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五十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值得每一位职场人细细品读!
【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寓言故事,巧妙地传递深刻道理和价值观,既能启发思考,又充满趣味性。透过这些小故事,可以让我们参悟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论在家庭还是职场,都能提供不错的参考价值。】小编整理了50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希望诸位读后有所收获。
①《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他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选好了一双鞋,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码。
于是他决定回家去取尺码。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试试鞋子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拘泥于教条、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通的人。它告诉我们要灵活应变,不能过分依赖既定的规则或标准,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和行动。
<hr>②《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这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有人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呀?”
他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我就从这个记号处下水去找剑。”
船靠岸后,他就顺着记号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这个故事嘲笑了那些做事呆板、不知变通的人,他们只看到了事物静止的一面,却忽略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像故事中的人一样愚蠢地用静止的思维去处理事情。
<hr>③《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老虎正在觅食。
突然,它发现了一只狐狸,便猛扑过去想要饱餐一顿。狐狸却不慌不忙,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它故作镇定地大声对老虎说:“你竟敢吃我?我可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兽的,你吃了我,上天不会放过你的!”老虎一听,将信将疑地停下了脚步。
狐狸见老虎有些迟疑,便更加大胆地说:“你要不信,可以跟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了我会有什么反应。”老虎心想,那就看看吧。
于是,狐狸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走,老虎则半信半疑地跟在后面。
森林里的野猪、小鹿、兔子等动物们看到狐狸身后跟着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都吓得惊慌失措,四散逃窜。狐狸得意洋洋地回头看了看老虎,老虎此时真的以为狐狸是百兽之王,自己被它的威风震慑住了,便灰溜溜地走了。而狐狸则靠着老虎的威风成功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寓意着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吓唬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被表象所迷惑,看不清事实真相的人。
<hr>④《农夫与蛇》
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一位善良的农夫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穿着厚实的棉袄,缩着脖子,抵御着寒冷的侵袭。
突然,他在路边看到了一条蛇。这条蛇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身体已经被冻得僵硬。农夫心生怜悯,他觉得这条蛇很可怜,如果就这样不管它,它肯定会被冻死。于是,农夫小心翼翼地弯下腰,轻轻地把蛇捡了起来,然后放进了自己温暖的怀里。他想用自己的体温来慢慢温暖这条蛇,让它能够重新活过来。
过了一会儿,蛇在农夫的怀里渐渐地苏醒了过来。它感受到了温暖,身体也开始变得柔软。然而,这条蛇却没有对农夫的救命之恩心怀感激。相反,当它完全恢复活力后,它那邪恶的本性暴露了出来。
它张开嘴,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农夫顿时感到一阵剧痛,毒液迅速在他的体内蔓延开来。他又惊又痛,看着怀中这条恩将仇报的蛇,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愤怒。
“我真不该怜惜这条可恶的蛇!”农夫痛苦地说道。
但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农夫因为蛇毒的侵蚀,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倒在了地上。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人们,对于那些本性邪恶的人或事物,绝不能心慈手软。不能因为一时的怜悯而忽略了他们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不要让善良被恶意所利用。
<hr>⑥《守株待兔》
很久以前,在宋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勤劳的农夫。
一天,农夫如往常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着。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农夫的汗水不断地滴落。突然,从一旁的草丛中窜出一只肥肥的野兔。这只野兔似乎受到了什么惊吓,拼命地奔跑着,慌不择路,结果一头狠狠地撞在了田边的一个树桩上。
由于撞击的力量过大,野兔瞬间折断了脖子,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就这样死去了。
