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盘、返利盘分析法】永倍达,不是资金盘,开盘就用尽了全力

2023-9-7 23:36| 发布者: gui57| 查看: 318| 评论: 0

一直就没怎么看永倍达的模式,记忆还停留在早期原始股那茬事儿上,最近很多人问我,就瞟了一眼,看永倍达包括法人变更等等的操作比较让人费解,网页一搜索满屏幕负面信息,但换个位置一搜,则是满屏幕正面信息,闲来无事写一下,顺便也解释一些认知差异问题,过度妖魔化问题。



永倍达的基本属性

首先确定第一件事,永倍达底色是销售底色的返利盘,也是产品盘范畴内,不是资金盘。
不要被那些半瓶水都不满的评盘号忽悠瘸了,这些自媒体都是半桶水,关于“盘”的基本认知仅仅局限于“资金盘”、“跑路”、“崩盘”等简单概念上,所以当你看见永倍达文章里有定调资金盘倾向时,可以不用看下去了。


为什么不是资金盘

永倍达商城APP里,确实产生了大量的销售,商品在流通,服务在持续提供,资金盘也是个笼统概念,也是自媒体嘴里的万能帽子,用途就是想怎么扣就怎么扣。
资金盘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切的一切为了钱,盘子里除了口号概念,只有钱,价值的流动是来自于某个概念基于口号的增值,不是基于商品、服务流通产生的增值。
为什么这么多人说是资金盘,粗看起来用了些元宇宙这样的噱头,观感和资金盘一样。
资金盘没有商业模式,只有诈骗模式,所以别没事把销售基因的产品盘和资金盘混为一谈。

  • 我卖一百块钱橘子,其中六十块钱用团队计酬发给三个人,
  • 我卖一个假橘子一百块钱,六十块钱团队计酬分给三个人,
  • 卖的方法一模一样,连橘子长相都一样,本质一样吗?
只不过出问题后,前者以传销名义罚款,后者以传销名义判刑,大家什么都不看,只顾着看传销俩字儿了,违法和犯罪对应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不做区分。


资金盘和其他销售底色盘的区别

模式,这个词,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模式和制度的统称,一种是制度也就是单纯的奖金制度,前者需要解释商业逻辑,后者就是分钱分赃用的方法。
和产品盘的圈子打交道,默认的是前者,和资金盘打交道,默认的是后者。
语境不同,前提不同,底层逻辑不同。
资金盘的框架和底层很容易理解,新进来的人和钱,比出去的人和钱少了,崩盘就开始进入倒计时,通常不讲拨比这话茬,因为最低90%最高超过100%,此外,资金盘的运营成本就一个破APP,大猫小猫两三只就可以了,成本对动辄上亿的盘面来说完全可以忽略。
销售底色的产品盘,拨比极限80%,纯产品盘默认60%,永倍达表面级差拨比40%,意思是只有40%的钱拿出去分配,60的钱在操盘手手里运作,不运作怎么做生意赚钱维持发展啊,所以单看这个崩盘风险很小;只不过产品盘有产品成本、运营成本,忽高忽低的,尤其还有涉及静态的兑付周期压力和泡沫,算起来就复杂的多。


不是资金盘是什么盘

说他是电商盘,返利盘都可以,大范畴里都是产品盘范围内,金融属性不多,只有点静态复利,而且现在还不能直接套现。
电商盘大多路数是,找商户入驻商城,商城收入住费,商户发展商户形成团队计酬,这是最老套路,很容易暴雷,因为商户就是人头,入住费就是人头费,如果商城收益不依赖商品销售提成,而依赖发展商户,崩盘周期是很容易计算的。
交钱2600,返还3900,别管怎么返返多少,返还返还,就是返利的过程,所以也算是返利盘,现实中电商返利盘已经繁衍四代了,理解上类似于动态静态的组合。


永倍达的多种风险

首先是舆论问题,新闻里的永倍达制度,基本都是这张图,那就从这里开始。



信息内容糙我就糙着算,直销模式设计里有个拨比问题(拨出比例),大致就是一百块钱的商品里,有60块钱是用团队计酬发出去的提成工资,40块钱是真正落到企业兜里的,这40里有企业的各种成本和利润,国内直销默认的拨比上限是60%(左右)相对比较稳定。
从奖金制度来看,动态制度应该是级差制度,拨比表面40%左右,制度本身不激进。
静态返还150%一年半时间,这还是比较激进的,当然,相比资金盘连个屁都不算,一周不翻十倍不是“币圈”,日息低于1%都会被资金盘嘲笑,这个江湖里充斥着块钱暴富的传说。
湖北的事儿现在看算是翻篇了,过了这个舆论审判的劫数,按直销人的经验包来理解,同类型错误和常见错误可能性不大,安稳一段时间看乡村振兴这方面的成果了。


