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半年负债30万:咖啡今年这么火,生意却更难做了?

2023-10-26 14:09| 发布者: 风吹吹蛋蛋疼风w| 查看: 334| 评论: 0








社交平台上有一篇扎心的笔记,叫“挑战最快倒闭咖啡店”。


在咖啡频繁融资、市场沸腾这一年,博主的店面临倒闭,卖设备时心态都崩了。


还有的咖啡店主,23岁负债30万,黯然退场,开启“倒闭倒计时”。


听完他们的故事,我发现咖啡崛起的今年,开店的“新坑”也在出现——












“挑战最快倒闭咖啡店”
开店3个月,卖机器时心态崩了


最近我被一篇小红书笔记扎到了心。


标题叫“挑战最快倒闭咖啡店”,博主用5篇笔记,记录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故事。







博主冲动裸辞,决心开家咖啡店,先是去咖啡厅和西餐厅打工做学徒,随后去云南探店、去小众咖啡室学习将近两个月,终于今年初,在长沙芙蓉区开了一家店,叫魔法咖啡。


我采访了这位叫做恒星的博主,他告诉我,门店定位是“平价外卖咖啡”,面积24平,咖啡定价和Manner差不多。







在他的计划中,小门店的前期投入成本不高,再加上芙蓉区咖啡馆不多,竞争对手少,如果打破“0咖啡”的局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赚钱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先是选址。


附近人群还没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加上门店面积太小、“堵死了堂食这条路”,产品和装修又不够“网红”,单靠平价,很难吸引顾客来专门打卡。


“没人在这边开店是有原因的。”恒星说。


再是盲目上外卖。





图源小红书博主恒星


恒星一开始的计划是靠外卖赚钱。他告诉我,只做外卖、不接堂食的构想很美好,可他忽略了外卖平台的高昂抽成。


以美式为例,线上定价14~16元,单杯成本在5~6元,减去满减和红包,最终到手仅有3~4元,这还不包括水电人工租金的费用。


宣传推广的成本,他也没计算好。


依赖外卖的咖啡店,除了线下的基础花销,还要计算线上投入的推广费用。恒星的店,经常花得没有赚得多,在短暂的营业期中,平均一天甚至接不到10单,最好的月销量只有100+单。


就连转让出手的时候,也吃了亏。


“当初设备花了两三万,最后转卖的时候,4千包邮还得送磨豆机,当时心态就崩了。”他说。





图源小红书博主恒星


最终,魔法咖啡在3个月后倒闭,前期投入8万,倒闭时亏损了5万。







“咖啡馆倒闭倒计时”
23岁的店主,如今负债30万


另一个同样令人心碎的故事,也在长沙。


这位店主的梦想,是开一家“长沙%Arabica”。


今年23岁的徐刚,前两年都在一线城市工作,看见%Arabica的火爆,回到老家湖南,在长沙开了一家Belink Cafe。





图源大众点评


他的设想和计划,看上去不错。


因为想要对标%Arabica,所以徐刚主做堂食,门店66平,装修风格明亮简洁,落地窗采光很好,开放式座椅,设计感十足,是时下流行的简洁风。


这家店开在了商圈周围和学校对面,他预感,“流量会很大,商圈人群+学生,双重保险流量都能抓。”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徐刚没想到,这种在一线城市格外受欢迎的开店风格,在当地却行不通。


一方面是门店设计有些“水土不服”。周边的“社恐人”更喜欢买杯咖啡独自喝,而不是身边坐着陌生人相顾无言,店里开放式的座椅,顾客都不愿意坐。太重视设计,反而忽视了客群的体验感。





图源大众点评


另一方面是门店流量,新开张的小店PK不过商圈网红店、茶饮连锁品牌。


徐刚说,他以为“商圈学校都能抓”,实际忽略连锁品牌和网红店带来的“双重压迫”,再加上门店开在商圈外围,也并非核心地段,自然吸引不了太多人;而均价在31元的咖啡,对于学生来说则太过昂贵。


“小店抢不了商圈的流量。”徐刚很无奈。







开到第二家店才发现
“做咖啡,也需要标签”


