挖出很多的思考角度和空间,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不是线性的。
这几个问题也不是凭空产生了,而是来源于一个小政府决策模型,包括四个方面:







当然,因为时间的原因,他没有进一步解释需根解损的内容。有兴趣的伙伴可以上网查一查,继续深挖。
但是,秋阳老师提出另一个很棒的观点,他说:“决策的本质,是【变道】”,并且运用需根解损的模型对变道进行了分析。非常开脑洞。





决策就是变道


这让我想起了【七个习惯】中提到的“刺激-反应”模型。
动物是对外界刺激,直接给反应,而人,是可以在刺激和反应中增加一个【选择】;
面对问题,普通人的反应也是本能性的回应,而高手则会在做出回应前问很多问题,探寻现象的本质后,再做出回应。





刺激-回应模式


提问,并不是为了被动地回应刺激,甚至可以通过主动的提问,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学会提问》在前言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有经过关键问题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看法,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


2
高手说服别人不是PUA,
而是有办法引导达成共识





黄执中


下午,很多人牺牲周末到场学习的原因-黄执中 执中学长-登场了。他讲的主题是《说服课》。
一开场,他说:“不懂说服的人,想达到目的,往往都是借由让对方痛苦,或者让自己痛苦的方法。”
让对方痛苦,比如:伤害、威胁、消耗、勒索
让自己痛苦,比如:回避、委屈、讨好、交换
当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都在点头,也包括我。
那高手是怎么说服对方的呢?执中学长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平衡三角模型。







比如说,我喜欢刘德华,但是我讨厌抽烟。如果华仔也讨厌抽烟,那么我就是平衡的,因为我喜欢的人和我一样都讨厌抽烟。但如果我突然发现华仔居然抽烟,我马上就不平衡了。
不平衡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选择改变其中某一个关系,比如我不再喜欢华仔了--当然,很多人不会改变这个,或者也喜欢抽烟--也不容易改变这个,那么就剩下如何看待华仔抽烟的事情了。我可以否认,说那些报道是假的,于是我也就平衡了。







其实这个平衡三角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你面前有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同时你也正在减肥,如果吃了这碗肉,减肥计划就被破坏了。如果你忍住不吃肉,那么你就还是平衡的,但是如果你忍不住吃了,你就需要找一些理由来平衡,比如吃一点点,对体重不会有什么影响,或者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总之,你必须保证自己、红烧肉、减肥这三个关系的平衡。
这个平衡三角的理论来源是海德的“平衡理论”以及 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提出的“一致性理论”,用相对专业的语言来描述就是:
人有一种驱力促使自己对客体产生一致的认知和行为,当认知失谐时,人们会出现不适感,进而试图去减少它,减少失谐的一个机制:有选择的寻求支持信息或避免不一致的信息。


我们会在生活中体会到一致性的驱动力,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去说服别人。
执中学长在课上,用的是她的女朋友葛莉被“骗”去柬埔寨的例子。我就不再重复了,因为根据身边的同学说,他每次都举这个例子(我完全理解,因为一个案例如果很经典,的确可以反复用,唯一的风险就是听众听腻了)。
我最近也在用同样的方法与儿子沟通关于学习态度的问题。
最近儿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几次测验都不理想,迎接他的自然是批评。但是我发现批评不怎么管用了。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新方法。
前两天,偶然和他聊天,他谈到自己未来想做私家侦探,像猴子警长、神探迈克狐还有福尔摩斯一样。
于是我问他:为什么想做私家侦探啊?他告诉我,因为在他看来破案、抓到坏蛋是一件非常帅气、非常骄傲的事,他也想抓坏人。
我马上表扬了他的这个理想,男子汉就是要有这样的志向。听到表扬,他很开心。
接着我问,猴子警长、神探迈克狐还有福尔摩斯这样的破案高手,他们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儿子说,他们都很聪明、会分析案情,还很勇敢。
我说,总结得很好,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比如他们观察现场仔不仔细?分析案情是靠感觉还是靠证据线索?
他大声的说,当然要仔细啦,不然不能发现蛛丝马迹,分析案情不能靠自己的感觉,要看证据的。
我说,好的,所以如果想做私家侦探,是不是也需要向他们一样,仔细、认真,学会推理,还有勇敢?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说,好的,那怎么体现你的仔细、认真呢?
他这时明白我的意思了,低下头,小声的说,搞学习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我双手捏着他的肩膀,鼓励他说,一两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只要你勇敢的面对,仔细认真的学习,一定可以考好的。就像猴子警长他们,也不是每一次破案都很顺利,但是一定要吸取经验,下一次要比上一次更接近真相。他点了点头。
我把儿子、侦探、学习这三个元素放到了平衡三角里,效果不错。







