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百战归来(12):李选庆、谢振信、肖志成
【专栏说明】红色热土耒阳,居住着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曾经英姿勃发、投军报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后来解甲归田、深藏功名,如今英雄迟暮,垂垂老矣。为了抢救他们的历史,2021年2月—6月,朱文科和王宜泽牵头发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民协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写活动,组织二十多名民协会员分成7个采写组,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深入城乡寻访老兵,共采写187人,对老兵拍照、录音、笔录。活动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头条报道。我们整理老兵口述经历,查找档案史料,严谨考证、研究,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09篇,汇编为《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经省委党史办、省档案局专家组审定,原计划2021年底出版,由于缺乏经费未能如愿,却有十多名老兵先后离世,成为他们的遗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此事很重视,尽管市财政经费困难,目前正在想办法把书尽快出版。
与老兵对望,就是与历史对望。值此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特在本公众号开辟老兵“口述历史”专栏,连载这批文章。每期根据篇幅长短刊登1-3篇。愿以这本著作,向敬爱的党献礼,也献给每位参战老兵——那些人民的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
李选庆:抗美援朝我是警卫战士
口述/李选庆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李选庆,男,1932年2月17日生于耒阳县十三区余庆村,高小毕业,1951年6月入伍,在衡山集训半年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1952年7月进入朝鲜,补充到47军警卫营二连,参加老秃山战斗。1953年7月下派到141师422团,参加了反登陆准备战、夏季反击战。1954年9月回国,部队驻防广西桂林,1957年7月复员回乡,安置在耒阳县电影公司工作。现退休在家。
我叫李选庆,1932年2月17日生于耒阳县十三区余庆村,抗战胜利那年夏季读完高小,因为家贫放弃学业,在家务农六年。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孩子多,农村的生活非常困难,想吃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帮着父母干活,练就了一身强壮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意志。
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我决心去当兵报效祖国。1951年6月,我通过报名、体检、政审,如愿以偿,光荣入伍。我们新兵在衡山集训半年,后来编入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次年春,部队开赴湖北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我们在工地与几十万军民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主要劳动方式就是挑土方,每天累得汗流浃背。我在家务农多年,习惯了干重体力活,倒也适应这种繁重的劳作。
1952年6月,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坐轮船返回湖南衡山,然后乘坐火车北上。到达武汉时,因为长江大桥还没修建,所有人、车、马、炮都靠轮渡。过岸后,部队又是补充兵源,又是调整武器,沿途足足用了七天时间,我们才抵达鸭绿江边的安东(现在叫丹东)换装。这里与朝鲜只是一江之隔,江面上有座铁路桥,长约两里,轨道两侧有用木木板铺设的人行道,曾经让美国飞机轰炸过一次,后来我军加强了防空能力,美军再来“光顾”,就是自投罗网了。
我们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歌中,跨入朝鲜,补充到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47军是在1951年2月入朝作战的,曾经在天德山战斗中打得美军溃不成军,涌现出“天德山特级英雄连”,彻底粉碎了美方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美军在无计可施,不得不重新回到板门店谈判桌上恢复谈判。47军接替65军防务,所辖140、141师进至临津江东,139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
这些情况,我到47军警卫员后,从老战士们口中了解的。我到47军的时候,临津江东岸防务已经移交给39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为了避免敌军飞机大炮在路上偷袭,我们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赶路,可谓披星戴月。每个人背着两袋米,六斤饼干,还有步枪、弹药、简单的行李,连续走了七夜,每夜行军五十多里,脚被鞋子磨出许多血泡,我们谁也没吭声,终于艰难到达军部驻地。上级通知我到47军军部警卫营报到,我成了二连十班的战士。这个安排,让我有些失望,因为我渴望到前线杀敌,现在把我安排在军部,哪有杀敌的机会呢?指导员看出了我的心思,找我谈心,讲述了保卫军部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这个班作为二线的后备军,时刻准备着为前线战士做支援。日常就是站岗、放哨。日日夜夜,敌人的飞机时不时在头上盘旋,战友们冒着敌机的轮番轰炸扫射,两个小时轮一班的站岗。
我记得有个战士叫张青松,湘西麻阳县人,因为是湖南老乡,大家在一块显得特别亲切。他个子高瘦,性格开朗。我从他口中了解到,47军首任军长是梁兴初,广西剿匪时,梁兴初调到第38军任军长,曹里怀接任47军军长职务,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这支部队入朝以来,涌现出“夜月山英雄班”、“天德山英雄连”等战斗集体,尤其是罗盛教跳入冰窟窿舍身救朝鲜少年崔莹的国际主义壮举,感动中华大地,激励着我暗暗下定决心,争取去战场跟敌人拼杀!