复杂性

模式复杂,电商返利都有,产品也有,制度上动态静态都有,复合盘的设计,动态涉嫌传销,静态涉嫌非集,这是很普通的认知,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团队计酬问题天然涉嫌传销,但组织领导传销罪司法解释里也规定,以销售和服务为目的的团队计酬,不在此范围之内,比如直销,所以在这里永倍达背景里的铸源的直销牌照,在法律上风险比一般性返利盘低很多;
新闻里看到,永倍达有收入驻商家三万多块钱费用的,但是没看见有这个钱的团队计酬的描述,也可能还没被挖出来,如果有的话涉嫌传销的嫌疑重多了。
集资问题,大多是非集和非吸,收2600还3900这就是存款利息过高,但永倍达已经修改为不返钱,返还等值消费券,也就是说只能用消费来套现,关于非集的法律层面一部分合规了。
看制度,只有钱,但是制度依赖的是商品的销售,这是最基础的市场逻辑,有商品有销售就有利润,团队计酬的问题,也就是涉嫌传销的问题,基本能讲清楚了。


基于销售的团队计酬

前面那张图里的内容,就是团队计酬的信息,当然通常来说这是涉嫌传销的,但商城销售及销售配套的商城服务,决定了永倍达模式底盘里,是基于销售和服务的团队计酬。(不翻旧账,旧账是翻不完的)
常见理解误区: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地方在于,看模式是资金盘啊,但资金盘的团队计酬是用于诈骗(包含金融诈骗),不是用于销售和服务。
我再多一句嘴,“传销是一种计酬形式,法律上大多是一种犯罪形式,不是犯罪本质”,大意为用传销模式可以诈骗、绑架勒索,甚至嫖娼、赌博、电信诈骗,也可以用来买卖商品推销服务。
比如,你骑个摩托车去诈骗抢劫绑架勒索,也可以载人带货甚至方便摆摊儿,摩托车就是个工具是个形式,抢劫和摆摊儿是本质,我们中国对摩托车的恐惧来自于双抢,有些城市神经兮兮的至今还禁摩。
但我们必须承认,传销这个摩托车用来双抢确实,爽的飞起......对传销的恐惧,历史上来自于非法拘禁和暴力洗脑,近点的则是这几年疯狂爆发的资金盘,这也就是被解读为资金盘的一个原因:在资金盘受众的眼里,都是资金盘。
好了,永倍达底层逻辑里,涉嫌传销的事儿讲到这里,不是说他不会被处理为传销,因为销售不畅运营失败,或者引发社会问题时,传销这个帽子还是会戴上来的,只是湖北处理永倍达时,没到这个程度而已。
说这个有啥用,罗里吧嗦半天?
没用,
但是,
搭配上直销牌照,就有用了,
牌照一挂,此类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按网络俗话说是,有伞了。


直销牌照的问题

网民有个关于直销的口头禅,说直销牌照是传销的保护伞。
首先这话很糙,表述前提不完整,含义也不完全正确,我这里也不讲政治正确,就糙着解释,直销牌照是基于销售和服务性团队计酬的商业行为的保护,不保护其他类型的团队计酬(抢劫诈骗等等类型传销),也不保护基于金融涉嫌非集的团队计酬(最高法最新态度:传销和非集竞合时择其重处理)。
我们从新闻里看到的法律操作上,前者大多为罚款,后者直接上刑法判刑,一个是违法一个是犯罪,但犯罪也可能是由违法发展而来。
关于团队计酬和直销牌照的解释,很多人不知所以然,没什么好奇怪的,有人的地方就有认知偏差,不过不用着急了,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快出来了。
意外的是,铸源最新的信息是发力大健康,还是直销老路子,结合主体变更的操作,直销关联上就有点悬空了些,且看吧。


