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生物芯片微结构热压成型规律研究

2022-9-30 19: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2| 评论: 0

1聚合物生物芯片结构及成型原理
某生物芯片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用于生物样品的医学信息检测,在保证各结构成型精度的同时,还要使芯片具备一定的透光性。芯片是在152 mm×85 mm×0.25 mm的聚丙烯薄膜上通过热压成型8组生物检测区域和4个定位孔,每组检测区域都有1个进样腔、1条主流道、48条支流道以及48个微反应腔,反应腔均匀分布于主流道两侧并通过支流道与主流道相连接,最终与进样腔相连通。反应腔微结构的尺寸较小,型腔底部内径φ1.6 mm、深度0.6 mm,反应腔筒壁与底部的厚度均匀,都为0.15 mm,其他区域厚度为0.25 mm,芯片成型后与铝箔进行键合组成生物芯片。



图1 生物芯片结构

芯片的热压成型过程与传统模压过程类似,先加热凸、凹模到指定温度后,将聚丙烯薄膜放置于凸、凹模之间,启动压力机使凸模向下移动,配合凹模热压成型反应腔微结构,在压力机施加指定压力后恒温保压一段时间,保压结束后对模具进行恒压冷却,降低芯片制品的脱模温度,整个热压过程中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成型制品精度的重要因素。结合反应腔微结构各区域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部分:顶部未变形区、底部变形区和筒壁拉深区,微结构热压及区域划分如图2所示。



图2 反应腔微结构热压及区域划分

2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1 试验设计
根据前期试验结果确定了反应腔微结构的热压工艺参数:热压温度135 ℃、保压压力28 kN、保压时间420 s、脱模温度75 ℃。以上述热压参数为基准,设计4个生物芯片的压印过程,渐进式探究热压工艺下反应腔微结构成型及相关微尺寸的变化过程,各压印过程工艺参数设计如表1所示。每个压印过程重复制取3组,选取芯片中心区域的反应腔微结构,使用切片和封装的方法制取样品,结合数字显微镜、百分表等工具观察微结构成型效果及测量微结构顶部未变形区、底部变形区厚度和反应腔型腔内径、型腔深度等尺寸。
表1 各压印过程工艺参数设计






2.2 试验结果分析
图3所示为各压印过程的反应腔微结构成型效果,反应腔微结构的填充成型效果受聚合物材料的流动性影响,而热压温度是决定聚合物材料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常温下聚丙烯材料流动性差,在压印过程1中可以发现,顶部未变形区和筒壁拉深区的过渡位置聚丙烯薄膜材料发生断裂,筒壁拉深区成型效果差。较高的热压温度能有效提高聚合物材料分子活性,增大微结构筒壁区材料拉深变形极限,配合一定的恒温保压时间可以实现微结构筒壁区材料的均匀填充。在压印过程2、3中,筒壁拉深区薄膜没有剪切断裂现象,壁厚成型均匀,但筒壁拉深区和底部变形区薄膜厚度不一致。在压印过程4中可以发现,降低脱模温度可以提高微结构成型效果,这说明芯片的脱模温度过高会导致材料收缩回弹,影响反应腔微结构成型精度。



图3 各压印过程微结构成型效果

从图3可知,筒壁拉深区是主要变形区,热压温度能提高聚丙烯材料的流动性,是保证该区域材料能拉深变形的前提;热压过程中材料处于高弹态,流动性有限,底部变形区材料难以填充筒壁拉深区,两区域薄膜厚度无法实现均匀一致;过高的脱模温度会影响芯片反应腔微结构的成型效果,降低脱模温度能解决该问题。
图4~图7所示为顶部未变形区、底部变形区、反应腔微结构型腔内径和型腔深度在各压印过程的变化情况,从图4可知,顶部未变形区厚度从压印过程1到压印过程4没有变化,而图5中底部变形区厚度只在压印过程1没有变化,从压印过程2开始厚度逐渐减小,两部分所使用的薄膜材料相同,但成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图8微结构热压成型过程可以发现,微结构在热压过程中,底部变形区薄膜在凸模压力作用下先与凹模底面接触产生压力,此时顶部未变形区并未与凸模接触,所受压力的不同是导致两区域薄膜厚度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顶部未变形区和底部变形区薄膜材料发生弹塑性变形,顶部区域所受压力较小,未达到发生塑性变形的极限。



图4 顶部未变形区厚度




图5 底部变形区厚度




图6 反应腔型腔内径




图7 反应腔型腔深度




图8 微结构热压过程

从图6可以发现,微结构内径尺寸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而图7中反应腔微结构的型腔深度则是不断增大。对比图6和图7中压印过程1、2、3可知,模具温度升高、恒温保压时间延长都会增加聚合物材料的分子活性,提高了微结构型腔的尺寸精度,但较高的脱模温度会使型腔径向尺寸产生较大收缩,对型腔深度尺寸收缩影响不大。对比图6和图7中压印过程4可知,降低脱模温度可以提高型腔内径和深度尺寸精度。
反应腔微结构热压过程中,顶部未变形区和底部变形区所受压力不同,导致厚度方向产生不同的变形,热压过程中材料处于高弹态,压力只有达到一定界限后才会产生塑性变形;保压冷却过程能有效地降低结晶性聚合物材料冷却时的收缩回弹,保证反应腔型腔尺寸要求。


原文作者:宋满仓 1黄栋 1刘军山 1,2
作者单位:1. 大连理工大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深圳玉瓷科技涉嫌传销被冻结银行账户 曾盗用莫言名义“代言”养生锅被法院判赔210万

下一篇:蓝鲸专访|拉索生物创始人李智:自研自产芯片拒被“卡脖”,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1-19 08:23 , Processed in 0.271827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