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溯源:炎帝神农氏都陈首开中国农耕文化

2022-11-10 20: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1| 评论: 0

华夏始祖“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继太昊伏羲氏而王天下,首开中国历史第一战,遂开创中华农业文明与医药文化。炎帝神农与太昊伏羲的承袭关系如何,则是本文着重要回答的问题。
——题记

中华大地进人新石器时代,迈人了畜牧业和农业社会,先民由游猎转为定居,生活得到空前的安定和保障。物质生活的飞跃,为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此开启了一个发明创造迭现、英雄辈出的局面。

这一时期,出现的杰出人物有炎帝、黄帝及蚩尤等,他们既是传说人物,又是载人史册的英雄。司马迁《史记》就是以他们作为开篇,列人《五帝本纪》。其中,炎帝神农氏既是前“三皇”之一,又是后“五帝”之首。炎帝神农氏,在“五方帝”的神国中,被称为南方天帝,火德王,曰赤帝,亦称炎帝。作为神,人们多称他“炎帝”;作为人,则多称他“神农氏”。如果说太昊伏羲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渔猎时期的到来,那么炎帝神农氏的出现,就标志着原始社会已进人农耕时期,向文明时代迈进。



炎帝神农像
淮阳正是炎帝神农氏初期建都立业之地,当地至今留有五谷台及羲神实(羲城)人文胜迹,民间流传着神农井的故事,这里不愧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一、炎帝神农氏与太昊伏羲氏的关系
(一)炎帝神农氏的族源、名号与活动范围
1.关于炎帝神农氏活动的范围,《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初都陈,后居曲阜,葬长沙(茶陵)。”又说:神农氏本起烈山。”姜水,即今陕西宝鸡附近的岐水流域;烈山,为今湖北随州与河南桐柏一带;长沙,则指今湖南炎陵县西南康乐乡白鹿原;此外,传说湖南会同连山乡有炎帝故里;湖南耒阳金钱吊葫芦之地,为神农氏制造农具“耒”的地方;山西高平也有炎帝陵。从这些记载及传说看,炎帝的活动范围是以陈(淮阳)为中心,北至濮阳,西至宝鸡,东至曲阜,南至炎陵、耒阳,其间包含随州及传为神农出生地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可见炎帝活动的区域范围之大。令人疑惑的是,炎帝不仅有三处茔地,而且宝鸡、随州、华阳、会同等地均称其是炎帝神农氏族的发源地,分处于西、南、北三方,彼此相距千里之遥,岂是一族所能拥有的区域?分明是来自多个族系。如同太昊伏羲氏一样,炎帝神农氏族联盟在陈地形成后,发展壮大,然后扩张迁徙至四面八方。



传说时代部落图(柏杨《中国人史纲》)
2.关于炎帝神农氏的名号,直至战国时还没有关于炎帝即神农氏的记载。到了汉初,信奉“五德终始说”的儒生才将炎帝与神农合二为一。一说自秦汉之际的《世本•作篇》提出;一说由刘歆《世经•帝王世纪》提出;此外,宋代罗泌《路史•禅通纪》亦称“炎帝神农氏”;《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之后,炎帝、神农氏为一人的说法才为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3.有关炎帝的族源,《国语•晋语》提出的炎帝与黄帝是兄弟之说,即:“有熊氏的首领少典娶了有娇氏的女子,生下炎帝和黄帝。炎帝长于姜水之滨,黄帝长于姬水之泮,于是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其说不免自相矛盾。炎帝和黄帝既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又为何分居两地?分明是炎帝与黄帝分别属于两个族系,既非同地,又非同姓,他们只是相互通婚的两个氏族的杰出代表。



神农画像
(二)炎帝神农氏与太昊伏羲氏的传承关系
《周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说明炎帝神农民与太昊伏羲氏有一定的承袭关系,即炎帝神农氏是继太昊伏羲氏间起的氏族联盟首领。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今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之后其中一文族群扩张到今山东曲阜、即《郡国志》所载“昊帝(指太昊)自陈徙于此(指曲阜)。炎帝神农氏也有极其相似的活动,《史记索隐•三本纪》云:“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帝王世纪》亦云:“炎帝都于陈,又徙鲁。”《兖州府志》卷一、在卷五分别记有:“史记神农氏都陈迁曲阜”、“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从这些记载看,炎帝神农氏同太昊伏羲氏一样,都曾既都陈又都曲阜,炎帝神农氏活动的中心地域与太昊伏羲氏相同。这种相似绝非偶然,据《黄河中下游系氏族源流探析》作者彭庆涛先生考证推断,炎帝之“炎”,源大汶口文化刻纹陶尊,其刻纹上部分为“日”,下部分为“火”,说明其崇拜大被誉为“太阳神”。所以《白虎通•五行》说:“其炎帝者,太阳也。”该陶文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太昊族团的族徽(图腾)。炎帝神农氏族的信奉与太昊伏羲氏族一致,说明族源相近,有传承关系。



