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狼人与吸血鬼,最浪漫的恐怖
恐怖题材向来吸引人,捂着眼睛也想看完,去年期待满满的《中邪》计划在清明上映,却被广电爸爸叫停,引来一片嘘声。
为啥恐怖题材吸引人?刺激呗。
别样的视听冲击满足了禁忌感和猎奇心,让人汗毛直立大呼过瘾。
然而有一种恐怖风格里,却多了一份优雅和浪漫,那就是哥特风。
神秘的哥特建筑
话说从前日耳曼民族有一支部落,名曰“Goth”即“哥特”,这支部落从公元4世纪延续到7世纪,他们武力强盛,曾毁掉了罗马帝国,因此在欧洲,哥特人被冠以“野蛮、粗鲁”的头衔,“哥特”则被赋予“恐怖、愚昧”等含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天主教反人性的统治,于是讽刺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为“哥特式”。
而实际上,所谓的“哥特式建筑”跟哥特人的建筑并没有卵关系。
这个暗黑系的锅,哥特人一背就是好多年,虽然文艺复兴排斥哥特,但哥特建筑的艺术性不可否认,它起源于11世纪的法国,结构发展自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精进。
哥特建筑的内部特色为尖拱券、尖拱门、飞扶壁等。外部有尖顶、垂直线条、彩色玻璃花窗。整体的纤细修长感,让人产生向上的激情,陷入透彻的谦卑与忏悔之中,在这种神圣的环境也难怪教会能左右众生。
文艺复兴时没落的哥特建筑,在18世纪的浪漫氛围下再次崛起,从宗教席卷了世俗文化,欧洲人用砖石将钢筋包裹,模仿哥特教堂的风格,建起一座座古典风格的标志性建筑,象征了对人间财富的崇拜。
到了20世纪,美国东西海岸风靡一种哥特复兴风格的摩天大楼,最著名的当属帝国大厦。
随着时代发展,哥特风建筑不断创新,西班牙建筑师高迪(Antoni Gaudi i Cornet),设计了巴塞罗那圣教堂,为了实现他的奇思妙想,花花公子硬生生把自己过成了修士,不惜为筹款而亲自乞讨,奉献了自己所有的心血,留下了一座神奇的建筑瑰宝。
吸血鬼的爱情故事
哥特风还从建筑发展到了文学。
1764年,英国作家贺拉斯出版《奥特朗托城堡》讲述了“一个哥特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哥特古堡,恐怖、刺激的情节吸引了大批读者,这类小说被叫做“哥特小说”。
骷髅、死亡、巫术、古堡、黑夜,是哥特小说的标志性元素,充满了绝望血腥的气息。
1897年,布兰姆出版小说《德古拉》(《Dracula》)塑造了吸血鬼的经典形象,故事发生地特兰西瓦尼亚被称为吸血鬼之乡。
德古拉是位骁勇善战的伯爵,他性情暴虐却专情于妻子伊丽莎白,征讨土耳其时人们谣言他已战败身亡,伊丽莎白悲痛地殉情了,自杀的灵魂无法升入天堂只能坠入地狱,等待德古拉回来的是妻子的尸体,他责问上帝,自己一生为主而战为何得到这样结局,他愤怒地用剑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投向了恶魔,成了一个以鲜血为食的吸血僵尸,孤独而又痛苦地永生。
传说,被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于是为了不让吸血鬼太无敌,欧洲人给吸血鬼安排了一个死对头。
狼人比吸血鬼年长得多,它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以古堡为特定场所,是哥特文学最初的形式,而发展到后期不再拘泥于空间,哥特文学以恐怖为外壳,实际上展现的是人类的阴暗面,是对社会正统思想的挑战。
哥特时尚最时尚
时尚,是个很玄的东西,可惜我不懂。
哥特就孕育着这种时尚细菌,它的叛逆黑暗绝不会被摇滚乐队放过。
1979年包豪斯(Bauhaus)以一首怪异的歌引发了“哥特运动”,就是“哥特圣歌”《贝拉·卢卡西之死》(《Bela Lugosl’s Dead》),虽然我听得头疼,但当时的有志青年们发现,天堂和地狱有了新的意义,宗教也可以很fashion。
于是哥特音乐带动了一种地下文化,包括服饰、妆容和视觉艺术等,一系列美学体系
哥特装扮以黑衣为主,惨白的皮肤和黑白的妆容,凸显暗黑酷炫的特色。
都说时尚是个圈儿,哥特时尚正是从古建筑中获得的灵感,被喻为“穿上身的建筑”,建筑骨架、彩玻璃、十字架,都能用布料和饰品来表达,这种带着宗教神秘感的装扮,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2015年巴黎时装周,纪梵希就用哥特主题演绎了一场黑暗童话,展现了迷人的邪恶。
第七艺术里的哥特
哥特既然渗透进了文学、绘画、音乐,那么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不会掉队。
电影《潘神的迷宫》将所有哥特元素放在一起,讲述着一个个孤独怪物的故事,主人公的非人身份使其无法与人交流,他们恐怖、孤僻、黑暗,却有着一颗纯洁高贵的心,《剪刀手爱德华》正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蕴含着绝望的美感。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话,“我拿起刀就不能拥抱你,放下刀就不能保护你”,这样的黑色浪漫十分受众。
导演们也热衷于以阴郁为手段,描绘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像阿汤哥盛世美颜的《夜访吸血鬼》,别具一格的动画《鬼新娘》,以及最近获得奥斯卡的《水形物语》。
哥特电影以迷人的姿态,华丽的场景,黑暗的童话,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有人问:中国有哥特吗?
没有。
这种在基督教背景下诞生的艺术,只能在西方的文化土壤成长,所以中国恐怖不是哥特恐怖。
与嘻哈与朋克不同的是,哥特文化没有散发政治运动气息,其包容性很强,暴力与仇恨是被误读的表层,主流思想忽略的罪恶认知和悲痛情绪,才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与其说哥特式是一种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