【红一组采访李老】
不久,曹里怀军长调走了,新来军长叫张天云,曾任第八纵队副司令员,辽沈战役中担负锦州主攻任务。张军长走马上任后,组织指挥老秃山战斗。老秃山是黄海道涟川郡上浦防东山的一个无名高地,通往汉城的要塞,位于美军前沿阵地,经敌我双方的反复争夺,山头草木皆无,光秃秃的,尘土厚达一米,老秃山因此得名。美军在山上构筑了一百多个明暗堡和大量铁丝网,与坦克配合,形成了以三个高地为支撑点的火力密集、易守难攻的环形防御体系。我军先后五次攻打老秃山,均被敌人反扑夺回,双方伤亡惨重。张天云军长亲自来到一线督战,我们警卫营二连也投入了战斗,中美双方激烈拼杀之残酷,可以同上甘岭战役相提并论。记得在一次强攻老秃山战斗中,我与战友们提枪冒着枪林弹雨冲锋,被一阵炮弹爆炸声震倒,等我爬起来时,发现身边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忍着悲痛,继续随战友们与敌人战斗。
1953年1月底,山上守军换成哥伦比亚营的一个加强连,还有美七师一部防守,美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扬言:“老秃山是最坚固的阵地,共军攻不破的防线”。3月下旬,张军长下令由141师423团进攻老秃山。团长让一营打头阵,营长郝忠云将突击主峰的任务交给了三连。团部机枪连二排排长杨候带领全排三十名战士配合三连作战,以火力为步兵开道。战斗在3月23日夜晚打响,志愿军炮火对老秃山阵地进行火力急袭,郝营长发出冲击信号,三连官兵向敌阵发起猛烈攻击,迅速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向主峰冲击。数十名敌人向志愿军反冲锋。战士宋德清拉响爆破筒的导火线投向敌群,不料狡猾的敌人将爆破筒踢了下来,千钧一发之际,宋德清急忙抓起冒烟的爆破筒,飞身扑向敌群,冲天的火光伴随着一声巨响,宋德清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的反冲锋被击退。三连战士趁势冲上主峰,把红旗插在老秃山上。
激烈的战斗并未停止,机枪连连长牺牲了,三连只剩二十余名战士,杨候带领机枪二排冲过敌人的重重阻挠及时赶到,与三连一起向高地发起强攻,双方激战数分钟后,成功占领该高地。此时,杨候所在排仅剩四人,三连仅剩的十几人,他们组成敢死队与敌人肉搏两小时,直到后方支援赶到,全歼守敌,拿下老秃山全部阵地。美军不甘心失败,用飞机汽油弹进行疯狂轰炸,但英勇的志愿军坚守住了阵地,促使了美军重新坐回板门店的谈判桌前。美军总部发言人说:“老秃山战斗是继上甘岭后又一次最激烈的争夺战。”后来,我47军军部秘书科长毛峰编剧了一部红色电影《英雄儿女》,真实展示了这场战斗的情景,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三连战士宋德清,也是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
1953年4月,47军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1军,撤至谷山、松田油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两个月后,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我主动申请,从军部下派到141师422团基层连队担任战士。141师师长由47军参谋长叶建民兼任,投入反登陆准备战、夏季反击战。记得有一次,我部12名战士押送一车敌人俘虏,冲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遭遇敌机轰炸,一颗炸弹落在汽车上,12个战士与俘虏全部炸死了。消息传来,我感觉很是心痛。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奉命回国,我军依旧留下负责西海岸防务。记得当地有煤矿,我们白天挖防空洞,晚上在地堡或者碉堡休息。如此坚守了一年多,于1954年9月16日回国。