有关炎帝神农氏都陈的记载(《衮州府志》)
《中州文化》引《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起本于烈山”,“初都陈”。以此两地认为中原地区是炎帝活动的中心地带,其姜姓氏族后代多在今河南之地建国,证明炎帝神农氏是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彭庆涛先生又以“神农氏继伏羲氏而王,初都陈,又徙鲁之曲阜”与太昊伏羲氏的活动区域极相合为根据,认为炎帝神农氏属太昊集团中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人物。经他考证,断定炎帝神农氏族源当在曲阜,炎帝之郡望绝非在西部之岐(姜)水流域,并进一步推测:“炎帝后因与黄帝逐鹿中原,被黄帝打败,遂带部族西奔,使其势力一直扩展到姜水(即岐水)流域,成为姜姓部落的始祖。”孙晓琴、王红旗根据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的主战场,先后在涿鹿、阪泉一带,也提出了近似彭氏之说:“古史传说中的世系关系不如具体的事例来得可靠,因此相信阪泉之战更能反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势力范围,所谓炎帝居于渭水(即岐水也即姜水)流或,则是后来迁徙所至。”实际上否定了炎帝神农氏出自姜水之说。彭氏及孙、王二氏之说虽言之有理,仍不排除炎帝姜姓氏族由姜水东迁的可能,而且是随伏義氏族集团东迁至陈的一支,与后迁徙至陈的神农氏族相融合,发展成炎帝神农氏族集团联益,不然无法解释“继太昊伏羲氏而王”及“初都陈”的文献记载。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传说时代部落图”中,明确标明神农部落根椐地在陈丘(今淮阳),并标明有熊部落居新郑,两大部落作战之一的主战场阪泉即今淮阳西邻扶沟。该书还说,部落酋长姜榆罔为其后裔,说明炎帝为姜姓始祖。

史科文献中有关炎帝神农与太昊伏羲的承袭关系,除上述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



伏羲画像
1.伏羲炎帝相提并论
《列子•黄帝篇》载:庖牺(伏羲)、女娲氏、神农氏,蛇身人面,牛首(头上有角)虎鼻。伏羲、神农二人都是“牛首”,这一共同的形象特征,不为黄帝“五帝”所有。由此看,伏羲和神农当同一氏族联盟的先后首领。
《帝王世纪》载:宓(伏)羲为天子都陈,神农亦都陈。《元和郡县志》载:庖牺(伏羲)氏、神农氏并都此(陈)。由此推断,神农接替伏羲治天下。
《淮南子•氾论篇》载: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史记•赵世家》、《商子•更法》同载: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恕。由此推断,在两者为首领时期,天下同样太平,无人为非。
《物原•器原》载:伏羲作梳,神农作篦箕。梳、篦为一回事。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其物代表着伏羲、神农时期先进的工艺水平。
《金史•礼志》载: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淮阳),神农于亳州。亳州为西周至春秋前期的“焦”(属陈辖邑),其城为陈国所建。看来,两位始祖享有同等祭祀待遇。仲春之月祭伏羲和神农,其俗自金代延续至今。
2.伏羲神农形象相近
《史记•补三本纪》载:太皞(昊)包牺(伏羲)氏,有龙瑞。《拾遗记•春庖牺》载:庖牺(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诗纬•含神雾》载:炎帝龙首,颜似龙也。《孝经•援神契》、《路史后纪•禅通纪》同载: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春秋元命苞》载:炎帝人面龙颜。传统的二画像头上均有双角,说明炎帝神农与太昊伏羲属同一氏族联盟,崇信一致。



《先天八卦次序图》解
3.有相似的发明创造

①尝百药、制九针

《帝王世纪》载:伏羲(牺)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大枉焉!《事物。纪原》载: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作医方。可见,两位均为中华医药之祖