传销风险后,然后是商业风险

首先是操盘人的人品风险,钱圈到手了一拍屁股跑路了,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都是鬼扯,但基于铸源主体背景,这一点应该是可以排除的。
加上拨比问题,我们也大可不必按资金盘必然跑路的规律来对照永倍达,很多资金盘连个公司主体都没有,那不是明摆着骗子嘛(嗯,我知道,有些人就是赌自己比操盘手跑得快)。
商业风险里的第二个层面,也是主要的风险,就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是监管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最为复杂,因为涉及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消费、搞活流通、带动就业、税源问题等等),普通网民在这里理解偏差非常大,关键内容都集中在这里。
一般来说,商业风险首先是模式能不能逻辑自洽,其次是运营能不能落地,其三是否可持续且最终盈利。
在解释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商业本质前提下存在的几种情况:

  • 商业模式成立但市场不成熟,
  • 市场教育成本太高,或者还没教育好就变了,
  • 成本过高导致无法盈利,
  • 盈利但不可持续,只能转型,
  • 转型等于二次创业,所有风险都重新来一遍。
这几种情况下,都是正常商业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通常以商业运作失败告终时,不会诉诸法律,意思就是,我找大家伙借钱时都看好这个生意,但运作失败你总不能告我诈骗或者传销吧,这是正常的道理。
这词儿用的很别扭,还有不正常的道理呢?
当然有,呵呵。
一旦负面结果里涉及维稳问题(通常传销和非集都会涉众),都会以严惩的法律处置作为最终结局,也就是给受害者、集资人一个法律层面的“说法”,于是传销罪这个东西就出现了,也正因此,有些人就特别喜欢给自己戴上“受害者”出去招摇撞骗,也就有人戴上“保护受害者”的帽子去敲诈勒索,这个罗生门太复杂,这里不纠结了。
好,唠叨了半天,罗列了一堆,进入风险主题。


永倍达的商业风险

商业逻辑自洽的问题,先不管运作起来能不能赚钱,起码基本逻辑能说得通。
用团队计酬圈人,顺便圈钱,带动消费,这是老式返利盘的粗糙方法,追求返利的人不是真正的消费者,所以中后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用户改造为消费者,这是前面几批返利盘和电商盘,积累出来的市场经验。
市场失败经验,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会是成功之母,但往往在有些人眼里,是收割之母,怎么在法律层面安全的崩盘,让自己安全脱身,显然是盘圈儿这几年非常流行的思潮。
回到直销,貌似现在看永倍达,是在改造用户行为,因为1.5倍返利不给钱了,只给消费券了,一般性直销经验里认为这种状态是,拓张期过了,开始进入落地期(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为前提的经验)。
商业逻辑能说通,团队计酬起码看起来是为了销售而来的,再推理市场逻辑。


市场流通和商品价值问题

市场流通领域里价值100元的商品,商城卖100正常,少于100太多商城会有泡沫,风险就大很多,促销补贴只能是短期行为;
多于100商城会少泡沫,商城相对风险小,但市场发展会受制约,你卖的贵了成交量自然下降,赚不到钱啊,目前看网上评论对商品价格的负面并不多,偶尔有说贵的也有说便宜的。
耐消品、电子产品等等不是永倍达主攻方向,通常我们看电商盘商品的主攻方向基本都集中于化妆品保健品,返利盘主打方向也差不多,但会多一些酒类商品,为什么?都是高附加值商品,化妆品尤其是中小品牌毛利率70%很常见,保健品则是翻倍,酒类和保健品差不多,这些都是以往电商返利盘的经验积累。
永倍达是什么情况?




有人会质疑新闻信息的真伪,这个暂不计较


永倍达现在看到的是农副产品居多,我们在农村的田间地头,看到水果可能几毛钱块把钱,回到城市里水果店是几块十几块,几十块的也很常见,这中间利润是很大的,永倍达如果不过分降价,40%拨比的钱很难造成泡沫堆积,平台赚钱不难。
40%是团队计酬支出,此外是运营成本,假设采购成本10%,永倍达手里还有50%的空间,看起来很难崩盘。
风险何来?