虽然,我也知道不可能沟通一次,儿子的学习就突飞猛进,但是这样的沟通,总比大骂一顿要好得多。只要他还喜欢侦探,这个三角就可以持续用下去。
运用平衡三角,就能有效避免用那些错误的方式去说服对方,重点是,双方情绪都比较稳定,不上头,一切都好谈。
除了解释这个平衡三角以外,执中学长还提到了如何启动这个三角。
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对方给我们一个承诺,比如我让儿子说侦探的优点,这就是主动承诺。
我们还可以让对方用具体行为来体现他的承诺。他举了两个例子。





蝙蝠侠标志


一个是万圣节的时候,大人在桌子上放苹果和糖果,常规情况下,孩子们大多都会选糖果,因为这是常规操作(treat or trick,不给糖就捣蛋),但是如果在桌子上放一个卡片,卡片上写了一句话,就会让更多孩子选择苹果。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咒语一样的话就是“蝙蝠侠会怎么选”。为什么这句话会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因为万圣节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穿各种奇装异服,当然就有人穿蝙蝠侠的衣服,而且打扮越是与众不同就显得越引人注目。那么穿着与众不同的衣服,自然就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啦,所以就不选糖果,而是选择苹果了。





罗振宇跨年演讲现场照片


另一个,就是罗胖的跨年演讲。罗胖喜欢用一些词,比如终身学习者、躬身入局者、我辈中人,来形容看跨年演讲的人。让大家都获得强烈的被尊重感、认同感。因为跨年的时候不去逛街,不去吃好吃的,不去看烟花,而是来听4个小时的演讲,一定有着某种意义上的不同点,或者说优秀的人就是如此。那既然都来了现场,既然都打开APP开始看了,自然也就会认同罗胖的观点。你一旦认同的这个观点,给了自己这样的身份标签,那么学习产品自然也就要拿下,这样才平衡嘛。


除了语言和行动上的承诺以外,让对方付出额外的代价,也能启动平衡三角。
执中学长举了家暴的例子。很多家暴会反复持续下去,就是因为被暴力伤害的一方把自己用三角锁死了,他们会想:我都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的关系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他打我,正是因为他离不开我。因为如不是这样,他对我这么暴力,我却不离开他,难道我自己有问题吗?不,我自己肯定没有问题,所以我们之间也没有问题。
这也是典型的【为沉没成本继续买单】的现象。







我以前在直销行业里也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虽然全家人都反对我做这个事业,但是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成功的人一开始都是不被理解的。只要我成功了,他们就理解了。而且,为此我已经和他们闹得很僵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也是因为自己先付出了额外的代价,所以就启动了自己,家人,事业三角的平衡。家人对事业的不理解,正如家人对我的不支持是一样的,更好地坚定了我要从事这个事业的决心。你看多么平衡。
培训行业里也有利用额外代价来说服人的例子。很多年前流行所谓的“教练系统训练”。据参加过的朋友告诉我,一开始就分组,整个过程中小组PK,如果输了,就要全组做俯卧撑、跑操场。早上5点起床,白天学习压力也很大,经常睡觉的时候已经过了0点。一周下来,整个人虽然累,但是一直是高度亢奋状态。最后无论有没有得到冠军,几乎所有人的小组都很激动,感觉自己的人生受到了启迪,打开了新的一扇大门,非常感谢老师,而且还要报名参加第二期,或者推荐朋友也来参加。但是那股热乎劲儿过了后,再看看学过的知识,其实也没有什么深刻含义。朋友告诉我,培训那段时间就感觉被“洗脑”了。
其实,现在再看,相信你也明白,这就是因为前期付出了额外的代价,如果最后自己说这是一个骗局,或者什么都没有学到,那岂不是说自己犯傻了?这可不行。
当我们学会了平衡三角、一致性原理后,可以用来帮助别人勇敢的迈出前进的一步,也可以用来预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我们洗脑。
人不是被别人说服的,与其说是被说服,不如说是自己想通的。