②画卦衍易
《明堂大道录》载:伏羲作八卦,神农法之。《史记’补二星本纪》、《世纪》、北齐刘昼《刘子新论》同载:太解庖牺民,始画八国,災帝重八卦为、卦。炎帝自陈迁都于曲阜,重八卦之数,究八卦之体,为之六十四卦。
炎帝又称“连山氏”,后人将六十四卦称之“连山易”。六十四卦的内容,将伏羲先天八卦的自然现象扩大到人文领域,从古代的哲学去看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经周文王、孔子的研究和发扬,形成《周易》。炎帝创建的六十四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六十四卦圆图(六十四卦,阴阳六爻错综推移,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包含在内。)
③作琴制乐
蔡邕《琴操》: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史纲评要》:(伏羲)作荒乐,歌扶徕,颂网罟,以正天下之人,命曰立基;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命之曰离徴,以修身养性,反其天真,而乐音自是兴焉!《新论》:昔神农氏继宓(伏)羲而王天下,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徴、羽”。《孝经•援神契》: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畋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称是知神农因太昊之乐。《路史》、《孝经•援神契》:炎帝让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乐名曰扶徕,亦曰下谋。《帝王世纪》: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
伏羲造琴瑟、作荒乐、歌扶徕,对于开发民智,教化民风,使先民摆脱愚昧、进入文明,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神农作五弦琴歌扶徕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炎帝迁徙到“陈”,这个被开垦的地方,所有荆棘、灌木丛都已砍光,最后只剩下一棵高大的桐树。炎帝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用五根绳,二十五个人拉,拉不动。炎帝发觉不是人少拉不动,而是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让部下刑天去指挥,先叫大家念熟“宫、商、角、徴、羽五个音,然后有节奏地发一个音,用一次力。第一遍唱过,五根绷紧的绳子一齐颤抖,发出悦耳的弦音。第二遍唱过,桐树颤抖起来,出现和谐的共鸣。待唱过第三遍,桐树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着轰鸣戛然停止,绳子断了,桐树倒下,树干折,里面是一个空洞,长三尺六寸六分。炎帝就将这节中空的桐木精心加工,制作成琴身,用五根精制的蚕丝做琴弦,并按“宫、商、角、徵、羽”定下琴的五音。而后又根据五音作“扶徕之乐,制丰年之咏”。于是,在恬静的中原大地上,伴随着劳动的号子,诞生了原始的音乐。
这一生动的故事极富哲理,它虽然是神话传说,却说明了炎帝造琴瑟、歌扶徕是在太昊之墟的“陈地”,在太昊造琴瑟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所述,可以推想炎帝神农与太吴伏羲既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政体,又是同一氏族联盟的先后两位首领,其传承关系极为密切。
二、炎帝神农继太昊伏羲王天下
太昊伏羲与炎帝神农为同一氏族联盟的先后首领,其间相距近千年,那么关于炎帝神农氏继太昊伏羲氏之位,对此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位列“三皇”的太昊伏羲及炎帝神农,是中国远古历史进程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伏羲带领中华先民由原始的蒙昧社会跨人了早期的文明社会门槛;神农则代表着中华农耕时代的到来,使古老的华夏迈入到初级阶段的文明社会。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少则几百年,多则近千年。



清•乾隆《淮宁县志》有关五谷台的记载(五谷台当时称五谷营》
有关太昊伏羲,《竹书纪年•前编》载: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传15世。最后一世为包牺无怀氏,卒后由炎帝神农氏继位。《易.系辞下》也有类似记载:“凡十五世皆袭包牺氏之号也。”可见太昊伏羲氏之传承延续了一个较长时期。

关于炎帝神农,东汉末王符《潜夫论》载:“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提出了“人物炎帝”与“文化炎帝”这一新说。所谓“人物炎帝”是指从历史的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是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所谓“文化炎帝”则是从文化视角来认识炎帝,认为炎帝不仅是一位真实人物,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即时代(中华农耕文化初创阶段)的象征、氏族(自神农氏始数代相承的炎帝族系)的代表(始祖)。该书还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为炎帝编写了“传记”,涉及炎帝的生地、妻子、儿女、世系、迁徙、事迹及葬地等,完成了从“人物炎帝”到“文化炎帝”的过程。
南宋罗泌《路史》在引述皇甫谧之说基础上,对炎帝事迹作了更为系统的描述,赋予炎帝更多的“神性”。两千多年来,民间传说、演绎,使“人物炎帝”完全走向“文化炎帝”,炎帝之名已不再是《左传》中那位具体的人物,而成了内含“人物”、“氏族”、“时代”多种文化的总称谓,即世号”。炎帝身上负载着神农氏等多个“古帝”的事迹,甚至“神性”多于“人性”,最终成为纯粹的“文化炎帝”。今天我们所认识、研究的在相当程度上已是“文化炎帝”。
神农氏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其本身函意来看,“文化炎帝”的时代跨度要长得多,距今约5000-6000年之间,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了这个认识,再看炎帝的世系就不难理解了。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云:“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帝王世纪》作了进一步阐明:神农氏纳赤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有(柱)、承、明、直、厘、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合五百ニ十年。《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对炎帝八代作了具体阐明:“第一代炎帝在今陕西宝鸡;第代柱,在今湖北随州;……第五代明,在今山西高平羊头山;第六代直,在今河南淮阳:第七代厘,在今山东曲阜;第八代榆罔,在与黄帝战败后南徙今湖南炎陵,卒后葬于那里。”八代炎帝各有其所。
《吕氏春秋.慎势览》则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是说炎帝神农氏传承了十七代。如一代通常以30年计,十七代合510年左右。这与《礼记》520年之说接近。不论是八代或十七世何种说法,可知,炎帝神农不仅是一位氏族联盟首领,而且其名号还代表着一个延续数世的族系。