农副产品的特点,与团队计酬的结合点

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人都知道运费高,运输损耗极大,一斤葡萄田里出来,到消费者嘴里七八两甚至五六两,其中烂一两,干燥少一两,虫咬一两,压坏一两,卖相不好又少半两,这些都要平摊在商品价格中;
其二,终端店面利润率也占比极大,一般生鲜类农副产品类商品在销售终端,因为房租和人员工资两大支出,导致终端加价差不多翻倍,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商品售价的大约40%是落在食品店、水果店、服装店这种终端门店的成本里;
其三,很难标准化,收个苹果梨子,那怕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村儿,个头颜色口感都不完全一样,怎么定标准怎么分类定价,同时进入一个县城的三个村子收货,怎么定价如何公平,农户认不认,能否推广开,能否长期良性合作下去,等等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些事儿对线下运营团队能力要求非常之高。
其四其五其六,才是我们熟知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的运营问题,比如退货退款问题,客服问题,纠纷问题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正规水军和互联网水军的抹黑问题。
我们在农村看到水果可能几毛钱块把钱,回到城市里水果店是几块十几块,几十块的也很常见,这中间毛利润是很大的,但这只是看起来的毛利润,变成纯利时那怕只有10%甚至5%,永倍达不仅不会崩盘,还会活的很滋润,所以商业模式分析的重点就在于,他能不能拿到这个10%或者5%,以及我们从初创融资角度来看时,我们凭什么允许他亏损(短期运营成本增高)以待其扭亏为盈。


普通人不知道的成本

这几个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盘根错节的,比如蜜雪冰城的种植、采购、运输、销售的全链条自营重资产,很多人以为他靠奶茶赚钱,但模式里高品质低价格的原材料才是终端低价的起点,高品质依赖标准化的种植采购运输,才能在销售端体现出可持续盈利的低价格,而且口味基本统一。
再讲物流,就是京东的重资产模式,京东物流配送非常花钱,但也是京东的核心优势。
所以用这两个案例对标永倍达,可以很直率的下个结论,别说永倍达,十个铸源只怕都砸不出一个优质高效的物流配送,他没钱,不是格局不够,而是体格不够。
但是,换句话说,大如淘宝拼多多,也不完全依赖自建物流,这不是标配是选配,有了更好,没了也不是不行。
好,全资全链条的不可能,但是事关品质的标准化,运营难度和资金占用不会太离谱,但又不得不去做,采购环节的标准化,就是永倍达的决心所在,你看他在这里的专注程度,就能大致判断出远期结局了。


商业模式的细节体会

这就从商业扯上了操盘手心态问题,比较扯淡,但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认为他有资金盘嫌疑的读者,尤其要看这一点,这里小小展开一下,为方便读者理解,我假设我是操盘手,我会有如下三种心态:

  • A操盘心态、我想踏踏实实做企业,这是积极结果;
  • B操盘心态、我想圈一笔钱就跑路,这是消极结果;
  • C操盘心态、我收割完,假装生意不好做,花钱作秀等盘子自然死亡,这是高段位消极结果,资金盘的操盘手里基本没有这种认知,因为法律层面完全没有任何风险,但也能快速搞到不少钱,只是账面没资金盘那么多而已。
  • D操盘心态,其实是A心态的分支,我就是想好好做事业,但这盘子太大,超出能力范围,得过且过别给大家添麻烦就行了。
四种心态下在物流配送及标准化问题上,会有四种反应:

  • 如果A心态,电商品控事关平台的生死存亡,再省也省不了;
  • 如果B心态,我只需要画个PPT,随便吹吹牛就行了;
  • 如果C心态,我天天媒体作秀,拍照片发新闻炒作,能拖就拖能混就混,我不希望我被人追问这个问题,但我不能不作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样板用来宣传,全面落地太烧钱了,钱进了我兜里就是我的,我心疼啊。
  • 如果D心态,在这个环节上,和A心态一样。




我们是消费者、参与者,怎么看问题?