回国后,我们141师驻防广西桂林整训,我调入炮兵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炮长。在桂林驻防两年多,我各方面表现良好,受到首长的表扬。部队给我的立功鉴定上写道:“自参军以来,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勇敢沉着。当时担任警卫任务表现出革命战士英雄气概,经过正规军事训练,在军事素养上有很大提高,经过总路线肃反运动的政治锻炼,阶级觉悟有很大提高,划清了敌我界线,组织观念强,能按命令指示完成任务,并能给群众解释工作,能帮助别人,修养性好,工作积极肯干。”
1957年7月,我光荣转业回到家乡耒阳,安置在耒阳县电影公司工作,直到九十年代初离休。如今,我早已步入风烛残年,很多的往事淡忘,唯独抗美援朝的点滴记忆,从来都活在我的心里。
谢振信:难忘朝鲜洗衣歌
口述/谢振信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 谢振信,男,生于1934年农历4月26日,耒阳市蔡子池街道办事处金盆村人,小学文化,1952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21军63师188团二营四连三排九班,由战士到班长。1953年5月到朝鲜,1958年7月回国,转业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1961年11月回到耒阳,长期担任基层干部。
我出生于耒阳县城郊金盆塘,兄弟两人,哥哥大我四岁,幼时家贫,读过半年私塾和一年小学。1944年5月,年仅四旬的父亲病逝,母亲是个小脚女人(缠足造成),我刚满十岁,不得不休学在家务农。家里有几亩菜地,一亩稻田,我和哥哥早出晚归,种菜种地。当时,耒阳县城开通了直达安仁县的班车,汽车用木炭燃烧的蒸汽作为动力。秋收过后,农闲时节,我就去汽车站摆地摊,终于熬到全国解放。
1952年4月,朝鲜前线战事吃紧,群众捐款捐物,青年踊跃当兵。我报名参军,经过体检政审,顺利入伍。我刚订婚,未婚妻伍绍英,小我四岁,支持我去朝鲜战场。耒阳与我同时入伍的有几十个人,我们编入到21军。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舟山战役结束后,负担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我分配在63师188团二营四连三排九班,部队驻地上海罗店。作为第二期轮换部队,开展反登陆的作战准备。每天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要学文化,学常用的朝鲜语和朝鲜文字。四连连长是顾耀林,指导员王振福,文化教员王化涛。王化涛,浙江义乌县人,中专文化,入伍前当过县政府的秘书,还动员自己的两个弟弟一同报名参加志愿军,传为军中佳话。没有黑板,他就找来硬纸板,涂上墨汁当黑板用,给我们上课,还教我们唱革命歌曲:“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雄浑的旋律,勾起我的好奇心,朝鲜歌曲唱起来会是什么曲子呢?