朱丘寺(羲神实)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淮阳东北四通镇王菜园村东南,遗址面积4.5万平方米,呈方形高台状,图中台上右端为朱丘寺。该遗址当为《水经注》中所说之“羲城”,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溯及太昊伏羲,应是同一道理。“太昊伏羲”也不是一个人,如前所说“凡十五世”,而是先后几世伏羲享年的总和。《易•系辞下》还提出,以伏羲为年(名)号延续了十五世(代),同样以平均每代为30年计,其历经450年。总而言之是延续跨越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不过伏羲的传承情况不像炎帝神农有史家记述的那么详细具体而已。
至于传说中太昊伏羲及炎帝神农的伟大发明与光辉业绩,绝不是一时一人所为,而是两个时期的氏族共同创造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两位伟人发挥了超群智慧及主导作用。
前篇文中所说:伏羲与神农“是同一氏族联盟的先后两位首领”。所谓“同一氏族联盟”并不是说两者为同一族源。作为联盟,包含着大小多个氏族。加盟的风姓氏族与姜姓氏族等,都是这个氏族大家庭里的成员,因此太昊伏羲与炎帝神农的发明创
造及丰功伟绩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7月河南专辑,其中附有“河南文物与战争文武两全的编年史”专页,刊有历史上河南大地发生的著名战争。其中第一例为“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该说:“约公元前30世纪,神农氏部落与斧燧氏部落间发生战争,战争结果是神农氏胜,周边各部落纷纷归附,组成新的部落联盟。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战争。”并特注明这次战争发生地在今河南“周口市区”(古之陈地,今之淮阳)。照此说此次战争的时间,当在炎帝神农氏承袭太昊伏羲氏“位”之后,于黄帝轩辕氏与蚩尤之战前。河南杞县网上资料与上说有相同的说法:“神农氏东进占领了太昊故地的陈,尔后又继续向东北推进,约在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与东夷族的补遂氏发生大战(史称中国第一战),补遂氏战败,之后神农氏部落联盟进驻曲阜。”两说不同的是,前说“斧燧氏”说“补遂氏”,本书笔者难以确定谁确。





神农氏开创了农耕文化(神农头上的两角,当是牛角发饰、标示对牛的崇拜。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
四、炎帝神农氏的伟大功绩
除上文提及的炎帝神农氏的发明外,还传说炎帝神农氏教人用火熟食,故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被奉为“灶君”。对此《淮南子.汜论篇》有“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的记载;再有传说炎帝神农氏教人们制作陶器;此外,神农氏还开设了日中集市,互相交易以互通有无。然而,他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开创了农耕文明及中华医药文化两大方面。
(一)开创农耕文明
在古代种种发明创造中,炎帝神农氏最大的功绩之一是他开创了农耕文化,从而使我国农业耕作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神农之时,他带领人们制造农具,烧山沃土,开垦耕地,并发明了打井取水灌溉,即《淮南子•修务训》等古籍所说的“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作耒耜”,“以垦草莽”,“九井自穿”。人类进人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空前稳定,正如《庄子•盗跖》所描绘的那样:“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反映了炎帝神农氏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使华夏先民由采集、渔猎走向定居农耕,由蒙昧向文明过渡,继太昊伏羲氏之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又一新纪元。对陈地历史来说,这是第一个黄金时代。今淮阳五谷台遗址,传为神农开创农耕之地。



