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智慧养老/老年健康管理/,盘点“老龄化对策”

2022-8-13 09: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6| 评论: 0

  01.智慧养老
  云南联通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云勇:电信运营商联合产业链协同各方资源。
  建议鼓励电信运营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联合产业链协同好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能力优势与助老养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以医疗、健康、护理为切入点,规模化普及服务银发族人群的异常行为监测、跌倒防护、一键呼救、实时健康监测等场景化应用。
  并基于此,进一步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将银发族人群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协同社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圈,为用户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
  袁亚非表示,养老大数据建设是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养老大数据应是民政、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的数据集合。而当前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是政府招标采购、企业自主运营,然后由中标的养老企业根据各地政府的不同要求和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和信息平台。
  在这一过程中,老人的信息和数据大都是企业通过健康体检、家庭问询等方式获取。如果项目期限结束,政府重新招标采购其他养老企业提供的服务,养老数据的搜集和建设可能又是另一套标准。数据的不统一既会导致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共享不畅、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也给数据的采集、应用、监管等带来不便。
  他建议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同时考虑用户信息数据安全性、私密性等,对平台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统筹协调民政、公安、街道、社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各方跨部门信息整合,加快养老大数据建设步伐。
  对于目前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市场供给良莠不齐的问题,袁亚非建议,加强智慧养老特别是家庭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居家智慧养老的设备配置标准和产品功能、参数、资质及硬件种类搭配等要求,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养老需求和购买标准等不同情况,分类精准制定规范、动态调整。
  另外,要逐步推行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目录,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家庭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分类制定不同的服务套餐标准,尤其要细化、强化核心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真正提升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力。(证券时报)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加快机器人在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
  刘庆峰表示,面对正在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养老服务在适老化服务、智慧康养、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补齐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推动情感陪护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情感关爱;打造科技适老平台,营造优待善待老年的良性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中国妇女报)


  02.健康管理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
  脑科学在我国已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但在应用实践层面仍存在部分问题:脑健康疾病易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早筛体系;识别脑健康风险的数据积累较少,数据库建设仍较为薄弱;脑科学的研发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本土研究优势仍待发挥。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老年脑疾病预防干预的关键窗口期。加大脑科学研究投入,推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具有巨大社会和经济意义。建议如下:支持低成本检测技术开发,提高老年人早筛覆盖率;增加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项目,完善脑数据库建设,促进研究临床转化;资助脑认知脑疾病前沿技术,提升脑科学的基础资源共享。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慢病管理问题。
  我国慢性病人口已超3亿,慢性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超7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比例不断攀升,庞大的慢性病群体不仅给基本公共卫生造成巨大负担,也相应增加了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
  在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发挥日益显著的赋能作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科辅助诊断系统“智医助理”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目前已覆盖全国27个省市280个区县,服务近5.3万名基层医生,累计提供辅助诊断超3.6亿次,大大提升了一线电子病历规范完整度和合理诊断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医疗的应用,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慢病管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刘庆峰建议,可以将智能语音外呼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当机器效果达到或超过人工水平时可以和人工服务一样计入家庭医生工作总量,以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短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低的难题。(科大讯飞)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赵国祥:建议在养老机构设立心理服务中心。
  通过走访发现,养老机构对心理健康服务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未设立专门心理服务中心,没有专门活动场地和设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兼职队伍流动性大、缺乏专业胜任力,心理健康服务弱化、缺位现象普遍。
  此外,现有服务未能切合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性不强,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单一,服务体验参差,社会参与的心理服务过于“形式化”,未能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性较弱,对于特殊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诊治缺乏专业性。
  赵国祥表示,研究制订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场所设施、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纳入养老机构开业标准。将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进行补助支持。(河南青年时报)


  03.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江苏南通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李楠楠:需要打通护理院年轻人的晋升通道。
  很多护理专业的00后毕业生,都选择到医美机构和体检中心工作,他们觉得那里更有吸引力。养老护理院的工作和医院一样三班倒,工资待遇却比不上医院,很多年轻人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年轻人要么谋取更好的发展,要么选择更舒适的行业。想让年轻人长久留在养老护理院工作,从这两点看,显然都太难了。
  这两年在当地养老机构调研时,许多年轻人还告诉李楠楠,“在学校花四五年学习专业知识,去医院工作,晋升通道更顺畅”。李楠楠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打通护理院年轻人的晋升通道。
  去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在职称评定方面,养老护理员与医院医护人员享有同等待遇,鼓励医院医师到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提供服务或兼职,并将此作为职称评定的考量内容等。但真正享有同等待遇,目前还很难实现。(中国青年报)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地方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当前,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按照国际标准测算,我国养老从业人员需求为1300多万,但目前总量不足50万。调研显示,养老从业人员呈现“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的特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培养力度弱、培训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阮诗玮建议:由民政部牵头联合教育、财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出台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人员发展;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地方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落实落细各项奖补激励政策,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
  扶持养老服务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全面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机制和“积分奖励”制度,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养老服务法立法步伐,并在其中设立“养老服务人员”专章,为推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人民政协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肝肠科主任安阿玥:恶意虐待老人养老从业人员应纳入“黑名单”。
  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有床位800多万张,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跟老人的比例应为1:4,也就是至少需要200万名护理员。但目前养老护理员还不足100万人,数量缺口太大。
  对于部分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因薪资待遇、社会认可度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大和职业倦怠率高的问题,安阿玥委员呼吁,要多关注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其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可由地方民政部门监督补贴,保证养老相关专业人员薪资水平不低于上年度地方服务业平均薪资。凡进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驿站工作的,工作满3年后由地方主管部门给予一次性经济补贴并分年发放。如家庭有从事养老相关专业工作的,家庭其他人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安阿玥委员在调研中还发现,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和从业人员职业准则监督机制,仅依靠道德素养的约束力远远不够。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规范养老行业准入标准、提升薪资待遇。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养老机构服务评价,不合格的养老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或撤销执证等处罚。
  可以建立养老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违反道德及人文素养要求,出现恶意虐待老人行为的从业者,经查属实后会被纳入“黑名单”。“黑名单”的人员会被同步列为失信人员,将直接影响其个人征信。
来源:人民政协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康宝莱宣布新任两名核心高管,彰显战略变局

下一篇:政府资源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1-18 15:57 , Processed in 0.324820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