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给孩子们的28堂修养课之学、德、礼、仁

2023-9-10 03:35| 发布者: luly靓| 查看: 327| 评论: 0

文/姚克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我们摇头晃脑诵读这段千古名句时,并没有想到这句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是孔子最厉害的修行秘籍。不论你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或是艺术家,还是什么都不当只想快意人生,打开未来的金钥匙就在这三句话中。而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孔子及其几代弟子又整理编撰了整部《论语》来解释。

本书从《论语》最具故事情节的第五篇《公冶长篇》入手,以每一篇故事中最关键的汉字作为“时空传送门”,引领我们回到春秋战国甚至殷商之前,从中国古代造字之初找寻汉字的源头,循着甲骨文的蛛丝马迹,解开《论语》中隐藏的“金钥匙”。

在开始学习《论语》之前,我们先了解四把最重要的“钥匙”——学、德、礼、仁。




1. 甲骨文会意字【学(學)】

一双手,也许正在摆布算筹,也许正在算数,也许正在测量,也许正在画画,“×”可以理解为不懂、不会、搞不明白、需要去解决的诸多问题。远古时期,与生存相关的一些技能,比如砍砸、射箭、制衣、种植等,这些本领都离不开师傅手把手的传授,这就是学的过程。金文的“学”增加了屋顶和孩子的符号,表现了学习者多为小孩子,他们欢天喜地进入某间屋子学习本领。《说文》:“学,觉悟也。”

与“学”字头相同的“觉(覺)”表现了因学习而明白,有觉知,就像眼睛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一样清晰明了的特性。

本义: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

引申:进行教导,后专用“教”表示;接受教育;相互讨论探究;模仿;讲述;知识学问等

成语:学无止境、勤学苦练、真才实学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学为先导,学以致用,不断练习、复习,不断在实际应用中以学到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非常愉悦的人生经历。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同事聚在一起,讨论学问,解决问题,这是非常愉快的生命体验。

遇到不理解不了解你的人,不和他一般见识,不恼怒,以君子的气度化解误会,这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乐观态度。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如果达到君子的修养,纵然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安定的住处也无所谓,以正道为谨言慎行、学以致用的方向,勤敏地做事并学习到更多道理,这样好学之人内心充满愉快,别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2. 甲骨文会意字【德】

“德”字由“道路”“眼睛”“目标”组成,有些金文会在“眼睛”下再加一个“心”,表示按正直的标准去想、去看、去做、去行。《说文》:“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本义:对人讲理,于己无愧,即真诚,表里如一

引申:好的品行;恩惠、情义或积累的善行等

成语: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德威并用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子的格局从至亲到师长,再放眼于全人类,成为领袖时,以身作则,身心正直之浩气岿然不动,自然有大批的追随者。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和小人趣向不同。君子重视德行的修养,小人重视自己的土地和生活;君子关怀规范,小人关心利益是否足够。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的德行和学识不限于器的容量,无限量,无边际,能容天下事,自然能做好任何事。




3. 甲骨文会意兼形声字【礼(禮)】

“礼”字的甲骨文像礼器“豆”中盛满了祭品,以敬奉神灵。《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可行,可作。说明礼原来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行的仪式。

“礻”偏旁是由“示”变形而来,“示”是“神”的本字,千万别和“衤”字边混淆。“礻”做部首的字多与祈福祭祀有关,大致分四类:

① 祭祀的名称:禘

② 鬼神的名称:社、神、宗、祖

③ 祭祀的仪式、场所:祭、祈、祷、祝

④ 鬼神带来的吉凶福祸:祸、福、禄

本义:为敬事神灵以求福

引申:社会生活中,由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仪;对人的敬重,以礼相待;膜拜等

成语:礼贤下士、礼尚往来、礼仪之邦

《论语·八》:“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论语·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比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则。”



4. 甲骨文会意兼形声字【仁】

“仁”字由“人”和代表“天、地”的两横组成。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品德高于天地即为“仁”,对天下万物的大爱即为“仁”,仿若天地般平等待人即为“仁”。《说文》:“仁,亲也。”

本义:仁爱

引申:温润;同情

成语:当仁不让、仁至义尽、麻木不仁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学以致用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论语·里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立志于仁的人,就不会为非作恶。”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对待他人的人,很少仁德!”

《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能正确地辨别人的善恶。”

《论语》前四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分别讲述了“学、德、礼、仁”这四大核心。

其中“学”与“德”相辅相成。没有德行的人,学得越多祸害越大。比如学习科技知识研制武器,有仁德的科学家,研制武器是用来保护生命以及社会的正常秩序;没有德行的人则用它来满足个人欲望,破坏秩序甚至残害生灵。

“礼”与“仁”相辅相成,有仁德的人,发自内心地待人礼貌,尊敬、慈爱众生;没有仁德的人,遵守礼仪是表面形式,更可能用作一种手段来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学、德、礼、仁”是了解孔子智慧的四把万能钥匙。




《孔子给孩子们的 28 堂修养课——论语·公冶长篇》全篇 28 章,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14章为第一部分,以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冉雍、漆雕开、子路、冉求、公西赤、颜回、宰予、申枨这些孔门优秀弟子的故事为内容,围绕“学、德、礼、仁”讲解学习应有的态度和为人处世应有的言行。

15-21 章为第二部分,列举了八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赞扬、有思辩、有批判,进一步阐述孔子提倡的以“学”为行动,以“礼”为表现,以“仁德”为根本的儒学核心。

前两部分,既以人为鉴,又以史为鉴,告诉我们如果不明白什么是“仁德”,那做得再多也是无智慧的,只有明白了“仁德”才能智慧地做人做事。

22-28 章为第三部分,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以古今圣贤的事迹,表明自己治学的决心,同时也再次强调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仁者。

本书几乎每篇都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他们轮番上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铺陈开来,演绎仁德的养成。孔子端坐在树下,慈眉善目,捋着胡须,依次解说、点评,我们则如同当年的众多学子,听着孔子的谆谆教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本文摘自《孔子给孩子们的28堂修养课-论语·公冶长篇》甲骨文版,奥森童书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广健堂集团引领海南博鳌医旅论坛在京起航

下一篇:丰碑——三千“国家的孩子”与“草原母亲”的传奇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2-22 16:08 , Processed in 0.419716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