【朱文科第二次采访谢老】
1953年3月初,21军由江苏出发,换装乘车,北上东北,陈毅司令员、张爱萍参谋长亲临送行。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吉林通化市。3月15日,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随即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三八线一侧。63师担负鱼隐山至文登公路一线防御任务,其中我所在188团担任文登公路正面防御。文登里地区是狭长的山谷,美军集中使用坦克部队,企图沿着公路实施所谓的“坦克劈入战”。我们2营守在文登公路两个山头,在与敌军对战中,利用火箭炮、无座力炮组成反坦克大队。记得距第一辆美军坦克十米左右时,我和战友们果断投掷反坦克手雷将其击毁,一排排手榴弹在敌人的汽车上爆炸。有的敌人哇哇叫喊着,跳下车来抵抗,有的吓得猫在石头后面躲避。这一场坦克伏击战打得真痛快,消灭敌人二十多辆坦克,保卫了志愿军总指挥部。最惨烈的战斗是金城夏季反击战,志愿军出动几个军,21军和54军作两翼保障,60军和67军正面突击,68军为总预备队。战斗打响后,我们63师从东侧进攻高地的韩国62团,指战员英勇无畏,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我军成为迫使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主力部队之一。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被冠以“东亚病夫”的耻辱形象,使得我国扬威于世界。
1954年4月,21军奉命接替15军担负东海岸海防任务。63师将鱼隐山至文登公路一线防御任务,交给朝鲜人民军45师,随即转移到东海岸元山岗,接替15军29师,实施执行维护停战协定的任务。我们来不及建营房,打着帐篷住在山上,有的睡在村庄民房。我们每天站岗、放哨,打通道路,修整工事,开挖坑道,重新布置防御阵地,防范敌人反扑。同时,帮助朝鲜老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经济。有一次,海啸冲垮海堤,全营官兵冒雨抢修堤坝,保住了四千多亩稻田。由于战争原因,山下的村庄里,住的都是老人、女子和孩子,生活贫困,物质匮乏。朝鲜冬季好冷,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度,我们帮助驻地村庄修水渠、水坝,盖茅草房,给村民送衣、送粮、送药、送钱,保障他们有房住、有柴烧、有饭吃,安全温暖过冬。春天来了,我们帮助村民春播春种,规定每个人必须出满三个劳动日。许多青年学生投军的战士,从未干过农活,他们插秧、除草、田间管理,样样都做。我因表现突出,立大功一次,还被提拔为九班班长。
我们21军素以军纪严明闻名,在驻扎朝鲜期间,特别强调两点:不准乱砍乱伐树木,不准与朝鲜姑娘谈恋爱。停战后,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很多战士和这些年青妇女、姑娘们同眠在一个坑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夜宿违反纪律的事情。有一个排的战士,借住在一户人家,长达两个月,没有跟户主两个十六七岁的女儿说话。后来,我们动手修建自己的营房,从东北运来木材,就地取材打石头,烧石灰石,一个营建一个营房,这一个排搬出了这对姐妹家。临走,给她们家重新盖了三间新草房。离开时,她俩跪在门口,手拿鲜花,眼含热泪,口中哭喊道:“道木,道木,阿宁希匹希哟!”(同志,同志,祝你们好!)战士们感动得掉眼泪。
【朱文科第一次采访谢老】
朝鲜人民的衷心爱戴志愿军。妇女、小姑娘们自发地跑到营房,为我们拆洗被褥,清洗衣物,打扫卫生。阿玛尼把我们看做自己的儿子,用体温救活了很多冻伤战士。她们把白菜、萝卜埋在地下,制作酸泡菜,送给我们吃。朝鲜姑娘们热爱生活,喜欢打扮,穿着漂亮的服装,行走奔跑间,胸前的彩带飘扬,处处显露出青春靓丽的色彩。她们只要跑到我们营区,就像刮来一阵春风,战士们心湖都荡起涟漪。村里有位姓崔的女老师,教音乐和美术的,长得十分漂亮,心地善良,经常帮我们九班战士洗衣服。她一边洗衣,一边唱歌给我们唱听,歌喉婉转迷人。其中有一首《朝鲜洗衣歌》,我们都学会了。那歌词翻译成汉语,大意是:“在那清清的水井边,有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我放下水罐想要打水,看他正在洗衣裳。我偷偷地看他一眼,看他双手累得发酸,我虽然害羞,还是上来把话讲。请你放下我来洗吧,请你放下我来洗吧,让我帮你来洗衣裳!”听着这个悦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想起远在祖国的母亲、哥哥,还有未婚妻,我是多么思念亲人啊!