在广州的酒瘾咖啡,今年是成立的第三年,是咖啡师Lam的第二个咖啡品牌。


2016年,21岁的咖啡师Lam与合伙人开了第一家店,当时国内咖啡普及不高,店面做得不温不火,身边合伙人来了又走,人际关系复杂混乱,最终门店草草关门,转做了中高端咖啡设备。


但Lam的咖啡馆梦想没有放弃。她有了第一家店的经验,加上做咖啡设备积累下来的经验,几年的沉淀后,酒瘾咖啡顺利开张。







这次的成功也让Lam感觉到,好的咖啡店不仅有好原料和技术,也要有一套营销手段,就像做网红要打造人设一样,做咖啡,也需要标签。


喜爱咖啡和酒的Lam,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以威士忌+咖啡为主题,推出了酒咖,这也是“酒瘾咖啡”的名字由来。


2018年开张时,国内咖啡市场刚刚起步,特调很少,而酒咖这种新潮的概念,很容易就出圈了,围绕着酒咖这一概念建立起品牌认知度,工作日平均出杯在50~60杯,节假日平均出杯100杯,最高日出杯量加上外卖,则在150杯。







在疫情时的咖啡馆都不好做,Lam又有了新想法,就是做社交平台。


她把日常拍成小视频,有时吐槽生活中遇到的奇葩顾客,有时分享咖啡日常干货,后来还把自己的员工也包装成博主,挖掘他们的爱好,给咖啡师贴上不同标签,喜欢摄影就去做摄影博主,喜欢穿搭也可以分享穿搭。


“既然都是推广,为什么不推广我们自己的咖啡师?”Lam说。


经历过一次失败,她找到了自己的开店之道。







咖啡市场崛起,也藏着很多“新坑”


如今开一家咖啡店,避开“旧坑”没用,还得留心出现的“新坑”。


听完他们的故事我发现,以往的选址坑、装修坑、定价坑等等问题,随着咖啡市场的崛起,也有了新变化。


1. 早一步晚一步,选址的定位就不同


我听过不少人说,开店当然开在商圈,自带的巨大流量还愁没人来?


实际真的如此吗?


开在商圈,就要迎接格外残酷的竞争厮杀。无论是商圈内的连锁茶饮,还是商圈外的网红店,不仅产品有创意,装修风格,营销方式,价格等等,都要“玩点不同”;在成本上,还要面对高昂的租金和水电人工等费用,如何取舍就是大问题。





图源大众点评


现在的年轻人不好糊弄,尤其是酷爱逛商圈、找美食的年轻人,该怎么从众多品牌中“杀出一条血路”,已经愁坏了一批人。


而坚持自我,开在非商业区的人,客流量就是大问题。


早一步开在商圈,还是晚一步另辟蹊径,重点还是对行业要有足够了解,也要对选址周围环境、客群喜好、人均消费等做足功课。


毕竟早一步晚一步,都不如“来得巧”。


2. 咖啡也在内卷,模仿网红店已经行不通了


工作内卷,产品内卷,创意内卷……开店何尝不是内卷?


在咖啡店不多的时候,一杯口味不错,造型好看的特调就能轻松出圈,几款杯子,几种装修风格,咖啡店就能火爆全城。


而现在,单纯片面模仿网红店,已经行不通了,当一家门店/一款产品开始接地气,或许才是“出圈”的前兆。





当一家门店/一款产品开始接地气,或许才是“出圈”的前兆。图源大众点评


年轻消费者正在从潜意识里认同东方传统文化,这点从目前层出不穷的“中式咖啡店”中也能发现。


毕竟无法走进日常的品牌,注定走不到最后。


3. 想出圈,还是要有鲜明的标签


听完Lam的创业故事让我感觉,当一家店开始标签化,就是认知度提高的开始。


这种标签化也是定位的另一种意思,比如酒瘾咖啡,lam把门店开在老城区,定位却是新潮的酒咖,这种新旧碰撞的交错时空感,就很容易吸引顾客前来打卡。


说到底,市场越火,对老板的要求就越高。开一家咖啡店,除了资金、选址、产品,定位、营销等功课,也必不可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拒绝盲从,怎样选咖啡豆,及关于调磨和拉花:家庭咖啡该怎样做?

下一篇:2023年“咖啡行业”深度报告(开店测算、竞争格局、商业模式)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9-21 19:28 , Processed in 0.142344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