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之中国高铁往事:号称国产第一的动车组,为啥最终被淘汰

2022-6-18 1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2| 评论: 0



欢迎阅读本号大国工程之影响中国高铁的十大生死局专栏,本文是系列之三:中国高铁的保守与创新之争,到底是有砟好还是无砟好?如果您也对本系列故事感兴趣,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阅读专栏系列一和系列二文章。
系列一:京沪高铁:年赚300亿的超级工程,为何论证30年才最终敲定?
系列二:鲜为人知的京沪高铁技术之争:保守的轮轨,是如何战胜磁悬浮的?



奔驰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高铁

2002年11月27日,对于中国高铁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的机车“中华之星”跑出了最高321.5公里的时速,这和国外最高时速记录相比也不遑多让,大涨中国人的士气!

但事态随后的发展大出人们预料,逼格如此之高的“中华之星”,却在短短4年后和国外高铁技术的角力中一败涂地,最终被创造自己的铁道部亲手封杀,让人扼腕痛惜,这难道又是一个翻版国产大飞机的教训?关注我,这段历史中的是非曲折,听我慢慢给你说。
咱们先把视线回到本专栏系列的第二讲中,当初京沪高铁工程立项之初,专家们为选用轮轨技术还是磁悬浮技术吵得不可开交,由于有朱总理的支持,当时磁悬浮派大占上风,铁道部眼瞅着自己支持的轮轨派就要不敌,怎么办呢?这时就有专家建议,不如来个先斩后奏,集中资源把国产轮轨机车研发出来,然后再倒逼磁悬浮派,进而完成“京沪高铁轮轨化”的最终目的,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一听有理,于是就由铁道部牵头立项,这就是“中华之星”的由来。



我国最早自主研制的动车组:中华之星

由于是自主研发,所以“中华之星”在一开始就备受瞩目,咱中国人都憋着劲儿等着“中华之星”的诞生,并借此跻身世界高铁强国行列,“中华之星”也没辜负人们的期望,诞生之初就跑出了321.5公里的最高时速,几乎追平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对于这个结果,铁道部那是非常满意,毕竟“中华之星”的成绩越亮眼就越能受到重视,对于京沪高铁轮轨派方案的推动就越有利。

但是没想到的是,“中华之星”出场即巅峰,就在自己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度的第二天就出了岔子,为自己未来黯然的结局埋下了隐患。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原来是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为了扩大“中华之星”的影响力,邀请了一众业内知名专家前来试乘,也该着“中华之星”时运不济,就在各路领导专家们兴致勃勃等待发车时它却出故障了,列位当时可是11月末的秦皇岛啊,北方的小伙伴们肯定知道室外有多冷,结果领导和专家们就这样在呼啸的寒风中等发车,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再高昂的热情也顶不住数九寒天的温度啊,于是领导原本设想的增光添彩成了灰头土脸,一众人等拂袖而去,空留“中华之星”自己在原地尴尬......



集中动力型机车+有砟轨道的“中华之星”项目最终被迫下马

那位说了:“说到底还是中华之星自己不行,有此结局也不值得同情。”这您就说错了,因为事后专家们排查故障时,发现问题的根源是一个采购于国外的转向架轴承出了故障,在经过和国外制造商沟通后,更换轴承后问题就解决了,不过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吃瓜群众不知道内情啊,所以一个简单的轴承故障,传到最后就变成了“中华之星差点害死四位部长”的大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那“中华之星”最终被封存是因为它得罪了领导吗?显然不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坑”过的部长们,在之后的各种场合仍旧力挺“中华之星”,可见部长们根本就没有在意当时的小故障,“中华之星”最终被封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它担不起那个时代的重任。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华之星”和国外相比仍显落后,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老一少两人比跑步,年纪大的经验多,拼尽全力跑出了世界纪录,而年轻的没经验仅凭体力好也跑出了差不多的成绩,假如几年后两人再比,你觉得年纪大的还能赢吗?很不幸集中动力型机车+有砟轨道的“中华之星”就是年纪大的选手,虽然也跑出了亮眼的速度,但是这已经是它的极限了,而国外同时期主流的分散动力型+无砟轨道的模式,例如日本新干线,才是真正未来高铁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砟轨道



有砟轨道

其次从“中华之星”诞生背景来看,它的命运就注定是悲剧的,列位请看,“中华之星”立项之初正是铁道部轮轨派被磁悬浮派围攻最为紧迫的关头,等到2006年2月22日京沪高铁正式立项,同年8月2日“中华之星”就被铁道部亲手封存,前后相差仅有半年时间,这足以说明铁道部真正钟意的轮轨方案绝非稍显老旧的“中华之星”,它更像是为了后来技术更先进的CRH型动车组来打掩护的,不得不佩服铁道部这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的真高,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京沪高铁之争的激烈程度。

最后就是时间问题,自从1980年国家开始设想发展高铁,到2006年已经过去了近30年,宝贵的时间就在各路专家们喋喋不休的论战中流逝了,这期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人们关于铁路发展的需求太急迫了,根本就等不及以“中华之星”为代表的一众国产机车慢吞吞的自研,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中华之星”的诞生时机也就很尴尬了,如果能早10年立项研发,也许它还是有机会的。
不管怎么说,曾经代表国产高铁最高水平的“中华之星”最终就像流星一样,惊艳了一瞬间后,重新归于寂静,但它也让人意识到,中国的高铁装备技术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否则处处受制于国外厂商,危害巨大,所以它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djj2型中华之星动车组,如今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

既然时间紧迫,稳扎稳打走自研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看起来只有引进国外技术一条路可走了,但是这条路风险更大,为什么呢?您看看当年我们引进国外汽车技术合资生产的故事就明白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次我们不能再被老外牵着鼻子走!于是铁道部给当时世界顶尖公司的日本川崎、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四大公司亲手做了一个局,用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谋成功引进了我们急需的先进技术,这才有了后续中国高铁的光速发展。
欲知后事如何,关注我,订购专栏《影响中国高铁的十大生死局》,来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化茧成蝶 无问西东——康力电梯上市十年发展回眸

下一篇:每经15点丨中国铁路:暂停发售4月8日及以后始发的各次旅客列车车票;吉林省长春市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244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4 06:02 , Processed in 0.243215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