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里的苦孩子

2022-10-10 07: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93| 评论: 0

贫穷困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比以前更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很少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所以,看完《隐入尘烟》,震惊之余,有人发出疑问:现在农村还有这么穷的人吗?让人感慨,这世界不同阶层之间曾竟如此隔膜。
同样,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印象多是从校园青春偶像剧里得来的,他们生活优渥,诗意年华。即使偶有烦恼,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贫穷无关。近几年,随着几篇寒门学子毕业论文致谢的爆火,“大学里的苦孩子”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打破了人们对大学生的固有想象。
这些苦孩子大多来自二本院校。有人做过统计,二本院校学生占现有在校大学生的90%左右,总数近1800万。基数如此庞大,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煎熬与挣扎,却没有人看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看见。好在,现在,他们的人生遭遇、心灵挣扎终于有人来关注和书写。前有黄灯老师《我的二本学生》,后有艾苓老师《我教过的苦孩子》。
艾苓老师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一个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二本院校,学校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从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让他们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在泥泞甚至绝境中的艰辛摸爬。惊心动魄的故事,云淡风轻的讲述。





他们是校园里的贫困生,作者艾苓称他们为苦孩子。贫穷,是他们共同的宿命和标签。造成原生家庭贫困的原因有父母下岗、收入来源不稳定、家人生病、遭遇变故、生意失败、家人酗酒赌博等等。
他们是下岗职工、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农村、林场、农场。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母离异,家庭残缺,或者有病人拖累。成长过程普遍遭遇过歧视、忽略、寄养或校园欺凌。
很多苦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者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务农、养殖、打零工,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人因家贫中途辍学,有人发挥失常数次高考,他们在各自的疼痛中野草一样成长。走了很远的路,克服了很多困难,拼尽全力才来到这所默默无闻的二本院校。为了改变命运,他们做出了愚公移山般的努力。
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毫不起眼,但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的最亮光芒和希望。上大学是很多人第一次坐火车或者第一次出远门。





来到繁华的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现实并不总是美好。贫穷让他们自卑、敏感,朋友不多,坐在教室角落,很少主动与老师互动,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内心时常纠结,让他们纠结的可能是囊中羞涩,可能是自己不入流的方言,寒碜的穿着打扮,可能是别人不经意的某句话,也可能是自己无法克服的紧张。
书中细节让人泪下:为了省钱,有人每天中午只吃大米饭拌酱,吃出胃病。有人每每快乐的时候,马上有负罪感,脑中有个声音发出警告:你必须学习好,父母为了你读书在家里受苦,你没资格笑。有人经常自责:如果自己不上大学,父母就不会这么累。有人一直接受别人救济和施舍,直到毕业才买了人生第一双合脚的鞋。有人上体育课穿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旧校服,站在人群里,如芒刺在背。有人找工作被别人质疑“为啥不上个正经点的学校”,只能隐忍,胡乱回答:高考分数考得不高,上不了别的学校。
对这些苦孩子而言,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这些自卑退缩会让他们给自己设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自己潜力的深度挖掘。
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生活。他们一般没有太大野心,安于自己普通的命运。



大学四年,他们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挣扎着完成学业。为了争取助学金,他们要克服心理障碍,勇敢走上讲台,自曝家丑、自揭伤疤,把家庭的狼狈寒酸穷苦挣扎展现在众人面前。即使争取到补助,也要面对周围人的质疑:她家那么穷,还穿李宁鞋。
贫困会在人身心留下持久的烙印:买东西,习惯先看价格标签,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进入富丽堂皇的场所,诚惶诚恐,感觉不自在,觉得自己配不上。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尊,像刺猬,竖起全身的刺,防止受伤。有人不敢上街,不敢消费,“活生生”攒出来一套房。有人面对心仪岗位总是不敢竞争,习惯性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很所受访者坦言,贫穷造成的自卑和敏感要花很长时间去自愈,甚至伤口永远无法愈合。难堪、狼狈、无助、痛苦,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精神历程,这一切竟然都在无声无息中完成,靠自己一点一点去消化。
毕业后,他们匆匆消失在人海,比起有家庭兜底支撑的同学,他们未来的生活有更多不确定,将面临更多艰难,也无人关注。总体来说,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背负着改变贫穷的义务和宿命。但大学毕业并没有让他们鲤鱼跃龙门,立马完成阶层跃迁,他们依然受制于贫困,没有人脉资源,没有名校光环,银行卡里余额不多,经常被当成三本院校毕业生。他们只能在一路泥泞中咬紧牙关摸爬滚打,一点一滴的积累攀爬。





生活不是电视剧,让人看得很爽的逆袭励志奇迹也没有发生:有人卖过服装,在服装店门口大声吆喝;有人卖过保险,一个月没签一份保单;有人想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在编老师,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有人在年会上准备抽奖,被同事叫停,说他是临时工,这次抽奖没他的份。
受制于眼界和现实,他们的择业范围也多是考公考编,当乡村教师,进教培机构,或者应聘房产销售,没有人给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人生之路走得一波三折、磕磕绊绊。
毕业多年,兜兜转转,自顾不暇,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还完助学贷款,还要反哺风雨飘摇的家。在被子女的教育吸干一个家庭的水分后,干瘪的父母,正等待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回馈。他们的富二代同学不需要担心父母的身体,不需要担心住房和下一代的教育经费,而这些,他们必须要考虑。
几乎所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的学生,都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害怕拼命喝酒的应酬。对出生农村,尤其父母是农民的孩子而言,这种人际交往,更让他们无所适从。
尽管一纸文凭没有太改变他们的处境,他还是感觉单薄的生命打开了别的空间,他们坚信好的大学依旧能改变人的命运,会给人带来更多的选择和社会资源。对农村孩子而言,他们始终坚信,名牌大学依旧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捷径。于是,很多人考研考博,继续深造。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在数不清的变数之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日子还要继续过。也许你今天正经历着大喜或大悲,但明天你的生活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你的生活还要继续向前。
书中的56个苦孩子有的家庭美满,有的孑然一身,有的过上了幸福平淡的小日子,有的还在咬牙爬坡。没有人大富大贵,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曲折辗转,不过谋生。
他们苦过哭过怨愤过,但没有退路,只能在泥泞中继续摸爬。几年或十几年后,他们终于带着一身泥浆爬出来,至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拥有了比父辈更高质量的生活。
活得很苦的人,给他一点甜就足够了。对雪中送炭的好心人他们铭记在心,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他们心生温暖,挣扎在贫困泥淖中爱人的不离不弃让他们觉得人间值得。但他们永远不感谢苦难和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没有这些,他们一样会长大,甚至更强大。
他们普通。他们凡庸。他们挣扎。他们叹息。他们攀爬。他们需要看见世界,他们也需要被世界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真实校园灵异事件之校园鬼魂!

下一篇:校园故事|何处飞来林间鹊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9-21 17:29 , Processed in 0.217823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