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庄子内篇齐物论》(13)三个故事

2022-12-31 10:08| 发布者: LZC| 查看: 794| 评论: 0

读到这裡,《齐物论》算是接近序幕了。庄子教员还是安插了作业,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让我们思考思考。讲完故事以后,又发了内在强大的两个寓言,内容很出色,但我们先读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尧和舜的一次对话: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豁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豁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字数不多,却非常贴合《齐物论》的主旨。很久很久之前(讲故事的套路:D),一天,帝尧就问舜,说:“我想伐罪几个边陲的小国,但我作为帝,却总是耿耿于怀不能豁然,这是为什麽呢?”这个时辰,舜还是在帝尧的手下干事,但估量职位已经比力高了,连这类比力心里交换的话都和舜说了。舜固然利害,否则帝尧不会传位给他,所以他的回答很政治正确。他回答说:“这三个小国,地处偏僻,估量都还没野蛮,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但我的帝尧啊,你会不豁然,这是为什麽呢?我来谈谈我的想法。很久很久之前,天上有十个太阳,那光芒普照全国万物,没有照不到的。你的德性也是如此,就像这十个太阳一样,照耀着这全国万民,却又不会顾此而失彼,都是一样地看待。”这中心加了些我自己的话,让全部故事能用现代说话比力完整地描写出来。

一向的套路,庄子又扯出了圣人的大旗为其概念佐证。《齐物论》的焦点概念就是“万物齐一”,这个小故事里,我们的圣人帝尧看待全国万民,是“齐一”的,就像十个太阳一样那麽光芒四射,把一切的角落都照到。华夏和蛮夷之分,是自古有之的。别说之前,就算现代的中国,也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吧?所以,人有亲疏之别,汉夷之分,很一般。但圣人纷歧样,是得道的人,晓得“万物齐一”的事理,所以自然看待万物万民,都有着一样的心机和态度。是以,帝尧当决议要攻打这三个不野蛮的野人国时,心里也是如同看待自己的子民一样于心不忍。实在没有别的法子,才要去攻打,但心里还是难熬,所以不能豁然。

第二个故事,两个高人的对话。这两小我都是尧时代很是著名的圣人,也是名列《高士传》的人物,大师有爱好可以延长阅读一下。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但是物蒙昧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溼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全国之杂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这个故事是以“三问三不知”开首的。齧缺问王倪第一个题目:“你知不晓得,万物有个一样的工具?”嘿!这不就是说“万物齐一”嘛!但是王倪说:“我怎麽会晓得!”语气比力激烈,实在隐含的意义是,“你怎麽问这麽蠢的题目?就不应问!”。齧缺蒙昧无畏,继续问:“你知不晓得你不晓得什麽?”这个题目比力好,人们常说要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不但清楚自己的才能范围,也要晓得什麽是自己不清楚的,做不到的。但这裡王倪还是回了句:“我怎麽会晓得!”。齧缺还是不上道,所以继续问:“难道全国万物是不成知,不能知的吗?”既然连你都不晓得,能否是存在不成知的能够性啊?王倪估量是感觉齧缺实在不上道,说完那句例牌的“我怎麽会晓得!”以后,顿时说了句:“虽然,尝试言之。”——可是,我可以试试说说看。你以为王倪会端庄说吗?才不会呢!他和庄子一样,你胡搅蛮缠,我加倍地撒野无赖。

王倪下面说的,根基就是正理一大篇,这裡不逐一解读(关係不大的,我的原则是一向略过,大要晓得意义便可以了)。总的来说,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并不是你说是这样就是这样:你以为湿润的情况是卑劣的情况,泥鳅可喜好呢!分开了还能够会死;你以为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好惧怕,猿猴却兴奋得不得了,还蹦来蹦去撒欢儿呢!等等等等。这个和之前的庄子在《齐物论》里夸大的分歧,不要试图用逻辑,用言说来描写真理,也就是道。那些都是报酬界说的看法,自己就是相对的存在,在相对的名相中辩来辩去,是不成能获得真理的。真正要得道,只要一种能够,首先得认同“万物齐一”,晓得万物形而上有个绝对的“道”,然后就能晓得要放下一切相对的固执,放下了固执,“道”就显现出来了。

齧缺还是不死心,听完这大段的正理,无从辩驳,但也有点大发雷霆,所以就诘责王倪:“你不晓得是吧?难道至人也是不晓得的吗?”齧缺还是不太大白王倪说的point在哪裡,所以王倪也筹算反面他扯了,用个没法回嘴的回答,竣事了话题。大要的意义就是,至人太牛了,水火不侵,寒暑不惧,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还能乘云驾雾,游乎四海之外,连生死都不能约束,这类工作哪有不晓得的?王倪的这个答復,齧缺是再也问不下去了,因而乎话题竣事。

第三个故事,比力长,而且故事当中套着故事: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处置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予尝为女妄语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所以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尔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抽泣;梦抽泣者,旦而野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当中又占其梦焉,觉尔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尔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万世以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但是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何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谓和之以天倪?曰:能否是,然否则。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公然也,则然之异乎否则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瞿鹊子、长梧子这两小我也是《高士传》的人物。瞿鹊子实在和上面那篇故事里的齧缺一样,问了个差不多的蠢题目,所以教员就说他太“孟浪”了。他还自以为不错,回过甚来还问长梧子,求认同。长梧子就对他说,黄帝也会说不晓得,况且你教员孔老汉子呢?能够否是他们不晓得怎麽回答你呢?固然不是,是你问得太早了,境界没到,就自己在那边设想,怎麽能够是对的呢?“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意义就是看到个鸡蛋,就想这公鸡报时;看到一个弹弓,就已经在想怎麽烧烤猎物了。瞿鹊子的境界,大要就是略窥道门一二,差不多起头起步的样子,但还懵懵懂懂,以为道的境界是可以问出来的,是有一个答案在那裡的,这就是学道人经常犯的一个毛病,以为学道和学常识一样,只要照着圣人的样子去做,自己也能成圣。我很久之前就写了一首诗,你说偈子也行,与大师共勉:

