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维度》(64):生命的规律及优势的生存理念和行为方式

2023-8-10 23:39| 发布者: 123456911| 查看: 283| 评论: 0

柔弱,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他在《道德经》第四十章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第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就是说,理解了“弱”,也就知道了“道”的作用;理解了“柔”,也就知道了“无为”的益处。足见“柔弱”在其整个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柔弱”来形容体质软、力量小、易于被外力所伤害的生命体,表示其生存能力低、环境适应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弱。身体“柔弱”易病,性格“柔弱”易欺。因此,做人不能“柔弱”,而要“坚强”。身体要“强壮”,性格要“刚强”。“柔弱”者死,“坚强”者活。“柔弱”者处下,“坚强”者处上。

但是,在老子眼中,生命的规律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老子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嫩的,死后则会变得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意味着死亡,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意味着鲜活,属于富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打不了胜仗,树木强硬了就会折断。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老子看来,人和草木等生命体的存在,实质上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而这种存在和过程的标志性体征就是“柔弱”和“坚强”。所谓“柔弱”,是指生命体所展示的内在活力及外部质感,如柔软、温和、灵活、鲜嫩、富有弹性等等,表明生命体内各种有机元素处于良好的运动和循环状态。但是,当生命体逐步走向死亡或者已经死亡的时候,这些活力和质感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因此会出现僵硬、冰冷、枯槁、易折等非生命性体征,故曰:“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同时,从生命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柔弱”和“坚强”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柔弱”标志着生命体处于良好的生存状态且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内在潜质和生长空间,其方向是生、是上;“坚强”则代表着生命体内在能量的减少和枯竭,其生命正在走向或接近尾声,其方向是死、是下,故曰:“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应当说,常人之识与老子之见,各有其据,各有其理。因为,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问题的性质和意义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其结果和观点自然会有所不同。常人关注的是自我,思考的是生活;而老子关注的是宇宙,思考的是哲学;常人关注的是现实,思考的是命运;老子关注的是未来,思考的是永恒。这是老子与常人的区别,也是哲学与生活的区别。正如生活中人们通常不喜欢“矛盾”一样,但是在哲学家的眼中,“矛盾”却是宇宙间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很显然,老子所说的“柔弱”,并非指具体生命的自然体征和性格特征,而是自然和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他的“柔弱”思想,并非基于人生实力的比较和权衡,而是人的理性所给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他的“柔弱”主张,并非着眼于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零和搏弈,而是一种教人正确对待和运用“柔弱”的用“弱”智慧,是一种使人超越“强”“弱”对立的共存之道。它不是弱者的哲学,也不是强者的哲学,而是智者和胜者的哲学。正如老子自己所言:“道常无亲,常与善人”。无论什么人,只要明白了“柔弱”的道理,掌握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和辩证法则,就可能因弱用“弱”而不弱,或者因强用“弱”而更强。这是“柔弱”的力量,也是“道”的力量。

老子的这段“柔弱”之理,可以说是他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社会观、政治观、价值观的一个综合反映,是理解他的“柔弱”哲学的一把核心钥匙。其主旨可概括为四点。

1、“柔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老子直观地体会到了生命体及其构成元素的一些共性特征,即“柔弱”,如人的肢体、肌肉、血液,草木的枝条、树叶、花朵,影响生命存在的阳光、空气、水,等等,这些东西都具有柔软、纤弱、温顺的特点,由此使生命体呈现出鲜亮、灵活、富有弹性的特征。当生命体失去这些特征的时候,实际上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柔弱”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柔弱”意味着生,“坚强”意味着死,所以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2、“柔弱”代表着生命发展的内在潜质和未来潜能。老子认为,生命的存在表面上是各个个体从生到死的过程,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及各类生命的存在,却是一个不断地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如他在第十六章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从生命存在的整体过程来看,“柔弱”通常表示生命处于初期和上升阶段,表明生命肌体处于良好的存在和运行状态,预示着生命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内在潜能和生长空间;而“坚硬”则表示生命已处于发展的顶端和下行阶段,表明生命肌体的内在能量和生长空间已经耗损过半或近于枯竭,生命已处于或趋向僵化及衰老状态。因此,“柔弱”象征着生,“坚强”象征着死,“柔弱”的结果是生,“坚强”的结果是死,所以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3、“柔弱”是生命力的存在和作用方式。在老子理念中,“柔弱”同时意味着力的一种存在和作用方式,如他在《道德经》第五章所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六章所言“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四十三章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七十八章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许多物体正是由于其柔性的特质为其力量的存在和发挥提供了条件和空间。手可以握物,臂则不能;绳可以捆物,石则不能;水可以自由流动,山则不能,如此等等。就生命体而言,“柔弱”的特性往往有利于生命元素的存活和生长,有利于生命能力的蓄积和发挥,所以,与“坚强”相比,“柔弱”往往会使生命体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柔弱”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正能取向,是人应有的生存理念和行为方式。老子本章最后讲,“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与其他章节所讲的“柔弱胜刚强”,原理和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即,在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柔弱”往往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上行趋势和正能取向,而“坚强”则往往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下行趋势和负能取向。因此,“柔弱”与“坚强”相比,对事物的发展和生命的存在具有本质性的、决定性的意义。保持“柔弱”、避免“坚强”,应当成为人的生命过程和生活过程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人的理性所倡导的生存理念和行为方式。“柔弱”不仅可以使人获得和保持已有的、现实的优势、更可以使人获得和拥有未来的、长久的优势,所以说“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

摘编自《智慧的维度》,张国春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见本书第484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我为什么选择直销?

下一篇:坊子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机制塑造发展新优势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9-21 20:52 , Processed in 0.231934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