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一眼就为她沦陷,酥到无可救药

2022-10-7 08: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4| 评论: 0

影院复业,依然遥遥无期。

一则「建议电影院等密闭娱乐场所暂不开业」的指示,让全国上百万的影院从业人员持续难熬。

没有明确的复工预期与复工标准,「一刀切」的禁令下,只有漫无目的的等待。

很多人不得不考虑转行。

鱼叔见过最近不少声音爱用「戏子」「消遣」这样的词贬低影视行业,类似会说「不看电影又不会死」。

但请眼光放宽阔一些。

一个行业里,不是只有作品、产品和明星、名人;

绝大多数支撑血肉的,是拿着基础薪水的普通员工。

和你我一样,养家糊口,平凡度日。

而电影,在商品属性之外,它可以是精神慰藉,或宣传工具,可以是娱乐,也可以是艺术。

电影并非无足轻重——

《梦工厂》

Traumfabrik



这是一部浪漫到无可救药的电影。

用网友的评论来说:

「能拍出这样片子的导演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也正因此,这部影片的「血统」令鱼叔惊呀。

以理性、克制、严谨、深沉著称的「德国电影」,似乎一贯与「浪漫主义」相去甚远。

但这次完全不一样。

故事的主人公叫埃米尔,是一名退伍复员的军人。



因为没有事情做,便由在片场工作的哥哥给谋了一个差事,做群演



在那里,他遇见和爱上了一位美丽的舞蹈替身米露

第一次见面,便为她在台上飞舞的红裙失了魂。



两人惺惺相惜,情感稳步升温。

在一次共进晚餐后,埃米尔约对方第二天清晨在片场相聚。

他为她准备了一个惊喜。



然而世事难料。

第二天一早,当米露满怀期待前往片场时,中途却被=士兵拦了下来。

一张绝大的铁丝网被拉起,横贯在去往片场必经的桥梁上。

那些敢靠近或者越界的人,都受到了击毙的警告。

这一天,是1961年8月13日

正是东西德正式分裂,柏林墙建立的日子。



就这样,在时局的限制之下,所住酒店被划为西德的米露,再没能前往位于东德的片场赴约。

不但人不能过去,就连东西两边的电话通讯也被掐断。

城市里,坦克堂而皇之的开上了街道。



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明星主演决定提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作为其职业替身的米露,也不得不一同离开。

埃米尔和米露的联系,就这样断了。



尽管政治局势高压限制,但不甘心的埃米尔依旧在寻找着重新见到米露的方法。

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当时的东德高度封锁,是严令不准民众外出的

埃米尔无法出去,却可以想办法让米露进来。

东西德分裂后,片场失去了大批西德的员工,一片兵荒马乱。

于是埃米尔钻空子给自己搞了个大导演的假身份。



还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点子:

他要拍一部大制作的电影,吸引明星前来出演。

只要明星来了,米露就会跟着来。



就算放到电影中来看,这样的主意也过于异想天开,存在着太多不可控的因素。

而《梦工厂》的奇妙就在这里。

它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模糊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

而这种造梦一样的举动,正是「梦工厂」这个名字本身想表达的。

片中的电影制片厂,正是在东西德国分裂的现实背景下,一个让人能够躲进去做梦的地方。



而这个名叫DEFA的片场,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其真身是原民主德国制片厂(DEFA Stiftung),也就是东德的德国电影股份公司。



这家成立于1946年的电影制片厂,虽然因政局动荡几经易手,但在整个柏林墙存在的28年里始终屹立不倒。

直到1992年,才将部分股份出售。

尽管那时候的东德处于重重高墙的围困之下,电影人的创作欲望和艺术热情却并没有受到影响。

倒因为行动的束缚,而有了更多精神的表达欲望。



加之DEAF作为东德的核心制片厂,是特殊时代下有宣传作用的「政治担当」。

反而得到了官方的默许和支持。



多重因素下,DEAF非但不衰落,反而生机勃勃。

它在当时的电影产量非常惊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EAF拍摄了大约950部电影,820部动画电影,5800多部纪录片和新闻片,以及4000部由德国电影改编成的德语电影。



《梦工厂》将这个传奇的电影工厂进行艺术加工后搬上大荧幕,重现了当年那段风光的历史。

电影开始,男主角出场用的是一个长镜头。

一幕幕布景,一群群演员,由冬到夏,四季变换。

偌大的片场随着男主的行动轨迹铺展在观众面前。



前面是盛宴上宫廷装的妇人,后面是带着眼罩别着弯刀的海盗。

不同的题材,文化,故事,都在这一方天地中施展交融。



这一副跨时空,跨领域的拍摄卷轴,展现的不仅是DEAF的实力,更是在诉说着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

是在不停的强调着:

拍电影本身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浪漫的埃米尔拍大片的想法,受到了一大批片场工作人员的拥戴。

为什么要这样异想天开的举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

时过境迁,我们从一个局外人的立场回首望去不难发现。

当时的人们,太需要一个这样的情绪出口。

而拍大片这个主意带来的近乎荒诞的放肆,恰恰就是在围墙包围下活得倍感压抑的民众,所最需要的东西。



《梦工厂》是一部「不现实」的电影。

无论是埃米尔稀里糊涂得到的假身份,还是东德当局对于他导出的东拼西凑的「烂片」大加赞扬。

许多情节都处处透着荒诞。



但这荒诞之中又恰好传出了一种不动声色的讽刺。

混乱的社会现实和不停强调政治高帽的东德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片中所有片场的部分,色彩都浓烈鲜艳,烘托着主人公追梦的情节,梦幻又美好。

而所有片场外的现实世界戏份,色彩则冰冷灰暗,映射着当时现实世界的压抑。






埃米尔与米露的爱情,在被柏林墙分隔两地的背景下,从一个单纯的恋爱故事,变成了对于冲破牢笼与桎梏的向往。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他们终究是向着梦想和爱,向着自由奔跑过。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尽自己所能,去追求一个想要的未来。



好在,电影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老年的埃米尔跟外孙讲述完当年的故事,问孩子,外婆叫什么?

然后对着孩子迷茫的眼神说,外婆的名字叫米露啊。



观众终究没能看清,那个在暖洋洋的阳光下穿着裙子下楼的身影,到底长什么样子。

但依旧愿意去相信,这个浪漫故事的可能。



电影是个造梦机器

片场就是当之无愧的梦工厂。

在这里,人们编织出华丽的冒险,浪漫的爱情,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忘记喧嚣,抛下烦恼,躲进这每秒钟24帧的梦境里。

琐碎的日常在这个过程中自动离我们远去。



从电影在1895年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

技术日新月异,从3D到IMAX到环绕立体声,观众所能感受到的感官刺激越来越丰富。

爆米花电影充斥着市场和观众的视野。

而《梦工厂》却用一种近乎返璞归真的方式,拍出了电影中最美好的那部分: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电影最宝贵的本质,依旧是观众赋予其中的情感



就如同男主的顿悟一般。

只有观众随着影片喷薄而出的情感,才是真正真实的。

才是电影之为电影的真谛。



无论是哭是笑,是愤慨还是雀跃。

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别忘了最初爱上电影的感觉。

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个体。

骨子里都是极致浪漫的追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可治百病的“神奇”产品?美罗国际被诉虚假宣传和涉嫌传销

下一篇:张爱玲:生逢苍凉世界,却做了盖世英雄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4 16:02 , Processed in 0.142513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