《学道难》

遍观万法寻道宗,五花八门觅无踪。

待到昂首望明月,方知原是指头功。

但前面长梧子还是姑妄语之地说了下自己对圣人境界的小我看法,可以说比瞿鹊子的说法深入了很多,可见其境界也比瞿鹊子高很多。长梧子先说圣人超级利害,就用了六个字“旁日月,挟宇宙”,就是这麽利害!但圣人不是光本事利害,最使人佩服的是前面三句:“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圣人是怎麽为群众办事的呢?做任何事都恰如其分地合适群众的好处;再溷乱再黑暗的处境,他也不会利市旁观反而置身其中,为民效命;而且把自己的身份姿势放得很低,把群众当做尊上,把自己当做僕人。利害吧?相比瞿鹊子的“不处置于务,不就利,不违害”,能否是更值得大师称之为“圣人”呢?这个实在也是庄子的概念,也是道家的概念。所以在这裡,大师就不要再误解道家人是避世独居的隐士,相反,他们是以无为而为,无用之用,以利全国的大丈夫。就是由于圣人的这类境界,在概况上看,一般人天天都不晓得为何事而忙碌,显得很有才华的样子;但圣人就显得很“愚芚”,也就是看上去笨笨的样子,但却像初生的草木一般,朝气勃勃。为什麽圣人能做到?由于他的境界是通太久长的修行而悟道,晓得“万物齐一”的事理,也大白万物一样具有这个可以成圣为贤的,只是自己没开悟而已。是以圣人看待众生皆如自己,无有别离,是以能“以隶相尊”。释家有云:“一切众生原本成佛”,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聪明,但以妄想颠倒固执而不证得”。所以实在的高僧盛德,对一切人都是谦敬有加,绝不会怠慢,由于都是“未来佛”嘛!

好了,长梧子说完了自己对圣人的看法,就起头拿瞿鹊子说道了,由于他晓得瞿鹊子的境界,希望能点拨下他。先是反问两句:“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说生”就是“悦生”。人之常情,悦生而恶死,再怎麽艰难,都希望在世;再怎麽舒坦,也不希望死去。但实在情况是这样吗?真的和一般人设想的一样吗?这实在在敲打瞿鹊子的自以为是。长梧子实在就是庄子的代言人,所以套路也是一样的,题目抛出来,先不回答,给你讲个故事前。大要的故事梗要就是有个姑娘(丽姬)被晋王看中了,要选她入宫,她感觉很可怕,生离死别似地大哭了一场。但到了晋王宫后,发现晋王对她很好,一路吃一路睡,都是帝王级此外享用,这样的报酬丽姬固然很满足,所以对之前那一场大哭感觉很后悔。既然日子这麽美好,当初哭得死去活来实在没有需要。讲完故事,就回应之前的反问,说你怎麽晓得人死了以后不会后悔当初为何这麽艰难都要去活呢?你怎麽晓得死后不是一个更好的天下呢?说不定就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渡劫一样,渡完劫(死掉)就回天庭继续当仙人了。所以,万万不要被自己的常识甚至常识约束了,释家说这个叫“所知障”。是以学道之人要晓得“知止”。

长梧子接着说了一大堆的梦呓,大要的意义就是人在梦中是不晓得自己在做梦的,只要醒了的人,才晓得适才在做梦。所以呢,别自作聪了然,以为自己已经睡醒了,偷偷地还以为自己什麽都晓得,实在还在梦里呢!我说你做梦,那也是个梦,当不得准!那怎麽办?凉拌!只要你起了别离固执,你就别想在梦中醒来。

估量是庄子昨天和惠子PK了一轮,所以这裡又借长梧子说了一通“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事理,这些之前有解读过,这裡不赘述。

前面有几句比力重要,这裡零丁诠释一下。首先是“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相待”就是“相对”的意义,你不把万物对峙起来,你就是“和之以天倪”,得道了,成圣了;相反,假如“因之以曼衍”,还在那裡争谁的主义才是真理,还在那裡试图用推理研讨的方式找到“道”,只能是“穷年”而无功,做几多年都是没有希望的。

其次是“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把时空都忘记了,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都忘记了,意义就是放下了一切的固执,你会酿成什麽样的情况呢?“振于无竟”,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一个唯一无二绝对的境界,也就是得道了。由于“道通为一”的原因,你也可在“诸无竟”中,实在就是一个“无竟”,一个“道”。

终究讲完这三个故事了,好累,下一篇念书笔记再解读庄子放在《齐物论》最初的两个寓言,一个是影子影子的影子和影子的问答,另一个就是着名的“庄周梦蝶”。下一篇念书笔记也是我读《齐物论》的终极篇念书笔记,一样出色,敬请期待。

之前两篇笔记都写得不长,这篇补返来。



【2017-09-24】
指导教练:凌颢联系电话:199709495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回不去了

下一篇:十个小故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助梦创业联盟 ( 湘ICP备2022005879号 )

GMT+8, 2023-3-21 18:53 , Processed in 0.613047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