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

2024-11-18 17:22| 发布者: 内托体头| 查看: 69| 评论: 0

人造肉、合成蛋白、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越来越多的新成果、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断改变着人们对食物的定义和认知。

食品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增长的人口、脆弱的生态,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地球有限的土地中,能否真的生产出足够所有人生存的食物?科技的进步,是否可以让食品的生产摆脱对环境和土地的依赖,甚至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生物合成细胞工厂,能否解决未来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专家单杨。他表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工业化技术生产食物的可能越来越大,更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生物合成技术,或将改变人类未来的食物获取模式。

专访单杨院士:未来生物合成食品如何改变人们的胃口-1.jpg

单杨院士(左三)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观察试验结果。受访者供图

生物合成,人类未来食物新的生产途径

新京报:近年来,人造肉、酵母蛋白等生物合成技术不断出现,你认为,这些新兴的技术,是否会改变食物获取的模式?

单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人类生产食物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代价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同时要开垦更多的耕地。这样的模式,要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选择,能不能改变食物生产和获取的方式,通过工业化的细胞工厂合成模式,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食物,摆脱对环境、土地、各种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呢?这就是生物合成技术,当前,生物合成引起了全球各国的重点关注,为什么?以食品领域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危机、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使得人们对食物供给安全与营养健康更加担忧,在未来,食品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生物合成则为未来食品的生产和供给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新京报:生物合成技术和传统农业相比,仅仅是食物获取的方式不同,还是食物本身也有不同?

单杨: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把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三种技术高度融合,生产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它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变革了传统食品工业制造模式,以后获得这些食物,不需要农田、果园及牧场种植和养殖,1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就相当于户外5万亩土地获得的食物量,这是农业生产方式一个重大的变革;第二,使人、地球更健康;第三,可以应对人类面临的食物挑战,在稳定的环境中,用生物合成生产更多食物,解决食物匮乏的问题。

绿色健康,满足健康新的需求

新京报:你提到生物合成更加健康,能否介绍一下,怎样才是更健康?

单杨:现在的技术,可以通过生物合成,生产和转化很多食品组成的成分。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温室气体,已经可以合成淀粉。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合适的原材料,转化为肉类、乳制品、脂肪等。这种方式首先是对环境更友好,更能帮助我们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举例来说,细胞培养肉当前已有国外企业进行生产,其中一家公司,和传统的畜牧业相比,生产同样的肉,用水减少了87%,土地资源减少96%,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9%。另外一家公司的用水减少99%,土地资源减少93%,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所以说它是非常有前景的绿色生产方式。

新京报:工业化往往代表着高效,在供给能力上,未来的食物生产,效率是否也会更高?

单杨:我们知道,传统农业生产,会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也会因为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而且,它的周期很长,一年种一季,或者两季,但生物合成是工厂化生产,不受这些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比如一家以色列公司,通过生物合成技术,生产普通牛奶的成本比传统畜牧业低40%,生产效率却比奶牛高20倍,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水资源使用得也更少。

新京报:对人们来说,这些食品和普通的食品有何不同?

单杨:生物合成可以合成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物质,这意味着,传统的食物可以通过生物合成制造,很多传统食物中比较少或者没有的营养元素,也同样可以合成。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对食物和营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比如到八九十岁,人对营养的需求肯定和四五十岁不一样,一些抗氧化的物质、功能性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从自然界大量获取比较难,但现在都可以用生物合成技术解决。

未来趋势,将短板转化为机遇

新京报:当前,合成食物技术发展中,有哪些热点或重点?为何它们会是热点和重点?

单杨:举例来说,一些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是生物合成中普遍受重视的,比如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众所周知,人到了40岁以后,各种自由基多了,要依靠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去抗氧化,这也是我们当前在生物合成技术攻关中的重要方向之一。过去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关键的酶,在生物合成黄酮类物质方面,有了比较好的进展。再如当前热门的姜黄素,这是一种天然的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消炎、抗癌、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还有麦角硫因EGT,是优良的抗氧化剂。再如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以延缓衰老等等。

新京报:我国在生物合成技术方面进展如何?

单杨:当前,我国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第一个是芯片,其次就是生物合成。这也是我们需要奋起直追的领域。和生物合成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底盘技术上还有短板,这也是当前我们被卡脖子的地方,但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机遇,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机遇:第一,新食品原料与功能食品原料创新;第二,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比如有些新型甜味剂、风味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可以不依赖化学合成,通过生物合成生产绿色安全食品配料;第三,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问题,如替代蛋白,当前我国在蛋白质供应方面还有缺口,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大量进口,而通过细胞培养肉、微生物蛋白、微藻蛋白等合成,可以有效改变这样的局面。

新的技术,带来新的伦理问题

新京报:合成食品的消息近年来每每引发关注,同时也有许多新技术得到突破,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多远?

单杨:当前,大部分生物合成食品的技术,都还在研发阶段,比如细胞培养肉,确实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但成本还很高。其实,生物合成技术在药物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如果药物价格相对比较高的话,人们可以接受,食物则不行,毕竟是日常必需品,价格过高,是很难市场化的。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进一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化。其实这并不难,就好像早期的汽车、手机、电脑,刚开始价格都很贵,功能也很简单,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变得又便宜又好。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这样的变化未来也会更快,相信不用太长时间,生物合成的食品也可以实现。

新京报:新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如克隆、虚拟现实等,都是如此,生物合成食物的领域,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单杨:相对来说,生物合成技术的伦理问题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可以预测的是,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好的变化,比如食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会变小。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所面临的伦理挑战,更多在食品安全、技术的可靠性、营养价值的丰富和多样性等方面。而要应对这些未来的伦理问题,一方面,要对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有所准备,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这不仅是为解决新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是为了新技术更快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宣传工作,让人们正确认识一系列新兴的技术和领域,知道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会更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未来食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现在及未来生物是热门专业

下一篇:未来生物创业游学会 弘扬黄河文化播种绿色希望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4 03:59 , Processed in 0.135889 second(s), 3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