3
高手的思考不靠突然的灵感,
而是靠严谨的逻辑推导





周玄毅


第二天上午是周玄毅老师(据说可以喊他周帅)的《思维课》。
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没分清,《思维课》和《思辨课》有什么不同,而且也有小伙伴说不太喜欢周玄毅的风格。不过这都不影响我向这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学习他的哲思模式。
除了讲自己多么厉害以外,周帅讲了一个很棒的思考模式,叫做“接近中的缺乏”。一开始我很懵,这是啥?百度上一查,原来这是我们熟悉的英国哲学家 弗兰斯西·培根的提出的归纳法的三种例证表之一。
指给理智提供缺乏所研究的性质的例证。F.培根认为在研究给定性质缺乏时,应收集在其他最相似物体中不存在的性质的例证。指出当给定性质不存在时,形式也不应当存在;当给定性质存在时,这个形式也应当存在。在研究缺乏热的性质时,他把一切不具有热的性质,但却和有热的性质存在的物体最相似的东西作为例证收集入表,如月亮光与太阳光相似,磷火与火焰相似,但前者都没有热。——百度百科





弗兰西斯·培根


看得我似懂非懂。听周帅的解释后,我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他说:“意思就是什么东西貌似有用,但实际上不起作用。什东西很像这个,但又不是这个。我们可以先问‘什么东西最像它’,再问‘为什么偏偏不是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弄清很多抽象概念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们想知道什么是哲学,并不是直接对哲学下一个定义,而是先问“什么最像哲学?”
你可能会想到:心理学、社会学、玄学……
然后再问:“虽然他们很像哲学,但为什么他们不是哲学呢?”这就逼我们去思考他们的区别。
比如你可能会说“心理学还是会做具象的实验,而哲学就是在脑子里想的;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关系,而哲学研究的是很多道理之间的关系;玄学试图把你越讲越模糊,感觉好像是这样的,但是哲学的目的是要你越来越清醒,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即使你不是专业搞学术研究的,即使你还是不能准确定义哲学,但是经过这个思考过程,通过与相似概念的比较,你可以从更多维度去理解哲学是什么,也就逐步看清了哲学的轮廓。
同样的,还可以问“什么是幽默?” “什么是说服?” “什么是学习?”
你可以用这个方法,给自己出几个题目试一试,很好玩,也锻炼自己的思考。越是平常的东西,我们越是很少对他们进行这样深入的思考。







而且据说巴菲特也用“接近中的缺乏”来指导自己做选择。2019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在美国奥马哈顺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巴菲特介绍了他确定优先级任务的方法。
第一步,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前25个目标。
第二步,他选出前5个。
第三步,他把那20个他没有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因为那20个没有选中的,很像你的目标,但并不是真正的目标。他们是真目标的“近敌”,要想办法避免。


我当时还想到,这个方法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职业。
现在我们经常有社交活动,都要介绍自己的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就说我是干嘛的,没有用有趣又深入的方式介绍,别人其实也记不住你。
如果用“接近中的缺乏”来介绍自己的工作,稍微有点烧脑,但是效果肯定很好。
比如,我是做“课程设计”的,我会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讲师和课程设计师很像,但是,讲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台前把设计好的课程讲出来,但是课程设计师主要是在讲课之前,把课程设计出来。讲课可以不懂设计,但是设计师必须懂理解怎么讲课。这就像歌手可以不懂谱曲,但是谱曲填词的人一定要会唱歌;
做PPT的和课程设计师也很像,因为他们的产出都是一份PPT,但是单做PPT设计美化的人,主要考虑的是美观,基于内容的逻辑和重点,突出呈现。但是做课程设计的人,重点会考虑目标、内容、逻辑、教学过程,只要这些底层逻辑清晰了,就算PPT做出来没有那么炫酷,一样是一份好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想大部分新朋友能很快明白课程设计师是做什么的了。


