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养生法则:肝宜疏、心宜养、脾宜健、肺宜清、肾宜补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增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容易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引发各种疾病;空气、水源等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现代人往往有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熬夜、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这些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身体没有明显的疾病,但感觉疲劳、精神不振、睡眠质量差等。
养生可以帮助改善这些症状,帮助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五行、五味、五志等都有着对应关系,通过调理五脏可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无病的状态。
五脏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关系也体现在五脏的生理病理联系上。
五脏与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对五脏有着滋养和调节的作用,若五味偏嗜,则可能导致五脏功能失调。例如,过食酸可能使肝气过盛而克脾土;过食咸可能伤肾,影响肾水对心火的制约等。
五脏与五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的过度变化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引起情志方面的异常。例如,肝气郁结的人往往容易发怒,而长期的愤怒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肝气郁结的情况。
五脏与气血津液。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并朝百脉,两者共同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能统摄血液;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有助于气血的顺畅运行;肾藏精,精化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如果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排泄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五脏与季节。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属木、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各季节正好五脏相对应。五脏与季节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强调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理五脏,以达到保健和防病的目的。例如,春季宜养肝、夏季宜养心、长夏宜养脾、秋季宜养肺、冬季宜养肾。
五脏具体养生保健法:
肝宜疏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如果肝气不疏,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双目干涩、口干口苦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疏理肝气,例如怒伤肝,所以要保持平和的情绪,避免经常发怒。另外,从饮食方面,绿色食物有助于肝气循环、代谢,还能消除疲劳、舒缓肝郁,可以吃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绿色食物进行调养。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如双手沿着胁肋(肋骨)向下“搓摩”,每天一次,按摩5分钟,有助于疏肝理气。
心宜养
心在中医里具有主血脉、主神明的生理作用,主要调节人体的血脉运行和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心藏神,当心血、心气充盈时,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若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可能是心气、心血不足。养心要避免大喜,因为大喜伤心。饮食上,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发“呵(he)”这个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能补心;而莲子和苦瓜能清泻心火。在经络调理方面,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等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脾宜健
脾位于中焦,具有运化和统摄血液的功能,对于水谷精微的营养吸收和血液的运行,以及精气的输布,具有统摄的生理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过思则伤脾,像诸葛亮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衰弱,最终气血生成不足。从饮食上讲,黄色入脾,吃小米、胡萝卜、土豆、莲藕、南瓜、金针菇、玉米、黄豆等黄色食物有助于健脾。同时,揉腹部可以摩擦刺激腧穴等穴位、增强所属经络功能,调节脏腑功能,中医提倡“腹宜常揉”来保健脾胃。
肺宜清
肺位于胸腔,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呼吸、主行水、朝百脉,对于气体的生成和运动以及身体内血液的运行,具有良好的调理和输布作用。过悲则伤肺,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空气污染、居室环境差等容易伤及肺部,平时要远离粉尘环境,室外空气较差时减少外出。白色食物大多有补肺的作用,如大米、面粉、豆腐、蛋白、牛奶、百合、茭白、莲藕等,有助于化痰生津,改善咳喘等呼吸系统问题。
肾宜补
肾位于腰部脊柱的两侧,主水和主纳气的功能,对于人体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以及水液运行,脑髓、骨质都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和生理意义。肾藏精,在一些症状如夜尿多等情况下需要补肾。中医也认为健脑、补骨要补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合适的饮食、起居等方式进行补肾调养,但具体的补肾方法需要根据个人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现代人需要养生是为了应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