终于,我们要回到久别的祖国怀抱了!1958年7月下旬,我们21军完成任务,分两批回国。离开朝鲜前,我们将西海岸防务移交给了朝鲜人民军,坑道、工事、作战图表,都进行了整修、加固和绘制。金日成亲自设宴欢送,据说金日成还打电话给周总理,请求21军就不要回去了,给朝鲜人民当女婿!此事不知真假,但朝鲜人民确实舍不得我们走,成千上万朝鲜人民前来送别,手中挥舞着鲜花,含着泪花。阿玛妮们一个劲儿的往我们怀里塞吃的,有苹果,有鸡蛋,热情的拥抱着,哭着、喊着,握住官兵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突然,我听见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崔姑娘带着村里那些经常为我们洗衣裳的年轻女子,站在站台上,望着我们连队,轻轻唱起了《洗衣歌》:“在那清清的水井边,有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我放下水罐想要打水,看他正在洗衣裳……”我和战友们高举右手,朝着她们大喊:“再见了,多保重!”我明白这一别,今生今世再也无法见面了!我们的呼喊声,连同姑娘们的歌声、哭声,还有无数朝鲜老百姓的口号声、欢呼声、呼喊声、锣鼓声,汇成了中朝友谊的世纪交响曲。
与我同时去朝鲜的耒阳老乡,大部分都牺牲了,活着回国的不到十人,我记得名字的有谢振拖、梁瑞西、徐作飞。凯旋回国后,我们188团驻扎在山西平遥县。仅仅一个多月后,我们退役转业,有两个单位可以选择,一个单位在兰州,一个单位在武汉。我考虑到湖北靠近湖南,就选择了中科院武汉分院,建设实验工厂。徐作飞是耒阳沙头人,跟我一起参军,情同手足。记得有一次,我们看电影,排队买票时人多拥挤,不慎把我身上带的半月餐票挤丢了。徐作飞回家探亲,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就到圩场卖干腌菜,换得的钱为我买炒米粉,嘱我哥跟着徐作飞带到武汉给我吃。
因为这场战争,我的婚期耽误八年,直到1960年方才结婚。婚后,我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回到故乡,在村里担任治安主任。文革期间,担任大队书记。扎根农村大半辈子,始终不忘革命军人的本色。如今,七十年过去了,抗美援朝的往事历历在目,那炮火纷飞的战场,那些牺牲的战友,那首朝鲜洗衣歌,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里,又恍如发生在昨天……
肖志成:曾在“万岁军”担任文化教员
口述/肖志成 整理/朱文科
【人物简介】肖志成,男,1930年6月28日出生,耒阳市小水镇梧桥铺村人,高中文化。1950年10月参军入伍,选送到郴州军分区桂阳教导队文化教员队培训参加政治学习一年。1951年9月分配到省军区独立第八团(郴州军分区汝城县大队改编)担任文化教员。1952年9月补充到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政治处。1953年4月回国,调入38军留守处速成中学担任文化教员。1955年进入锦州炮兵基地集训,在北京炮校学习后返回原部队,先后在军炮兵基干团、112师炮兵团担任团作训参谋、侦察参谋,级别升至正营级。1972年因健康原因从部队退休。
我是小水镇梧桥铺村人,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供我读书,期盼我将来有点出息。我勤奋好学,刻苦努力,1948年,我十八岁,虽然初中还未毕业,却以同等学历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中学读高中。我在这所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学习,感觉很振奋。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学生闹学潮,赶走反动校长李孝先,被迫停课,我只好回家务农,等待复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得解放。乡农会汲收我担任干部,负责组织少年儿童队防特锄奸,搞宣传、收发信件,上传下达工作。那时农会不发工资,不管饭,我义务志愿工作却感到兴致很高。上午在乡农会工作,下午在家做农事。然而几个月后,母亲就不准我做了,支持我重新读书。次年秋,我返校读高中,开学上课只两个月,朝鲜战争爆发了。党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动员青年学生当兵,参加抗美援朝。我毅然决定投笔从戎,立即报名参军。当时报名的有1500多人,经严格选拔、审核,我很荣幸地与另外20多名同学被批准入伍了。这一切都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我自己决定的。当时我是家里的长子,仅有一个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妹妹。我穿上军装以后,才写信把参军的事情告知家里。父亲在接到我信的当天正在赶集,得知消息后,瞬间人都呆了。他急匆匆跑回家告诉我母亲。母亲当时抱着还未满月的妹妹,也惊得手一软,把妹妹掉到了炉台前。她心急得大声叫唤我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把我拽回家。
