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合成生物学:爆火之下的冷静思考

2022-11-26 06: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1| 评论: 0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合成生物学无疑是一级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火爆赛道,巨额融资频现,海外多家合成生物学公司接连上市。被誉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的合成生物学应用边界覆盖了化工材料、能源、医药、农业、食品等诸多领域,高潜力和颠覆性的特点让其掀起新一波投资与创业的浪潮。

5月31日,本期《未来健康》节目邀请领域内代表性企业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小藻科技创始人兼CEO俞威以及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组执行总监刘伟奇,针对合成生物学走到工业化、平台模式的未来等话题共同探讨,分析应对当下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行业新风向。

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学是利用经过工程化的生物(比如各种细菌)来生产各种产品,例如用细菌生产柴油燃料、塑料、尼龙、角鲨烯等。据麦肯锡预测,全球70%的产品都可以用生物法生产。21世纪开始,就一直有研究者投身于此。但直到近期,合成生物学才开始在资本市场受到重视。

对于近期在资本市场的爆火,嘉宾们普遍将其归因于政策外因和技术内因的共同作用。张浩千指出,合成生物学的底层技术主要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在过去10年间成本下降了1000倍,甚至更多。这就意味着原本只有大药企能支撑的研发行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合成生物学的初创公司也才有了机会。

俞威则表示,技术开放推动产业成熟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环保的大背景下,通过合成生物学用可持续、更安全、更环保的方法生产原本不可持续的产品。例如小藻科技研发的是深海鱼油替代品,蓝晶微生物研发的是环保塑料。这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这也契合了国内碳中和的需求,当下已经有了不少市场机会。

除了政策外因和技术内因,刘伟奇提到人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据他介绍,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合成生物学的学生大概是从10年前开始,现在基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一个前沿领域,这批人构建起了当前技术人才的基础。近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把合成生物学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现在在基础研究、商业转化方面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此外,张浩千还提到,国内的产业基础非常扎实。尤其是在生物发酵以及规模生产领域,目前全世界7成的发酵产能都在中国。

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导向皆有,合成生物学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来自行业一线的两位创业者都异常清醒,在分享过程中都直言当前的挑战依然很大。张浩千坦言,合成生物学从一开始就需要高投入,因为它的创新链条非常长。蓝晶微生物现在相当于同时要把研发、大规模生产制造和销售渠道搭建的事情都做了。

他表示,即使目前已经拿到了十几亿元的融资,但如果落实到产业上,这个量级的资金也捉襟见肘。在他理解,合成生物学是一个花钱的“吞金兽”。尤其是前期,因为需要独立搭建一个平台,对资金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情况,张浩千认为,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应该从一个大赛道切入,比如他们选择的化工材料领域。据他介绍,目前国内化工材料行业的产业规模在2万亿元到3万亿元的量级,是美国的3倍。仅存量市场就有很多的成型需求,创业者从这切入肯定更有机会,这是行业体量所决定的。

但他也指出,整个化工材料领域并没有成体系的阶段性技术交易机制。所以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想要去发掘市场价值,就必须要自己从头做到尾,把链条做得很长。这对于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初创企业来说,挑战重重。

俞威也表示,在最初的三、五年,全都是基础的研发投入,完全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即使底层技术平台搭建完成,进入到工艺放大阶段又会遇到非常多问题。比如实验室阶段只需要一个10平米的池子,当放大到1000平米时,连水体均质化都成了问题。

现在小藻科技已经到了产业化阶段,也进入了不少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据俞威分享,现在公司主要精力在于提高产能,目前全球一年能消耗2万吨EPA(深海鱼油主要产品)。但小藻科技当前产能只有40吨/年,可提升空间还很大。

不过俞威对未来有相当乐观的预期。他认为,未来合成生物学更大的场景在于消费端,例如护肤产品原材料等。之后的演变路径可能会像以前的化工企业一样,如帝斯曼从煤炭化工出发,逐渐辐射到营养保健领域等。其实现在国内合成生物学公司大多也是类似的发展路径,这样风险相对可控。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当前进度来看,更多的初创企业还卡在产业化的路上。刘伟奇表示,国内的初创公司大多还没进入到产品真正落地的阶段,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应用。现在底层技术已经成熟,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在这个阶段,初创公司投入的重点在于如何把实验室产品推到规模商业化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5到10年。

为了实现产业化,短期投入成本是非常高的。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人才和资金基本只够集中精力攻克一款产品,这会是它们能否生存下来的核心能力。度过这个阶段之后,企业才能思考如何布局产品管线,拓展商业团队。

另外,刘伟奇还提到,传统的化工企业也开始投入到合成生物学领域,例如在已上市的企业中已经有凯赛生物、华恒生物等。在他看来,合成生物学类似电动车的逻辑,如果化工企业还坚持传统生产方式,未来很可能会被淘汰。对于化工企业本身而言,一方面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政策压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生物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过程。这几方面都会促使他们往合成生物学方向发展。

作者:余诗琪 张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现在及未来生物是热门专业

下一篇:合成生物学——引领未来的“生命科技”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1-18 15:43 , Processed in 0.289513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