辩证一下,我们切换到用户心态用逆向思维分析时,就更直观了:
如果作为普通消费者参与者,发现永倍达商城的农副产品品质越来越好,物流越来越快,价格增加有限甚至还有下降,第一直觉就是商城消费值得信赖,会产生回购,甚至推荐给亲戚朋友时有说服力,尤其是拉下线时越来越有底气,理直气壮的拉,我明确支持你拉;
反之,在三五个月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永倍达会员,越来越回避这个问题,消费体验越来越差,那就是永倍达在这环节没有下心思,省钱了,这操盘心态就需要仔细斟酌了。
物流配送和标准化的问题,大致如此,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来判断风险即可,下面讲终端门店问题。


线下终端门店是否会设立

先假定,永倍达会建立线下终端门店,第一个好处是,能再收一次加盟费,缓解资金压力,但这无可厚非,开店要花钱就是吃肉要喝汤的倒推,当然费用太高也会有集资嫌疑的噪音。
终端门店,也包含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甚至包括储存,以及可持续销售的问题,从商品角度来说,农副产品的受众面是所有人,我们在城市里随便找个地方那怕是支个摊儿,也能卖起来,所有人都有需求,所以建设线下终端门店是很有可能的。(终端销售和线下体验不同,一个侧重实物销售,一个侧重增员拉新,我解释成这样应该能听懂吧,能理解写直销的难处吧)
而且,依赖经验判断,返利盘第一波乾元,第二波太平洋和万家购物,第三波云联惠云集品云梦生活匀加速,大部分都有线下终端门店。
再论,大部分直销企业都有线下门店,直销合规也需要有这个东西,何况农副产品是个下沉市场。
好了,那我们判断永倍达风险,就有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了。
什么方法?
如果,其终端门店里顾客盈门,持续状态超过一个月还是如此,我们会是什么感觉?追加投资,甚至自己也想开一个,这很正常;
如果门店里装修精致,商品摆放精美,但普通顾客极少,都是会员消费,这我们会在心里打个小鼓;
如果,门店里的人,门店的所有设施,都在围绕着发展新会员,宣传怎么发财,怎么拉下线,那显而易见,这就是最直白的风险,写在脸上,只是我们能不能看出来而已。
最严重现象:按标准返利盘模式,大团队长、团队长手里积分(消费券)过多,就会有套现行为,通过门店(也会通过线上商城店铺)快速套现,冲击正常市场(含增员和商品两种属性),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普通会员的利益,被团队长们掠夺,起码被干扰了,这个问题是市场控制的问题,直接可以体现出永倍达的控制力,是人际网络的核心能力之一,这里一乱,即便不崩盘,商业模式也很容易崩溃,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模式制度的调整,一般来说会跑掉一半人。
线下店面也是沟通、示范的重要场景,来个领导视察不能干巴拉的说,去店面看看销售场景,傻子都知道不是资金盘,天然消除负面,但是有问题时,在门店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问题。


线下不发展终端呢(当前模式)

第一个问题是,团队长兜里的150%的消费券,怎么变钱?自己一个人吃回来吗?
不做夸张推理,16单,16个2600,吃到什么时候去。
此外,团队里肯定有人急于变现,就会有积分消费券的私下交易,按什么比例交易,这就变成了一个潜在的金融交易行为了,很容易伴发金融诈骗;
再进一步推理,电商返利盘的常见风险表现为:

  • 1、泡沫化的消费券会激发地下金融交易,这问题上如果是资金盘,会有新的幻想空间,产品盘则约束多,这话茬里是可以通证化折腾一下。
  • 2、大量需要批量处理的商品(消费券套现),没有线下门店消化,只能通过线上走,冲击商城秩序,影响消费者信心;
  • 3、各种虚假销售套现,小王在平台商城里开个电商铺位,小李从这里虚假买卖商品套现,或者团队协作套现,这是云联惠模式的死结,返利盘大概率是绕不过去的,永倍达模式看一眼就能预感到这种漏洞,别管现在有没有漏洞,早晚也能被机会主义者开发出漏洞。


这是返利盘基础的模式风险,漏洞是运作层面的风险。





套现风险外溢

市场狂热(拉人头狂热),往往就是处罚来临的前奏,热度越高越容易出问题,直销企业的脑子里大多都是成功学打底,很容易过热短路,所以参与者看见市场狂热时,要冷静,具体操作上就是回本优先,这是一般性经验。
永倍达模式“缓释锁仓周期”比较长,我估计各团队长肯定会在模式外琢磨出很多歪门邪道来迅速变现,比如早期返利盘常见的各种套现方法,消费券购物券换出来的商品迅速甩货变现,甩货优先对象就是线下门店,这会直接冲击平台配送模式。
团队长这种角色是个双刃剑,角色本身说难听点就是唯利是图,打短线为主,一旦模式切换为长线的细水长流模式,尤其是舆论风险发生时可能带头发难,各种保护私利的动作都可能会导致模式产生整体性质变,演变为一个越理越乱的罗生门,这个层面变数多,人心不可测。
在产品盘的长线逻辑里,团队长系统领导这种人都是摇摆性因素,资金盘里是短平快逻辑,团队长也是被收割对象,只要不是“长大初期”摇摆不摇摆并不是大问题。