父亲当晚便立刻启程,带着红薯走了两天两夜100多里山路,赶到我驻的营地。见到我后,不由分说就拽着我回家。最终,在部队领导和我共同艰难努力之下,还是说服了我父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舍小家,顾大家,伟大光荣。那一晚,父亲在驻地和我同床通宵畅谈,次日就愉快地回家了。我在郴州军分区文化教导队培训一年。1951年9月,我被分配到郴州军分区汝城县大队担任文化教员,享受排级待遇。几个月后,县大队改编为湖南省军区独立八团。
【朱文科一行采访肖老】
1952年4月,独立八团改番号为隶属中央水利工程第三师,开赴湖北省公安县,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总指挥就是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唐天际。参加荆江分洪建设的军民有30万人,其中解放军战士10万人。我们夜以继日地赶工,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仅用七十五天时间,工程顺利竣工。这是万里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确保了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
这年九月,水利三师奉命入朝作战。全师指战员立即乘火车北上,到达安东。下车后,部队从安东徒步跨过鸭绿江,步行进入朝鲜。刚入朝鲜,我们就闻到了战场硝烟的气味。朝鲜的天空因为白天不时有敌人的飞机轰炸、扫射干扰,容易暴露目标,我们部队采取夜间强行军,一夜走三十来里。挨近拂晓时分,前方传来“原地休息”的指令,大家就地宿营,进包谷地,钻树林。用雨衣铺在地上休息。肚子饿了吃压缩饼干或抢时间生火做饭。当敌机一发现暴露,立即熄火,饭就吃不成了。等到黄昏时分,“继续行军”指令传来后,大家又爬起来继续行军。此时朝鲜已入冬天,严寒侵袭,棉衣单薄,忍饥挨饿,夜间敌机骚扰已是常事。
有一天,快天亮的时候,我们经过一处村庄,就在这里宿营。炊事班在村庄生火做饭,结果让敌机发现,战士们还没来得及熄火,天上便丢下了炸弹,有十四名战士当场牺牲。看到战友的遗体,我们心中无比悲痛,复仇的怒火在胸中燃烧。我们连续徒步强行军,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四个昼夜,终于抵达了目标地。部队分散补到各个团连去了。我被留在了335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
在38军的历次重大战斗中,335团经常承担主要突击任务,著名的松骨峰战斗就是335团打的。我很荣幸留在“松骨峰团”政治处工作。我的职责是负责整理全团英模事迹材料,撰写宣传稿,同时参与主编《战友报》(也可能是《战斗报》)。这是一份刻钢板的油印小报,由我与政治处三位战友一起编辑。主要接收各连队通讯员(宣传员)的投稿,我们根据版面需要进行修改、编辑,突出宣传战斗英雄。同时,我们也抽时间到连队采访。通过整理、采写英模事迹,我了解到自己这支部队很多英勇的战斗场景和感人的故事——
我对松骨峰阻击战之惨烈感到震撼。松骨峰,北朝鲜西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山头。1950年11月30日,刚打完飞虎山阻击战的335团将士,在追赶38军主力的途中,接到112师师长杨大易的指令:“立即占领松骨峰,把南逃的美军堵住。”团长范天恩带着他极度疲惫的士兵,立即向松骨峰急速前进。在漆黑的夜晚,335团冲破美军的炮火封锁,在书堂站一带展开了部队。范天恩命令一营占领松骨峰。一营三连刚爬上松骨峰,还没有来得及修工事,大批的美军就顺着公路来了。面对蜂拥南撤的美军第二师,连长戴如玉采用“添油战术”,把全连分成4个战斗小组,陆续投入战斗。英勇顽强的三连打退了敌人五次冲锋,最后只剩下7人坚守到黄昏。此时,残阳如血,范天恩指挥335团反守为攻,全团出击了!在落日的映照下,被围困的美军,让志愿军切成一个个小股,敌我双方在公路沿线犬牙交错的激烈战斗,成串成串的曳光弹、照明弹、信号弹在空中交织飞舞,炮弹的尖啸,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发出的闷哑的爆炸声,在峡谷中回响不息。
松骨峰战役结束后,团部人员去清理战场,在几百具美军士兵的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中间,看见了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仍保持着热血贲张的姿态。他们手中的手榴弹上沾满了美国兵的脑浆,嘴上还叼着美国兵的半个耳朵。有的牺牲战士,双手紧紧攥住敌人的枪管。有的和打死的敌人紧紧抱在一起,为了收集战士的遗体,只能把手指头掰断... ...几天后,作家魏巍和112师师长杨大易走上了三连的阵地,让眼前的惨烈场景深深震撼着。回国后,魏巍将松骨峰战斗写成了一篇著名的通讯。从此,志愿军就有了响亮的代名字——最可爱的人。