农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这只意外得来的野兔,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他美滋滋地想着:“哎呀呀,今天可真是走了大运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这么一只肥美的野兔,这可比我辛苦种地轻松多了。”
从那以后,农夫的心思就完全不在种地上面了。他不再每天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劳作,而是整天守在那个树桩旁边,眼巴巴地盼望着还能有野兔再次撞上来。
他就这样一天天等着,连田里的庄稼都荒废了,杂草丛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自己撞上来的野兔。而他因为长时间不种地,没有了收成,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可他依然不愿意醒悟,还执着地守在那里,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周围的人们知道了他的事情后,都纷纷摇头叹息,嘲笑他的愚蠢和懒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总是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妄想坐享其成,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去创造财富和美好的生活,否则最终只会落得一场空。
<hr>⑦《自相矛盾》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热闹集市上,有个商人在叫卖自己的兵器。
他先举起一面盾牌,大声吆喝着:“快来看呀,我的这面盾牌坚固无比,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刺穿它!”周围的人听了,都觉得这盾牌似乎很不错。
接着,他又拿起一支长矛,更加卖力地喊道:“还有我的这长矛啊,锋利至极,任何坚固的东西它都能轻易刺穿!”人们纷纷点头称赞这长矛的厉害。
这时,人群中有个聪明的人走上前来,笑着问道:“那如果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商人顿时哑口无言,他涨红了脸,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完全是相互矛盾的呀。
周围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指责商人吹牛说谎。商人也只能灰溜溜地收拾起他的东西,赶紧离开了集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相互抵触,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令人难以信服。
<hr>⑧《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宣王非常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听竽合奏。他常常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他演奏。
于是,宣王发布告示,广招会吹竽的人到宫廷乐队中来。一时间,很多人都因为丰厚的待遇而前来应聘,南郭先生也在其中。其实,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他看到有这么好的机会,心想可以混在里面凑个数。
南郭先生在面试时表现得自信满满,成功混入了乐队。
每次演奏时,他就装模作样地拿着竽,嘴巴做出吹奏的动作,实际上根本没有发出声音。而乐队人数众多,大家一起吹奏,声音嘈杂,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不会吹竽。就这样,南郭先生靠着欺骗,每天和其他乐师一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他与父亲不同,他更喜欢听乐师们独奏。消息传到南郭先生耳中时,他顿时慌了神,知道自己无法再继续蒙混下去了。因为一旦单独吹奏,他不会吹竽的事情就会暴露无遗。
在要进行独奏表演的前一天晚上,南郭先生辗转反侧,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决定趁着夜色悄悄溜走,以免当众出丑。
从此,南郭先生消失在了宫廷中,而“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也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hr>⑨《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在祭祀结束后,把一壶祭祀用的酒赏给了手下办事的人。
这些人拿到酒之后,开始商量怎么分。有人提议说:“大家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公平合理,于是纷纷动手画起来。
其中有一个人画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画好了。
他看着其他人还在慢慢画着,心中十分得意。他心想:“我已经画好了,这酒肯定是我的了,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吧。”于是,他就开始给蛇画脚。
正当他画着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那个人一把夺过酒壶,笑着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却给它画上了脚,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所以,这酒应该归我。”说完,就仰头把酒喝了下去。
而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只能懊悔地看着别人喝着本该属于自己的酒。他原本已经稳稳地能得到酒,却因为多此一举的行为,反而失去了机会。
这个故事警示人们,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做那些多余且无益的事情,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hr>⑩《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着充足的钱财,赶着一辆华丽的马车,自信满满地上路了。他沿着大路一直朝北走,路上有人看见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这人却毫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路人着急地说:“马跑得再快,可你走的方向不对啊!”