除了接近中的缺乏,周帅还讲了一个“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最早提出操作性定义的是美国的物理学家布里奇曼(P.W.Bridgman)。
1923年,他提出:一个概念的真正定义不能用属性,而只能用实际操作来给出;一个领域的“内容”只能根据作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来定义。他认为科学上的名词或概念,如果要想避免暧昧不清,最好能以我们“所采用的测量它的操作方法”来界定 。他举例说明物理学领域的三个基本概念:长度、时间、重量,都可以采用测量它们的操作方法来界定,如,可以界定“1米”的长度为测量从赤道到北极直线距离的1/10000000;“1小时”的时间长度为测量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的1/24;“1克”的重量为测量1立方厘米纯水在摄氏4度时的重量。
布里奇曼的操作性定义的观点和思想在20世纪30-40年代被物理学界普遍接受,1971年被美国的《科学》杂志列为世界五大哲学成就之一 。——百度百科





布里奇曼


也就是说,有些不太容易解释的概念,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本质上去解释,那么就从动作上去解释。
周帅现场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是个Leader?”
很多伙伴纷纷激动的说出自己的答案。大部分伙伴提到的,都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他感受到自己是个Leader,感受到了Leadership。
这让我想起领导力的经典著作 詹姆斯·库泽斯写的《领导力》,其中提到的领导力五原则: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这也是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什么是领导力。







如果下次你遇到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什么是爱?”或许也可以用操作性定义的方式来界定。
无论是接近中的缺乏还是操作性定义,都是帮助我们跳出本体,从外界进行观察、分析、界定。
相比起得到的答案,思维的过程更加有价值。


4
高手比一般人活得更明白,
因为他们从故事中学会了做选择





黄执中


第二天下午,执中学长又登台了,这一次他要教大家怎么“讲故事”。
短短3个小时,执中学长给大家分享了四个模块
① 为什么要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② 怎么找到自己能讲的故事
③ 我是谁的故事=困境+选择
④ 为你的故事装上钩子
因为是故事课,所以执中学长全程都在讲故事,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这些知识点,我原本也很熟悉,所以没有做更详细的笔记了。
不过执中学长在讲“我是谁”的故事时,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如果你从未纠结过,就代表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谁。”


纠结,是因为要做选择,每当我们在做选择时,其实也就是在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神战权利之眼 电影海报
最近刚好看了一部电影《神战 权利之眼》,讲的是古埃及神话。男主是神,名叫荷鲁斯,在自己加冕之日,却被自己的叔叔赛特挖掉了双眼(也就是 权利之眼),夺走了王位。
没有了双眼,就没有了自己神力的来源。但是,荷鲁斯得到了一个普通人类贝克的帮助,历经千辛万苦后拿回了一只眼,勉强恢复了一部分神力。
在最后与赛特决战的时刻,贝克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赛特身上挖下了荷鲁斯的另外一只权利之眼,将它甩给荷鲁斯,但是自己却即将从高塔上掉落。
这时,荷鲁斯如果去接住自己的眼睛,那么贝克就会摔死,如果他去救贝克,就拿不回自己的眼睛,神力无法彻底恢复。
荷鲁斯面临最关键的选择。
电光火石之间,没有那么多时间思考,他选择了拯救贝克。以前他认为权利之眼才是自己力量的源泉,但实际上保护自己的子民(人类是神的子民)的信念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重新获得力量的荷鲁斯战胜了赛特,拯救了世界,当然,最终也加冕成为古埃及的王。
在这个故事中,战斗的关键时刻,荷鲁斯是选择权利之眼还是选择救人,看起来是对外做选择,但是选择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他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能神话故事离我们远了一些,但如果你仔仔细观察机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都在做选择,他们做出的选择也塑造了自己。
比如这次学习中结识的两位同学。