这是我个人已知经验里的漏洞,如果上手一个月的话还能找出更多,如果和团队长们一起混一周,漏洞很快就会从1公分变成1公里甚至一光年。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上坑坑洼洼,方向舵几只手都握不住,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在泡沫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模式越复杂,需要平衡的地方就越多,风险就越大,几何倍增的商业模式,风险也是几何倍增。
传统直销仅仅只卖自己商品,风险相比就小很多,所以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路两边,是尸骨遍地,是尸横遍野,不创新等死,创新可能马上死,直销模式基本已经堵在死胡同里了。
提前把这几个点讲出来,永倍达用户群里看起来没多久就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规模大一点,现实就会逼迫永倍达改制度改模式,创新的另一种含义,就是考验操盘手走钢丝的同时,随机应变修修补补的能力。


正确面对应该面对的风险

记住:无视风险,是最大的愚蠢。
任何商业,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现在看不到不代表以后没有,有些风险是现在有的,但也可能以后不是风险。
但无论如何,商业风险是最优先要考虑的问题,模式行不行,有没有发展和转型空间,有没有不可逆的模式本质风险,有没有政策性风险,甚至还要面对直销妖魔化认知的舆论风险。
进一步准确的推理,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支撑,收集数据和计算很烦神,但从背景上看,制度本身问题造成的崩盘风险不存在(现在的制度),政策性也没有,当下最大风险就是舆论风险,这东西和整个社会对直销的认知有关系,而且在修法节点前后,会比较有趣。
什么人不讲风险?埋头拉人,只做拉人头市场的市场人员,只赚短期机会主义钱的人,粗看现阶段永倍达是在清理这种人,现在还看不到效果。
如果,模式调整中有针对物流仓储配送、门店销售、标准化相关落地执行的制度激励,是大利好消息,不过此前无此先例,印象里好像只有兴盛优选这种非直销基因的有这种操作。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