这人又说:“我带的路费多。”
路人摇摇头说:“路费再多也不行呀,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这人依然固执地说:“我的车夫赶车技术好。”
无论路人怎么劝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赶着马车往北走。他不知道,自己离楚国只会越来越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动与目标背道而驰,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有选对方向,才能更快地达成目标。
<hr>(11)《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牧民,他养了一群羊,白天的时候就把羊赶到附近的山坡上去吃草。
有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去羊圈数羊,却发现少了一只羊。他四处寻找,发现羊圈破了一个大洞,原来是夜里有狼从这个洞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们知道后,纷纷来劝他说:“你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吧,把那个洞补上,不然还会丢更多的羊。”可是这个牧民却满不在乎地说:“羊都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结果第二天晚上,狼又从那个洞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时牧民才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听邻居的劝告,他赶紧找来工具,把羊圈的洞修补好,还对羊圈进行了一番加固。从那以后,狼再也没有钻进羊圈叼走过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还是来得及的。
<hr>(12)《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看到范氏家大门上挂着一口大钟,那钟造型精美,铜质优良。小偷心想这口大钟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就起了贪念。
可是钟又大又重,他根本搬不动。小偷灵机一动,他想把钟敲碎了再拿走。于是他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地朝钟砸去。
当锤子撞击到钟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小偷被吓了一跳,他害怕这声音会招来其他人,心里十分慌张。
但他又不想放弃偷钟,突然他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捂住自己的耳朵,心想这样自己听不到钟声了,别人也就听不到了。
于是他就继续放心地砸钟,一下又一下。然而,钟声那么响亮,其他人怎么可能听不到呢。最终,人们闻声赶来,把这个愚蠢的小偷给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想要掩盖事实,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hr>(13)《塞翁失马》
从前,在靠近边境的地区有一位精通术数的老人,人们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邻居们都来安慰他,说他遭受了这样的损失很不幸。塞翁却不以为意,说:“这说不定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竟然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们都来祝贺他,说他运气真好,因祸得福。塞翁却又说:“这也许会带来灾祸呢。”
塞翁的儿子非常喜欢骑马,看到家里多了这么多好马,就高兴地骑上一匹骏马去兜风。结果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邻居们又来慰问塞翁,塞翁依然平静地说:“这也未必是坏事啊。”
不久,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被征去打仗,很多人都战死了。而塞翁的儿子因为腿断了不能去当兵,得以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说明了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只看眼前,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hr>(14)《猴子捞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
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
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
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大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
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
它们很是高兴。
小猴子将手伸到井水中,对着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几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这样不停地抓呀、捞呀,折腾了老半天,依然捞不着月亮。倒挂了半天的猴们觉得很累,都有点支持不住了。
有的开始埋怨说:“快些捞呀,怎么还没捞起来呢?”有的叫着:“妈呀,我挂不住啦!挂不住啦!”
老猴也渐渐腰酸腿疼,它猛一抬头,忽然发现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声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还在天上呢!”众猴都抬头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不能盲目行动,不切实际的行为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hr>(15)《杯弓蛇影》
从前有个叫乐广的人,他有位很亲密的朋友。很久没有来拜访他了。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这个故事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也说明了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hr>(16)《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一直以为自己管理的黄河是天下最大、最壮观的水域。
有一年秋天,连着下了好多天的大雨,河水不断上涨,河伯更加得意了。他顺流而东行,来到了北海。他向着东边一望,只见那海水茫茫,无边无际。河伯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多么浅薄,自己所掌管的黄河与北海相比,简直是太渺小了。
他望着北海,感慨万分,对着北海之神仰首慨叹道:“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今天我看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的浩渺,我还会一直以为自己了不起呢,真是让我既惭愧又惊叹啊。”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能盲目自大,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有开阔的眼界和谦虚的态度。
<hr>(17)《对牛弹琴》
公明仪是古代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家。
有一天,公明仪心情不错,带着他心爱的琴来到一片草地上。他看到一头老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突发奇想,想要给这头牛弹奏一曲高雅的音乐。
于是,他摆好琴,开始认真地弹奏起来,优美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淌而出。然而,老牛却似乎对这美妙的音乐毫无兴趣,它依旧自顾自地低着头,专注地吃着地上的青草,完全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
公明仪见老牛毫无反应,并不气馁。
他又开始尝试用琴声模仿蚊虫嗡嗡的声音,还有小牛犊寻找母牛时发出的哞哞声。这一次,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牛立刻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它摇起了尾巴,竖起了耳朵,还迈着蹄子走来走去,似乎在仔细聆听着这些声音。