农耕图
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是远古先民征服大自然的伟大胜利。人类生存已由单纯依靠自然,进步到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这一时期,耕牛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显示了突出的作用。正是由于炎帝神农氏有如此伟大业绩,被后人披上了许多神异色彩。如《绎史》引《帝王世纪》所说,神农氏形象是“牛首人身”。牛首,是指头上有两只犄角,由此此推测神农族团是把牛作为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这正反映了神农氏与开创农业生产密切关系。
历中上创造的神农形象,当来自于神农氏时代,其族民头上戴
的牛角式的装饰品,或者是将头发挽成牛角式的发髻,以象征氏族崇拜的图腾。同时也是用来强调这位始祖的神性,以说明其超凡的智慧与神力。
事实上,任何科技文化的发明创造都是千百万劳动者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逐渐完善起来的,神话传说说中善于创造的英雄人物实际上是先民集体力量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是集体智慧的化身。自古以来,人们对他们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先民们聪明才智与勤劳勇敢精神的赞颂。



神农采药图(山西应县,辽•佚名)
(二)开创中华医药文化
炎帝神农氏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在医医药学上的发现。如《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言: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为了人们们的身体强健,不顾个人安危,尝试百草,辨
别药性。明代周游《开辟衍绎》记载一则-则传说:神农为民治病,因尝百足虫人腹,中毒不能解而死,故被后世奉为医药始祖,称你之“药王爷”,看来这是当之无愧的。为纪念这位中华医药始祖,其子孙将最早的一部邻药物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五、炎帝神农氏都陈遗迹五谷台及神农井
淮阳五谷台是神农氏化育五谷、教民稼穑的的地方,神农在陈开创了农业文明,形成最早的原始农业中心,成为中原农业文明传播的基地。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始教天下种五谷”。《兖州府志》有类似记载:“始制耒耜,教民播种五谷,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都曲阜。”《淮阳县志》亦有记载:“约公元前30世纪,相传炎帝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艺五谷,教民农耕。”又载:“五谷台位于城东北5公里五谷台村(亦名五谷营),为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处。”据当地民间传说:台原高丈余,占地10亩,上筑庙宇,塑有神农氏像,每逢农历正月初五神农诞辰及四月二十八神农万寿之日,周边群众络绎不绝前来朝祖进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国魏陈王曹植《神农赞》诗篇对炎帝神农氏的功德予以热情歌颂:
少典之胤,火德成木。
造为耒耜,导民播谷。
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淮阳五谷台山门
相传,五谷台原为淮阳仅次于太昊陵庙的第二大庙宇,为清代“淮阳七台八景”之一。传五谷台周围共有井九眼,俗称“神农井”,正中一井处于神农塑像之座基下。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洪水多次冲刷,台地渐平,庙宇不存,神农井也被淤埋而不见。但可从《史记》注中“陈地有神农井”得到印证。
关于神农井,有着神奇的传说:如从其中一眼井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波动。这与《水经注•谬水》及《荆州记》所记“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相一致。



五谷台周围神农井遗迹位置示意图
很早,淮阳五谷台村民就有用祖传秘方炮制风湿药酒的习俗,称之为“五谷酒;邻村的“九里沟膏药”也远近闻名。这些都佐证了神农氏都于陈“尝百草而兴药”的记载。此外,被誉为“古文化活化石”的淮阳民间玩具“泥泥狗”,其制作也集中在五谷台及其附近的金庄、武庄、丁楼、陈庄等10多个村庄。制作“泥泥狗”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淮阳民俗民风的独特亮点。
今五谷台,高丈余,上建九间殿舍,内塑有炎帝神农氏像。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在原部分台址废墟上逐步营造起来的,远未达到历史景观规模。可喜的是,当地群众兴建炎帝神农氏五谷台的热情很高,制定了景区规划,分祭祖区、文化区、农艺园、百草园、农具馆等,将成为集古今农业科技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旅游观光基地。



淮阳五谷台炎帝神农殿
据五谷台村民宋灯军等介绍,在建新台时曾发现台周有井七眼,即:台西之南北眼,台东北远、近各一眼,台前一眼,台南一眼。台南一井内壁砌有花纹砖(当属汉砖),其他井有的在建新台时被毁,有的已被土掩埋,推测花纹砖当为后加,掘井时间当早。在方圆不大的台地四周,有如此之多的水井,这不仅是为了人们饮用,还用于农田水利灌溉。此井群如能勘察发掘,恢复五谷台神农井全貌,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复原神农井难度较大,可先将台南一眼砌有花纹砖的井清理出来。其井位于一农家门前,只是土掩埋,应当清理,并围栏建亭立碑保护。日后有条件时再对五谷台进行全面复建,恢复原貌,将会迎来更多的四方朝拜者和观光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炎帝“创业嘉年华,六月精英汇”招商表彰大会即将召开

下一篇:三湘投资旗下炎帝生物曾因违规跨区域直销遭处罚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14 23:58 , Processed in 0.325589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