常见推理误区:直销里,每个直销员是双重身份,特别像辩证法讲的对立统一,消费者角色希望便宜,销售者希望赚钱,盘圈儿混久了短线的盘思维太多,推理时就看自己怎么样来钱更多更快,但这对大盘来说是崩盘压力,双方是对赌状态;消费者心理和大盘相对矛盾小一点,也就是说一个盘子内部就有三种心态在博弈,别总看自己面前的瓜子枣核,大盘在就一直爽,大盘不在就爽一下。
以下判断方法,包含三种内部心态及各种外在影响,读者自行体会。
消费法:所以如果你参与,保持常态的消费,观察商城销售状态,普通人来了都有消费欲望时,那是最好;如果普通人毫无欲望消费,那且冷静就是了,如果普通人都说贵、差、慢,尤其是越来越差,请早点规划撤退路线。
对比法:纵向对比,商品的品质和物流效率、损耗率,是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你很不满意,你经常投诉至商城,但毫无改观,兄弟,该撤就撤吧;如果持续改善中,尤其是好商品越来越多时,这是最好的迹象,可以追加投资,横向对比则是和普通网购平台对比,平台到底有没有优势,优势大不大,没有就等等看,劣势大到违背市场常识规律(价格虚高各种不透明),马上撤,把好商品赶紧抢了,如果没商品那就把消费券想办法处理得了。
数据法:如果直播带货数据到年底,不说一百亿,那怕一二十个亿(此时应该还亏损),这也代表是非常好的正面积极信息,不过说句实话我个人觉得可能性很低,持消极看法。
舆论观察法:最近炒作新闻很多,如果每个月都能产生一个新的带货城市,产生越来越高的带货数据,这是最好的迹象,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农产品,永倍达需要海量的商品才能保持会员的发展,所以商品数量和销售数据,永远是第一优先数据;运作上的常规操作是,把这种带货模式复制出去,在各地展开多种多样的直播带货,发展到每天都有直播带货时,那就稳了,讲这个是因为复制是直销的优势;如果这个模式不复制发扬光大,那顺理成章的就容易被质疑为作秀。如果一个直播带货案例被反复宣传超过两个月,没有产生新的素材,是个人都会怀疑作秀。
运作层面的负面法:资金盘自媒体的负面别管,注意商品品质、物流、配送、终端的负面信息,如果这些方面连负面都没有,实际运作中也没有什么改善,这种条件下默认为作秀。如果有相关负面持续性爆发(这种负面大多在会员微信群内),尤其是每次爆发的都还不一样,这是好消息,因为发现一个问题被解决一个问题(观察APP升级和平台信息披露),问题在持续解决中,能力展现OK,属于补短板的高速优化状态。
模式切换信息判断:像当下5-8月这样炒作销售数据,而且数据持续增长,这是好现象。如果各种媒体里你只能看到炒作模式,都是坏消息,比如“我们开个物流会多赚钱、搞旅游门票销售也能赚钱、搞美团那些服务性产品销售还能赚钱”,这是盈利模式切换,农副产品销售卡壳了,新模式走不通还是会崩。正常发展的商业模式里,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的底盘,建设用户粘性,根据用户属性(农副产品消费者和商旅用户消费者不同)拓展新的商业空间,跨界太大(提供商品跨界到高端商旅服务)一般都会扯着蛋,是务虚的方法,也就意味着操盘手自己信心不足开启了碰运气模式,往往就意味着商业层面的失利,个别情况下有些操盘手会用这种方法驱赶用户,用以降低社会风险(人少了搞事儿的可能性就少)。
各地基层执法预警信息观察:此前有不少预警信息,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副产品销售,这是一个好的转型趋势,假设操盘手控制力度太弱,团队长们做大后会影响局部发展,导致有基层执法发出预警信息,一般从舆论观察的角度,此类信息太多就会导致质变,此前永倍达在湖北的负面,看起来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问题,看处理结果和曝光,问题不算大,此类信息持续发布且达到5-10个时,被处罚风险剧增(也可能现在已经有但没曝光出来),这种状态下的风险完全不可预判,玄学成分大,个别情况下处罚会是社会负面的短暂清零,对于A心态操盘来说反而有时是积极性因素,但这事儿辩证推理起来特别复杂,仅凭公开信息不好判断。
会员狂热化信息观察:在网络里看到的各种拉人信息里,都强调暴富、怂恿借贷高额投入,持续三个月,这盘再好,也已经是废盘,因为永倍达已经很久时间了,如果转型还是如此发展,很快出事。总之情绪层面越亢奋风险越大,且随着时间逐步加大。反之,分享商品有关的信息越来越多,则是完完全全的积极信息,当然信息要真实是前提,这个观察数据即可判断。
合法收割的平盘打法预防:实业层面宣传层面,务实的事儿都做,但什么都不用力做,或者说什么事儿都做不好,尤其是重资产大额投入尤其不做,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架势,这种在电商盘里摆尾战术,资金盘里操盘手躺平摆烂式,尤其是金融盘的归零式崩盘,都是这个战术的延伸变异,这个招数已经开始在传销江湖全面扩散,标志心态:“我不跑路,但我这项目就这样不死不活”,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不用在意的信息:
什么明星什么名人,什么官员,什么报纸什么媒体,这些都不重要,商业模式走不通,这些人在宣传中只能做拉人头背书,商业走通了这些人也只是锦上添花。
和什么什么企业合作,看合作细节推进,也可以打这些企业电话去咨询,如果炒作信息、虚假信息、不落地炒作较多,则是负面信息。
什么什么模式如何伟大,如何改变世界,咱笑一下就可以了,商品能持续的正常流通买卖,买卖双方双赢,这是伟大商业的基础,否则就是失败的商业模式创新。
最后再重复一次,资金盘、评盘号、币圈自媒体的口水不用看,但凡不讲商业模式直接扣帽子传销的都不用看,正经媒体的信一半,自己推理另一半,现在有些人讲话只讲一半,吃菜时只看肉,吃饭时只看碗,饭菜一起时他却盯着筷子问是不是304不锈钢。