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在说话做事时不看对象、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人。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原则,那就是因材施教。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就如同对牛弹琴一般,只是做了无用功。
<hr>(18)《鹬蚌相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鹬鸟在河边觅食。它看到一只河蚌正张开蚌壳在沙滩上晒太阳。
鹬鸟立刻飞过去,想用它长长的嘴啄食河蚌的肉。河蚌察觉到危险,迅速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挣扎不脱,便对河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河蚌也不甘示弱地回应道:“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你就会饿死。”
它们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肯让步。就在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蚌相争的情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往往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要懂得在必要的时候相互妥协,以避免因争斗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hr>(19)《东郭先生》
从前有一位东郭先生,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但有些迂腐的人。
有一天,东郭先生骑着毛驴正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这只狼非常狼狈,它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救救它。东郭先生看到狼可怜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书从口袋里倒出来,让狼藏进了口袋里。
过了一会儿,猎人追过来问东郭先生有没有看到一只狼,东郭先生撒谎说没有看到。等猎人走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然而,狼却露出了凶恶的本性,它张牙舞爪地说它饿了,要吃掉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非常惊恐,他和狼争论起来,说自己救了它,它不应该恩将仇报。但狼哪里肯听,步步紧逼。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老农经过。东郭先生急忙向老农求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
老农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东郭先生和狼重新演示一遍刚才是怎么把狼装进袋子里的。狼不知是计,就又钻进了袋子里。老农赶紧把口袋扎紧,拿起锄头狠狠地把狼打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对坏人滥施同情心,要认清他们的本质,不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像东郭先生一样糊涂愚蠢的人。
<hr>(20)《指鹿为马》
秦朝末年,赵高试图谋朝篡位。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并故意大声说:“这是献给陛下的一匹马。”秦二世感到十分奇怪,笑着说:“丞相你是不是弄错了,这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却一本正经地问群臣:“你们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一些胆小而又阿谀奉承的大臣纷纷附和赵高,说是马;而一些正直的大臣则坚定地说是鹿。
后来,那些说实话的大臣都遭到了赵高的迫害和打击。
赵高通过这种手段来测试群臣对他的忠诚度,同时也为他日后的篡权行动做准备。
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心的复杂,也警示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要被权势和谎言所迷惑。
<hr>(21)《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年轻人,看书的时候总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有一次,别人告诉他:“吃梨对牙齿好,但对脾胃不好;吃枣对脾胃好,但对牙齿不好。”
这个年轻人听了之后,心想:那我干脆把梨和枣一起吃下去,不就既能保护牙齿又能照顾脾胃了吗?于是,他拿起枣就往嘴里塞,一骨碌就整个吞了下去,就像直接把枣整个咽了下去一样,也不咀嚼。
旁边的人看到他这样,忍不住说:“你这样囫囵吞枣,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到梨和枣的好处呢?”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它告诫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认真思考,不能一味地贪多求快,否则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道理。
<hr>(22)《杀鸡取卵》
从前,有一个贪婪的人,他家里养了一只老母鸡。
这只老母鸡十分特别,它每天都能下一个金蛋。这个人看到每天都能得到一个金蛋,心中便打起了小算盘。他想,这只鸡每天才下一个金蛋,速度太慢了,鸡肚子里肯定藏着更多的金蛋,如果把鸡杀了,不就能一次性得到所有的金蛋了吗?
在贪婪之心的驱使下,他完全不顾后果,拿起刀就把鸡给杀了。他满心欢喜地剖开鸡肚子,急切地寻找着想象中的一堆金蛋,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鸡肚子里一个金蛋也没有,只有一些还未成形的鸡蛋。
此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的愚蠢行为让他永远失去了每天能得到一个金蛋的机会。
这个寓言故事深刻地告诫我们,切不可被眼前短暂的利益蒙蔽双眼,而放弃了长远的利益。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不能只图一时之快、急功近利。
<hr>(23)《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也有一位被人们称为伯乐的人,他本名孙阳,对马有着非常高超的鉴别能力。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去寻找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辛苦劳累,还是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有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伯乐走近观察,发现这匹马虽然境遇艰难,但它的骨骼清奇、神态不凡。伯乐立刻断定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心疼地抚摸着这匹马,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它披上。这匹马似乎也感受到了伯乐的特别,它仰天长嘶,声音洪亮,仿佛是遇到了知音。
伯乐将这匹马带回推荐给了楚王。
楚王一试,这匹马果然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耐力,成为了楚王的爱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和当下的处境来判断事物的价值,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识别人才或事物真正价值的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埋没的“良驹”,并给予他们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
<hr>(24)《鱼目混珠》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得到了一颗非常珍贵的珍珠,想要高价卖出。
有一天,这个商人在市场上摆好摊位展示他的珍珠。这时,有一个人拿着一颗看起来很像珍珠的鱼眼睛来到商人面前,偷偷地把鱼眼睛混进了珍珠堆里。商人忙着招揽顾客,没有注意到这一情况。
一些顾客前来挑选珍珠,其中一些人被那颗鱼目给迷惑了,误把鱼目当作了珍珠。而真正识货的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就指出了那颗鱼目。
