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仍在,未来会是怎样的光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Sd83FJrHRCac1Y~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046186&x-signature=J%2FCyduy3OsLcFqbKbgHCn26VbE0%3D英国政府7月12日正式确认,英格兰地区将按计划于19日开始实施最后阶段“解封”,同时呼吁民众继续做好新冠疫情防护。
图为在英国伦敦,一名男子从提示人们保持社交距离的牌子旁走过。
新华社发(雷伊·唐摄)
全世界都在关注一个问题:这场新冠疫情,究竟会走向何方?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长篇深度观点文章,讨论了在疫苗研发取得进展之后的新冠疫情走向。专家们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场景,在文章中探讨了与未来感染模式(地方性或季节性流行)、病毒变异株的发展、传播模式的潜在变化和对疫苗部署的影响等多个相关问题,并讨论了这些问题对政策制定造成的可能后果。
专家团队提醒,现今我们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知识,与开发有效全球响应所需的监管、接种和治疗工具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缺失。如果监测或应对不足,新冠依旧可能在全球造成大流行。
历史能回答新冠的问题吗?
使用过去传染病流行的观察结果来帮助预测病原体的进化未来,是恰当而合情合理的。那么,新冠肺炎会成为像流感一样常见但影响很大的季节性疾病吗?新冠病毒的“毒力”会比现在增强还是减弱?
在文章中,专家戴维·克缇、阿马利奥·泰伦缇及他们的同事认为,这种比较很难直接有结果。乍一看,新冠病毒似乎具有超越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进化能力,但一些参数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与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相比,新冠病毒显然具有更高的“毒力”,但也不同于更狠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尤其考虑到,新冠病毒的无症状传染特征很明显,因此与其他冠状病毒的比较,无法明确新冠病毒的“未来行为”。
不过,1918年的流感大暴发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对象。在北半球,百年前这场大流行在春季先引起了一波较轻疫情,随后在秋季更为严重,两波疫情分别暴发在3月和9月,并非常规流感暴发时节。专家们认为,虽然新冠病毒也有可能最终演变成一种像流感和普通感冒这样的冬季季节性病毒,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不会发生。其取决于人群免疫的广泛程度,以及病毒传播的气候条件是否发挥了更大作用。
新冠何时变成普通感冒?
病毒进化会改变传播模式和疾病严重程度。
而新冠病毒,将继续进化并在逃避免疫。
一般来说,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需要通过上呼吸道的复制和排出,而其危害性则取决于在下呼吸道的侵袭和复制能力。从病毒演化的模式看,通常病毒“更愿意”提高传播能力、降低其毒性,这种突变会更具优势。
不过在新冠病毒上就更为复杂——病毒利用ACE2受体侵入人体细胞,而这种受体既存在于上呼吸道也存在于下呼吸道——因此它很有可能会既增强了传播能力,也增强了毒性。
与流感病毒相比,新冠病毒具有前所未有的进化能力,然而其最终是否会进化为更具毒性的病毒尚不可预测。目前,我们并不知道新冠病毒和人体内其他病原体会有怎样的联合反应。
但需要知道,想让新冠病毒的毒性退化到和普通感冒差不多的地步,可能不会发生,或者还需要好几十年才会显现出来。
疫苗接种需要全球协同
安全高效的新冠疫苗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一项历史性成就。
人们当然希望在尽可能多的区域快速控制新增感染,但这一结果,要取决于在全球范围内采用疫苗的广泛度。值得注意的是,高效的疫苗也可以实现疾病的消除——天花就是人类根除感染的最佳例子。
这需要全球协同,将高效的疫苗覆盖率、主动监测以及在暴发发生时进行快速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工作结合起来。即“持续免疫运动”“有效监测”“快速分子诊断”这三点相结合。这种结合的重要性是来之不易的经验教训。否则,可能会出现虽有疫苗问世,但并没有彻底根除疾病的窘境——就像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一样。
专家认为,在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之下,新冠病毒或不再引起重症,但其依旧具有致病潜力,且有区域性暴发的可能。
新冠疫情的三个“未来场景”
专家们最后设想了三个关于新冠疫情的不同“未来场景”。
第一种,是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我们无法迅速控制疫情,未来将面临持续严重症状和高感染率,反过来促进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疫苗可能会实现长期的群体免疫,但这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疫苗,并辅以准确快速地诊断分析和监测。
第二种,是更有可能成真的情况,新冠过渡成为流行性季节性疾病,像流感一样。但要知道,每年因呼吸道疾病去世的65岁及以上的人群里,流感造成的死亡数占三分之二。尽管在这一场景里,有效的疗法能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依然不能盲目乐观。
第三种,新冠转变为类似普通冠状病毒的水平,其影响远低于流感。然而,我们对人类冠状病毒的数据了解比较有限,正如前面所述,还无法自信地预测新冠病毒与人类的进一步适应后,是否会增加或减少其内在“毒力”。
这是新冠疫情之后,我们可能会面临的世界。专家们此次撰写的文章,并非一篇研究论文,其旨在为研究者提供论坛,从个人视角讨论模型和观点。但此类文章也已经过同行评议。
来源:科技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