什么时候可以狂热投入

新闻里,永倍达直播带货数据持续的平稳上升;
新闻里,永倍达每周好几场直播;
新闻里,永倍达同时在好几个城市直播带货;
新闻里,永倍达不在遮遮掩掩,而是光明正大的晒数据晒增量了。
商城里,很多商品秒空,很多商品销售数据稳步上升,店家信息丰富透明,产品介绍可见的提高,因此伴发随机性正面新闻增加,比如农民伯伯和农民商户的自发性短视频被热搜。
以上正面信息,持续六个月则稳三年,持续一年的话,按互联网逻辑用户教育成熟,永倍达差不多一生无忧了,借钱砸我也不反对。
写到这里又回去看看新闻里照片,哟,有些人还真是带货的状态,不是线下那些带项目的模样,难免自我怀疑一番。


商业模式积极面的想象

模式是新模式,新模式用旧经验推理,只能穷尽一部分,新的模式自然也会有新的插件改善调整,这是未知变量,不可预计,一般来说我会比较嘴贱的针对模式搞一下自己的想法,总之按以往经验就这些,掺和多了直销公关又来各种搞事儿。
一个有人气的盘子,都是有转型落地实现正和博弈的可能性的,所以该设想的尽可能去想象,也是一种敲打式的建议。舆论里公司主体和法人更换的这个操作,整的我连个APP都懒得下载了,没有太多动力去向积极面推理假设,随便写一些常识性的给消费者参与者做参考吧。
消费券这东西太多了消化起来容易造成问题,可以掺点金融思维,不过监管态度不明,毕竟很容易走偏。
政策是助力,市场是主力,最终发展上台阶脱胎换骨,还得靠市场逻辑走通,消费者愿意消费,而不是投机者愿意投机。
不指望深耕物流仓储配送这种重资产投入,但单纯靠农副产品这种点多面广、难以规模化、季节性地域性都很强、难以迅速见效的赛道,很不乐观的模式,所以我感觉为了迎合政策拖延时间的可能性更大,拖出来的时间能否为转型赢得空间,就看具体微操了。
农副产品天然就是电商软肋,转型高附加值产品,茶最容易毛利率也高但插不进去,食疗性食材也不错,甚至自酿土酒都可以,看起来还有点想象空间,前提是在标准化上舍得砸钱,海量的钱,否则这些都是妄想。
终端触角如果进了菜市场,或者地级市水果批发市场,那才是牛逼,只不过这打法太下沉了,没有先例,炒作的可能性有,实施难度堪比登天,建设成本只怕供销社这种国资巨无霸都搂不住。
用户画像问题,初期机会主义色彩浓重是普遍现象,转型时直奔乡村振兴,显然是下沉市场居多,不出半年这个特质就会烙印在永倍达的骨子里,再重塑的可能性就没了,切换到法律舆情层面,这个特质就变成了风险,直销的双刃剑效应寒气逼人,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层面貌似就是没战略,只能呵呵了之。
商城APP问题上,用户画像有了,游戏、商旅等不靠谱的产品,我觉得不用把话挑明了吧,做直播,按互联网思维理解不去捞外面的流量,这思维方式还真不如隆力奇的徐总,咳咳。
线上思路不靠谱,线下落地悬空一尺,PPT续命的嫌疑就会非常大,后续观察就要留意模式切换新赛道的事儿了,又是个没完没了的长期观察,我是熬不住了。
关于商城运营最搞的局面是,搞消费拿不住装不下,搞到最后拿铸源的产品摆商城里,于是消费券套现只能消费铸源产品,怎么形容这事儿呢,就像是敲锣打鼓为一万平的豪华酒店剪彩,消费者办卡充值很爽,进来试菜时四菜一汤,重复消费时只剩下油炸花生米,顶多补个花生油,慢慢吃就是了。
装满花生的盘子,既不是资金盘,也不会崩盘......



每个人都有偏见

我总唠叨别人的偏见,我非常坦率的承认我也有,我的偏见是:直销人,因为恶劣的环境,开盘他们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愚蠢的直销人,把直销干成传销;小聪明的直销人,把环境恶劣变成能力不足的躺平借口;大聪明的直销人,抱残守缺简直就是战略性正确;智慧的直销人还没有,因为天花板太低,人的事儿消耗了所有精力,格局确实打不开。
有本事干个一四七二五八出来,不仅上税优秀服务消费者更优秀,让我这种人都可以追着去舔。
好,到此为止,如果切换赛道,再追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天味食品」确认参加第七届中国快消品渠道创新大会

下一篇:揭秘热门电商新模式•永倍达商城系统的运营玩法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2 02:58 , Processed in 0.341874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