商人这才发现了有人鱼目混珠,他感到十分懊恼和后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来欺骗他人。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要被那些看似相似实则虚假的东西所蒙蔽,要学会分辨真假与优劣,坚守诚信和真实的原则。
<hr>(25)《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取得胜利后,在回国途中迷路了。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军队陷入了困境。这时,管仲想到一个办法,他说:“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让军队里的老马在前面带路。”齐桓公同意了这个建议。
于是,他们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自由行走。这些老马果然不负众望,它们带着军队沿着一条路缓缓前行,最终带领齐军走出了迷途,找到了正确的回家之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尊重他们的智慧和知识,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积累经验,以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凭借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hr>(26)《割席断交》
东汉时,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
他们同在园中锄草时,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则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他们曾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专心读书,华歆却出去观看。
管宁觉得他们俩并非同路人,便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个寓言故事表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价值观和志向不同的人,不必勉强维持关系。它提醒我们在交友时要注重彼此的品德和追求是否一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与品行不端或志趣不合的人同流合污。
<hr>(27)《齐人攫金》
从前,齐国有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一心想要得到很多金子。
有一天清晨,他穿戴整齐后前往市场。当他到达卖金子的地方时,看到有人拿着金子,他便冲过去抢夺,然后迅速离开。
官吏很快将他逮捕,并质问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你为何敢公然抢夺他人的金子?”
这个齐国人回答说:“我在拿金子的时候,眼里只看到了金子,没有看到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利欲熏心、见钱眼开的人,他们为了追求财富,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愚蠢和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金钱冲昏头脑,要尊重他人的财产和权利。
<hr>(28)《截竿入城》
从前有一个鲁国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想要进城。可是竹竿太长了,横竖都进不了城门。
这个人一开始想不出办法,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主意,他把竹竿锯断了,心想这样就能拿进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能只想着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而要善于思考,寻找更合理、更智慧的途径,否则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还闹出笑话。同时也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行动,要先认真分析思考再做决定。
<hr>(29)《万字难写》
有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就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学一门手艺。他却不屑地说:“学什么手艺呀,我只要学会写我的姓就足够了。”
父亲心想这倒也简单,就依了他。过了些日子,父亲想看看儿子学得怎么样了,就叫儿子写给他看看。这富家子弟就拿起笔来写,写了许久,才写了一划。父亲很奇怪,问他怎么回事。
他抱怨道:“天下姓这么多,姓什么不好,偏偏要姓万。我从早上开始写,到现在才写了一划,这万字真是太难写了!”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却又不肯踏实学习和做事的人。它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妄图一步登天,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hr>(30)《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做客。朋友请他吃饭,他觉得菜的味道太淡了。
朋友便给他加了一点盐,菜的味道立刻变得鲜美起来。愚人心里想:“菜的味道之所以变得鲜美,是因为加了盐。那我干脆直接吃盐好了,这样不就更鲜美了吗?”
于是,愚人开始大把大把地吃盐,结果可想而知,他咸得难受极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适度,不能过度追求某种东西而失去了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现象就盲目模仿,而要理解其本质和内在规律,不然就会像这个愚人一样闹出笑话。
<hr>(31)《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还直逼魏国京都大梁。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连连割地求和,秦军还是继续进攻,形势十分危急。
魏国大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魏王本就打算割地求和,听了段干子的话,就准备照办。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谋士对魏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
然而魏王不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割地求和。
最终,魏国的领土不断被秦国侵占,国力也越来越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用恰当的方法,不能用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面对困难和威胁,不能一味地退让和妥协,否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hr>(32)《棘刺母猴》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国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
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的猕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母猴。”
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
郑国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
燕王说:“好。”
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
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同时,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终有被拆穿的一天。
<hr>(33)《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懂得他的心思。
养猴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于是他先骗猕猴们说:“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猕猴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那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行了吧?”
