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914 发表于 2024-12-12 21:23:47

黔中大地产业兴



农户在平坝区羊昌乡坝区基地务工。 张恒新 摄
刺梨花开、韭黄飘香、辣椒火红……初夏时节,安顺田间地头一派繁荣景象。
本期,记者行走黔中大地,记录一颗金刺梨、一串红辣椒、一片蔬菜地、一头关岭牛、一窝韭黄的精彩产业发展故事,绘就一幅“县县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进画卷,全面展现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生动场景。
关岭牛:生活“牛”起来




关岭牛产业规模化发展。 张赛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赛
初夏时节,走进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龙村胡胜江的关岭牛养殖基地,110头牛膘肥体壮。
“按目前市场价,我的所有牛价值约200多万元,养牛还是很有‘钱途’。”看着自己的牛产业不断壮大,胡胜江回忆起自己转行的经历。
原是客车司机的胡胜江专门跑新铺镇到关岭城区线路,一次,他在花江镇见到养几十头牛的老人,圈舍干干净净,牛被喂养得十分健硕,打听到养牛收益好,让他动起了养牛心思。
“关岭牛市场价格很好,牛犊价格更是涨得飞快,有政府和龙头公司指导和保底收购,养牛更保险。”胡胜江看准时机,说干就干。
2016年,他10头牛起家,目前已经养殖100多头,他又种植300多亩皇竹草,养殖基地逐渐形成规模,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胡胜江的成功“转型”只是关岭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起,关岭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底气,将其作为“一县一业”和主导产业,抓住关岭牛这一扶贫产业的“牛鼻子”,把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围绕关岭牛全产业链种、养、加、销全过程,成立专班、制定专案,从圈舍修建、牧草种植、技术保障、防疫体系、品种保护、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各方面做好规划,不断开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截至目前,关岭存栏17.94万头牛,为关岭牛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关岭在产业环节上抓特色、上规模;在产销对接上抓销售、保效益;在利益联结上抓分配、富农民;在组织方式上抓龙头、强带动。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关岭牛存栏30万头,出栏13万头,牧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销售牛肉3万吨,预计产值超100亿元。
韭黄:生活“香”起来




普定县白岩镇十二营村金灿灿的韭黄惹人喜爱。 朱红艳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近日,普定县白岩镇十二营村韭黄种植基地投产种植1300余亩韭黄中,40余亩进入成熟期,一窝窝金灿灿的韭黄香气宜人,40余名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着收割,预计收割后韭黄产量可达5万斤。
2017年以来,白岩镇十二营村实行“党委+村级公司+农户”模式,利用水泵将牛路河、附近水库的水引到田间地头,拿起水管就可以在韭黄基地进行浇灌,农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一年可收割两三茬韭黄,每亩年产量约4000斤,年亩产值可达1万余元。”十二营村党总支书记刘正林介绍,十二营村将积极联系平台公司,做好韭黄销售对接工作,确保韭黄“种得活、卖得脱、划得着”。
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品牌优势,普定韭黄产业发展迅猛,化处、马场、马官、白岩等多个乡镇相继成立韭黄种植村级公司,全县10万亩韭黄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和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韭黄研发中心、韭黄清洗车间、韭黄冷藏设备一应俱全,韭黄面等韭黄加工产品初具雏形。如今,“2019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全国韭黄种植第一县”等称号,已经成为普定的代名词,韭黄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
金刺梨:生活“富”起来




安顺金刺梨深加工产品展示。 张燕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眼下正值刺梨花开,平坝区白云镇高寨村金刺梨种植基地的金刺梨由山脚延伸至山顶,一朵朵雪白的金刺梨花挂满枝头,林间套种的格桑花渐次绽放,美不胜收。
初夏美景吸引周边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头戴草帽的农户正在疏枝、抹芽,为秋季刺梨果丰收做准备。
产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目前,安顺累计发展种植金刺梨30万亩,各深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做强精深加工,完善金刺梨产业链。
在安顺经开区工业园区,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管理人员和工人齐上阵,对刚生产出的袋装金刺梨汁进行整理、打包;在公司仓储区,叉车运输各类瓶装、袋装产品,分类存放,等待装车运输。
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是刺梨深加工企业,一方面在产品创新上下力气,陆续开发包括食品、饮品、健康产品、美妆等4大类、35种产品;另一方面,大力拓展销售市场,在广东、河南、天津等10个省市,累计打造120余家城市品牌直营店,实现金刺梨产销两旺。
如今,不只是天赐贵宝,贵州云上刺梨花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精加工刺梨果酒,年总产值实现1.4亿元;安顺普定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刺梨原汁产品,成功打入保健品消费市场;西秀区大坝村从卖刺梨鲜果到开发金刺梨干红果酒、饮料等,不断升级产业链……一个个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安顺,涌现12家金刺梨深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生产产品10余种。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发展思路,安顺金刺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一颗小小的金刺梨正成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红芯红薯:生活“红”起来