5
高手不是刷抖音刷出来的,
而是一点一点从啃书里啃出来的





现场照片


我们同组有一位女同学婷婷,个子不高,一开始也不怎么说话,第一天听课就坐在我旁边。
看到梁秋阳和黄执中,她略带兴奋,但很快就冷静下来了,我看见她在认真做笔记。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怎么交流。直到黄执中在讲说服力的时候提到一个观点“语言是思想的边界”,我看到她微笑着摇了摇头,轻声念叨“不是的,不是的。”
我很好奇的问她“你怎么看?”
她说:“其实有些思想是没办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她声音不大,我听得断断续续,不过我也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我之前也见过类似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东西,我们能想得到,但是说出来就变样了,就不再是思想原本的样子了,思想是大于语言的。就像我看《三体》,我可以想象到四维空间的样子,但是我却表达不出来。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们一边吃晚饭一边复盘课程内容。餐桌上的复盘都是非理性的,所以更多的是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黄执中在课上用他女朋友的故事做例子的环节,相比于知识点,大家还是对故事更感兴趣。追奇葩说的小伙伴说黄执中不是不婚主义者吗?为什么还会有女朋友呢?





萨特&波伏娃


我在刘擎老师的课程里听到过萨特和波普娃的故事,于是,我就用这个经典故事来表达我对“开放关系”的理解。但是当小伙伴继续追问什么是“开放关系”时,我却无法准确的回答上来。这时,婷婷同学说话了:“开放关系,和我们常人理解的还不一定完全一样。这要回到当时萨特生活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法国刚经历了二战……”
我就坐在她右边,听她娓娓道来,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崇敬。她一定是看了不少书,才能把这些内容都联系起来。
等她说完了,所有小伙伴几乎异口同声的问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看了很多书?”因为她提到了很多书名。
她很谦虚的说还好吧。小伙伴们继续问,哪有那么多时间看那么多书呢?
她说我不刷抖音不追剧,偶尔看看奇葩说,看B站是因为上面有很多很好的课程。而且她还随身带着一本书,有空就看看,很快就看完。
她轻松的说完,但其他人包括我都笑了。因为在这个时代,能抵抗抖音、各种热播剧的女生,不容易。我们对婷婷是崇拜的笑。
这时,我想起她做自我介绍时说,她就是去吵架的(商务谈判),他们老板搞不定的,都是她去搞定的。
她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不大,但是能搞定那么多老板都搞不定的事,靠的一定就是脑袋里的智慧。这些智慧一定不是手机刷出来,而是从书本里一点点啃出来的。


6
高手出招一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他们也必有自己专属的学习方式





现场照片


我们组里还有一位神奇的小伙伴,刚仔。
第一天刚到会场,他坐在我侧后方。刚坐下来,就不停的小声说话,我看他带着耳机,估计在和谁通电话,于是没有和他交流。
整个一天,他好像没有和任何人交流。时而听课,时而离开,时而又在说话。我心想,这位同学工作这么忙,有这么多电话,听课怎么能投入啊?
但是,有好几次我看到他并没有戴耳机。这就奇怪了,他在和谁说话呢?
这样的疑惑一直到了晚上聚餐复盘(这真是一次神奇复盘)。
在复盘的时候,除了婷婷知识广泛,智慧闪光以外,刚仔也在现场。不过一开始他就是自己坐在一边,没说话。
后来当我们谈到怎么看书才能理解,才能记住时,他说话了:
“我的办法就是把书上看来的,课上听来的,第一时间说出来。你们是做笔记,我是说,这样快一些嘛。”
“哦,所以,你今天一直在小声说话,其实是在理解课上的内容?”我突然恍然大悟。
他说是的,这就是他的学习方法,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很奇怪,但是他觉得这是他喜欢的方法,快速的把自己当下的理解用说出来的方式进行理解。
而且可以多说几遍,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这样基本也能记住。就算做笔记,回家不看,其实也没啥用。说过几遍,脑袋里总会有点印象,就算之后忘记了,其实也不重要,这个过程已经很有收获了。
因为我们自己也是教演讲表达的,我自然知道说出来的价值。但是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有人一边听课就一边讲出来的。
不过我知道,学习高手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第二天,他还是坐在我侧后方,还是时不时就站起来开讲,不过我再看到这一幕时,再也不觉得奇怪了,反而,心中冒出一丝丝的佩服。





颜值和智慧双高的32小组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借由这个过程,把知识再巩固一遍, 把难忘的学习过程再回顾一遍。
谢谢你能坚持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那就再分享给你希望帮助的朋友吧。
你身边有高手吗?他们有什么特点或者绝招?欢迎留言交流。


--The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年节没啥好送的,那就说说我发现的高手的6个绝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