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反复无常、经常变卦、不讲信用的人,也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不要被表面的数字或形式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hr>(34)《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
临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我不相信。”
庞葱又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我会有些将信将疑。”
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说:“那我就相信了。”
庞葱说:“大街上根本不会有老虎,可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如今我要陪太子去赵国,邯郸离魏国较远,而毁谤我的人肯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说:“我知道了,你放心去吧。”
然而,等庞葱陪太子回来后,魏王果然不再信任他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谣言被多人传播后,往往会被当成事实,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没有根据的传闻。
<hr>(35)《惊弓之鸟》
从前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一天,他和魏王站在高台下,抬头看见一只飞鸟。
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魏王不相信。
更羸就张弓搭箭,虚发一箭,那只大雁果然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很奇怪,问更羸是怎么做到的。
更羸解释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有伤;叫声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很久了。它听到弓弦响声,以为又有箭射来,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就掉下来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受过惊吓的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同时也说明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hr>(36)《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美女叫西施,她有心口疼的毛病,一旦犯病就会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
同村有个叫东施的女子,相貌丑陋,她看到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楚楚动人,就学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在村里走来走去。
可是她这副矫揉造作的模样不仅没有增添美感,反而显得更加丑陋、怪异,让村里的人见了都纷纷躲避。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的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保持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去效仿他人。
<hr>(37)《揠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
有一天,他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累得精疲力尽。
回到家后,他还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多呢!”
他的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却发现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欲速则不达,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我们不能用不恰当的方法去强求事物的发展,而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hr>(38)《邯郸学步》
相传在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就不顾路途遥远,前往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
到了邯郸后,他开始全心全意地观察、模仿当地人的走路姿势。可是他一味地模仿,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优美的走路样子,反而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记了。
最后,他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但没学到本事,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弄丢了的人。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要盲目地去追随他人,而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hr>(39)《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驴子,有一个好事的人就用船运了一头驴进入贵州。运到后却发现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什么神物,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
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渐渐靠近驴子,小心地试探,发现驴子只会大声鸣叫,偶尔踢几下腿。
有一天,老虎突然冲过去,驴子大惊,使出它仅有的本领,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很高兴,心想:“原来你就这点本事啊!”
于是就跳起来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
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才无德的人。
<hr>(40)《扁鹊说病》
有一次,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依旧不理睬。
扁鹊又退了出去。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转身跑了。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
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hr>(41)《买椟还珠》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楚国商人得到了一批非常漂亮的珍珠,他一心想着要把这些珍珠拿到郑国去售卖,从中获取利益。
商人精心地准备起来,他特意用名贵的木兰木制作了一个精致华美的匣子。
这个匣子的工艺极其精湛,他用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桂椒仔细地熏染匣子,让它充满了独特的味道。
接着,他又用珍贵的珠玉和艳丽的玫瑰来装饰匣子的四周,最后还巧妙地用翡翠进行点缀连接,使得整个匣子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终于,商人带着这批珍珠和装饰精美的匣子来到了郑国。
郑国的人们看到这个匣子后,都被它的华丽所吸引,纷纷前来围观。
其中有一个郑国人,他完全被匣子的美丽迷住了,眼睛里只有这个匣子,对匣子里的珍珠似乎并不怎么在意。
他毫不犹豫地掏出重金买下了这个匣子,然后满心欢喜地拿着匣子离开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郑国人回到家后,竟然把匣子里面价值连城的珍珠取了出来,然后将珍珠还给了商人。
他只沉浸在匣子的美丽之中,完全忽略了珍珠的珍贵价值。
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地讽刺了那些只看重外表的华丽,而舍弃了内在真正珍贵东西的人。它告诫人们,在面对事物时,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因小失大,分不清主次。