紫云红芯薯。 (紫云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彪
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基地,双季红芯红薯移栽工作有序进行:覆膜、挖孔、插苗……农户把红薯幼苗分苗后,小心翼翼地移栽到一垄垄土里。
“这里土质属黄沙壤土,最适合红芯红薯生长,现在是红芯红薯移栽期,比较忙,每天大清早,就有数十人在基地务工。”白石岩乡人大主席吴崇雨介绍,紫云红芯红薯销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每天都有电商订货。
白石岩乡是紫云红芯红薯核心产地,目前,该乡红芯红薯种植面积6000余亩,去年产量达900万斤。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把紫云红芯红薯作为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植规模,以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干水井村为种植核心区,辐射带动规模种植。去年,紫云种植红芯红薯1.8万亩,产量达1800万公斤,通过政府、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大力宣传推广,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地消费市场。今年,计划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预计5000万公斤。
紫云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合理利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龙头企业,推进红芯红薯精深加工。同时,按照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两品一标”保护及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要求,扎实强化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培育,着力推进公共品牌打造,目前,红芯红薯产业惠及当地群众7000余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
辣椒:生活“火”起来




西秀区辣椒丰收。 姜雨熙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近年来,西秀区抓住生态优势,深耕辣椒产业,发展规模化种植,逐步形成辣椒苗培育、种植、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特色产业优势充分显现。
“看中了基地培育出的苗品种好、产量高。”西秀区双堡镇左官村种植户侯金支每年都到育苗基地买苗。为了抢抓晴好天气,他把一盘盘辣椒苗装车后,赶回去移栽。
为帮助农民提升土地产值,西秀区成立贵州秀辣天下农业有限公司,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结合食品特性,由公司统一选择品种、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移栽,保证育苗、用苗质量。同时,引进南山婆公司发展辣椒食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造高端餐饮品牌,发展一线城市消费市场。
据悉,2018年开始,西秀区大规模种植辣椒,去年,辣椒面积达13万亩,产量22.6万吨,产值6.5亿元。今年,预计西秀区辣椒面积达1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约7.5亿元,有望带动种植户4万余人增收。
蔬菜:生活“鲜”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恒新



初夏,平坝区羊昌河坝区特色农产品联合示范种植基地里,农户忙着施肥、除草等管护工作,嫩绿的西洋菜将在7月迎来丰收。
羊昌河坝区作为平坝区14个坝区之一,种植面积2.4万亩,覆盖7个行政村,涉及农户5345户2.4万余人。
“经过考察与试种,我们决定种植特色产业,比如种植300亩西洋菜,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温福安介绍。
发展单品远远不够,在羊昌河坝区,每天都有上百名农户在西洋菜、丝瓜、大顶苦瓜、香芋南瓜等种植地里忙碌,产业多样化发展让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活做、有钱收。
为更好地促进坝区发展,平坝区坝区产业发展模式以“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签订生产合同,由公司统一定价收购农户产品,实行产销无缝对接。同时,以天地和、二官等产地批发市场为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交易体系。此外,建立菜芯、西洋菜、香芋、茶叶、辣椒、瓜果蔬菜、金丝黄菊等一批直销直供“订单农业”基地,示范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平坝区以聚焦坝区建设为抓手,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培育康农生态、德康农牧、昊禹米业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2家、专业合作社352个、家庭农场58家,带动全区4868户群众增产增收,平坝荣获全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荣誉。
来源:贵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中大地产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