1953年初,为防止敌人在蜂腰部的两栖登陆,38军又调回到清川江入海口附近的西海岸,担负守备任务。我依旧在335团政治处工作。虽然不能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也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差点牺牲。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命令,去某连队的工地采访。正好炊事班要押送一车饭菜去工地,政治处主任就把任务交给我,让我顺便把饭菜送过去。随同我行动的有团部警卫班一个战士和一名驾驭马车的老兵。老兵瞧不起我这类舞文弄墨的文化教员,况且我又是新兵,一路上根本不听我的说话。半路上,我发现高空出现敌机,似乎在寻找轰炸目标。
我担心我们被敌机发现,于是急切地朝赶马车的老兵大声喊道:“赶快停车,做好隐蔽!”
老兵不以为然,反而快马加鞭,加快了两匹马的行走速度。
尘土飞扬,我们被发现了。敌机呼啸着低空飞过来,飞机上的机枪朝地面一阵扫射。两匹马惊吓得脱离缰绳奔跑,我和警卫员并肩抓住车辕,靠紧坐着。顿时,一块弹片擦过我的手臂,我身旁的警卫员头部被击中了,闪身倒在地上。我机灵地跳下马车趴下,发现警卫员已经牺牲了,鲜血染红了军衣。我懵了,不知所措。飞机走了,马车上的萝卜汤是没有了,饭菜撒了一地,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土。我们强忍着悲痛,我和老兵把地面的饭菜重新装上马车,带着警卫员的遗体沉痛地奔向施工工地。这是我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终生难忘。
1953年7月14日开始,38军所属各部陆续回国,驻扎在吉林省通化市。我了解到,朝鲜战争三年,伟大的抗美援朝,38军打出了国威,震惊全球,扬名中外。38军是一支久经锤炼,战功显赫的老红军部队,在国内解放战争中已打成一个钢铁的部队,闻名全军。在朝鲜战争中,它和以美国为首纠合十四个帮凶国组成侵略朝鲜所谓联合国军抗衡。在入朝第二次战役中,军长梁兴初向志愿军司令部请命,独军单干取得辉煌的胜利。司令员彭德怀兴致勃勃地向毛主席报告,战功书末尾签署“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从此38军取得万岁军殊荣称号。
英雄的38军!伟哉,勇猛的38军!你是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一支威震敌胆的劲旅,无愧于“万岁军”的赞誉!我为自己曾经是这支王牌部队的一员,感到毕生的骄傲和自豪!
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审稿组
1.湖南省专家组
胡振荣(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彭岗(省委党史研究院二级巡视员)
刘文典(省委党史研究院综合部主任)
禹丁华(原湖南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龙琛(湖南省档案馆利用部副主任,原《档案时空》杂志编辑)
2.耒阳市初评组
李乙平(耒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李志超(耒阳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
何丽娟(耒阳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王宜泽(原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
朱文科(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
耒阳市参战老兵口述历史采写组
总策划:耒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耒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总调度:王宜泽、朱文科
负责采写工作的总调度、相关工作协调和后勤保障。
红1组:朱文科、赵娟、谢玲玲、谷新则、朱柳婕、邓广义
红2组:谭小郴、周治中、蒋从陆
红3组:梁莹玉、贺清华、刘少斌
红4组:张育宁、虢应章、谷贤文、严志刚
红5组:龙鸿发、黄海峰、雷小专、李仕俊
红6组:曾传林、谷彦平、刘小朋
红8组:欧阳本法、龙建威、张小兵
宣传摄影组(红7组):赵娟、刘源、杨敬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