<hr>(42)《画地为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犯了小错误,司法官本想惩罚他一下,就对他说:“你在地上画个圈,站在里面,不许出来,这就是对你的惩罚。”
这个人就老老实实地在地上画了个圈,站在里面一动不动。
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出来,他却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司法官让我站在这里的,我不能违背命令。”
哪怕后来司法官都已经忘了这件事,他还是固执地站在那个圈里,不愿意出来。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一些人过分拘泥于规矩,不知灵活变通,自己束缚自己。
<hr>(43)《以牛替羊》
从前有个农夫,他养了一头牛和一群羊。
有一天,他需要向神明献祭,表示自己的虔诚。按照传统,应该献一只羊。
可是农夫看着自己那一群可爱的羊,实在舍不得,他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把牛牵出来代替羊去献祭。他觉得牛比羊更有价值,这样神明应该会更加高兴。
当他把牛牵到祭台前时,牛瞪大了眼睛,似乎很不理解主人的行为。而那些羊在一旁看着,也觉得很奇怪。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有时会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或不舍,而做出看似合理但却违背常理的选择,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hr>(44)《豚蹄禳田》
春秋时期,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侵入齐国边境。
齐威王没办法抵抗,就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求救兵。
临行前,齐威王交给淳于髡100斤黄金、10辆马车,作为献给赵国国王的礼物。淳于髡一看这些礼物,仰起脖子哈哈大笑,把系帽子的绳都笑断了。
齐威王觉得奇怪,淳于髡说:“今天我看见路边有一个人,在向神祈祷田地丰收。他拿着一只猪蹄子,一碗酒,向神祷告说:‘神啊,让我在山地上种的粮食得到满笼的收获,让我在洼田种的谷物得到满车的收获。”
“保佑我种的庄稼都丰收,让粮食装满我家的房屋!’我看他祭神的东西很少,而向神要的东西却极多,所以我才这样笑。”
齐威王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便把礼物增加到黄金1000斤、白璧10双、马车100辆。
淳于髡这才高高兴兴地出使赵国。
赵国国王见到这么多珍贵的礼物,立刻答应派出10万精兵、1000辆战车去援救齐国。
楚国得到了赵国派援兵救齐的消息,当夜就悄悄把兵撤回去了。
“豚蹄禳田”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人们用它来比喻所花费的极少而所希望的过多,也讽刺了那些吝啬、贪婪的人。
<hr>(45)《屠龙之技》
从前有一个人,一心想要学习高超的技艺。他四处打听,终于听说有一个人掌握着屠龙的绝技。
于是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历经艰辛去拜师学艺。
经过漫长的学习,他终于学会了如何屠龙。
然而,等他学成之后,却发现这世上根本就没有龙可以让他施展这项技艺。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用武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技艺要考虑到实际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不能一味追求看似厉害却不切实际的技能,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一样,虽然掌握了屠龙之技,却只能落得个徒有其名、无法发挥作用的下场。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一定的现实考量,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中。
<hr>(46)《强取人衣》
宋国有一个人,一天在雨里行走,他很爱惜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怕被雨水淋湿了,就一路小心翼翼地护着。
这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人也在雨中行走,不过那人却脱了衣服光膀子在走。这个爱惜衣服的人就对那个人说:“你怎么这么傻啊,把衣服脱了不就被雨淋湿了吗?”
结果那个光膀子的人却凶巴巴地说:“哼,我看你才傻呢,你穿着衣服在雨中走,衣服不也会湿吗?还不如像我这样脱了自在。”
说完,他竟然强行把爱惜衣服的人的衣服给扒下来穿在了自己身上。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蛮不讲理、强取豪夺的人,同时也警示人们要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任由他人无理地侵犯。
<hr>(47)《献鸠放生》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有一个权势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送到他的住处,然后再将斑鸠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都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向他进献斑鸠。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
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
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
“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
“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出于真诚的内心,而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形式或名声。
同时,也告诫人们在做事时要考虑到实际效果,不要只做一些表面上的功夫,而忽略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hr>(48)《鲁侯养鸟》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派人)用车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
海鸟却眼睛发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事。
<hr>(49)《杯羹之让》
楚汉相争时期,汉军断绝了楚军的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现在你不赶快投降,我就烹杀你的父亲。”
刘邦回答说:“我和你都受命于怀王,曾约定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杀你的父亲,那么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汁。”
项羽听后大怒,想要杀死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说:“天下形势还不确定,这样的人对他家庭的人不会看得太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处。”
项羽听从了项伯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后来,“杯羹之让”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受人挟持或遭人指责。其中,“杯羹”指的是一杯肉汁,“让”则表示责备、讥讽。
<hr>(50)《兔死狐悲》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邻。
一天,猎人射死了兔子。狐狸看到死去的兔子,非常悲伤。其他动物看到狐狸的样子,都觉得很奇怪,就问它:“兔子死了,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狐狸难过地说:“我们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兔子死了,下一个可能就轮到我了呀,怎能不悲伤呢?”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因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悲伤。它也反映了一种在共同处境下的共情心理和对潜在危险的担忧。
<hr><hr>以上五十则寓言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如此齐全的故事,诸位看官可要好好收起来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