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一)

2023-11-7 15:37| 发布者: 123457000| 查看: 509| 评论: 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7号文的第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国家高新区实地调研和考察,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产城融合、成果转化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高新区柳工集团调研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他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时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一年,李克强总理也分别于2021年4月和6月,调研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和长春高新区摆渡创新工场,围绕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深圳、青岛、安顺等地加强了对高新区的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高新区主要领导,江阴高新区管理机构提升为副厅级。天津滨海高新区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实行“末位淘汰”等方式,让干部“能上能下、真上真下”成为常态,管理体制呈现新气象……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顶住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拼搏奋斗,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为此,本刊第2期上半月刊特推出以“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为主题的策划,从新闻报道的视角,对2021年国家高新区新闻大事件进行盘点,以发挥其聚民心、鼓人气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样板示范视角,征集2021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产业链“补链强链”、开放创新、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科技新城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新区优秀稿件,进行全景式扫描,以求立体、多角度地呈现过去的一年中,各典型性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不俗成绩。


武汉东湖高新区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支撑

加快推进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




湖北东湖科学城范围示意图


2022年1月,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年第一会”在湖北东湖科学城起步区光谷科学岛施工现场举行。这是一场建设攻坚誓师大会,决定用超常规举措提速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种种迹象表明,围绕创新策源、高端产业、产城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质效正在提升。


湖北东湖科学城是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起步区位于光谷科学岛。2021年2月,湖北光谷科创大走廊总体规划出台实施,以打造区域创新竞争优势的新赛道、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近一年的时间内,湖北东湖科学城逐步从纸本落到现实:近期,已挂牌运营7个湖北实验室,相继召开理事会,正实行全球揽才;2021年新增3个大科学装置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取得历史性突破,总数达到5家;已建成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前沿交叉和产业转化平台已落地;全国首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开工建设,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投入使用;国际社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开工建设。


遵循“科学+科学家+创新生态”内涵,湖北东湖科学城“四梁八柱”加快建立,成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光谷实践。


根据规划“三步走”战略步骤:到2025年,基本建成湖北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35年,全面实现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功能,支撑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进入领先行列;到2050年,四大全球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实现,湖北东湖科学城将成为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科技创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到2025年,以湖北东湖科学城为核心,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总量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市场主体突破20万家,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0家。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洁表示,东湖高新区正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紧紧围绕建设创新高地,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之城”。紧紧围绕建设产业高地,聚力打造具有区域辐射力的“追光之城”。紧紧围绕建设人才高地,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向往之城”,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湖北“开局企稳、复元打平、再续精彩”贡献力量。


(文/东新宣)
乌鲁木齐高新区

数字化园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乌鲁木齐市云计算中心


1月12日,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数字园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抓手,加快推动园区经济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10月底,中核山东能源第七师胡杨河市124团100MW(交流侧)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投用,这比计划工期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这得益于乌鲁木齐富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迪信息)开发的项目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平台。


富迪信息市场部经理孙华平介绍,公司研发的系统软件,从招投标、采购、合同谈判到设备选型入库、材料发放等,实现全产业跟踪,能为整个项目的施工决策提供数据保障,比原有的人为己算干预节约了12%左右的成本。


富迪信息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长大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主要提供基于5G技术和新型通信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应急领域、工业物联网领域提供对应的平台支撑服务。


孙华平说,公司2021年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研发的加计扣除等各类优惠超过200万元,高新区(新市区)也对企业给予政策宣导和政策方向的引领。依托信息化产业的发展,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超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0%。在扶持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制定了《2019-2023年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业给与优先发展的地位,引导企业通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来创造额外价值。


中通服公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疆IT龙头企业,由传统的通信业务转向政务平台方向发展,研发出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该公司总经理王秀英说,公司抓住数字化转型新机遇,通过提供新型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技术和中台共享服务能力来驱动商业价值的实现。


凭借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上榜新疆数字经济示范园区。2021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收入达到90亿元。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局)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安志良表示,该区力争三年内计划培育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10-15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把数字经济打造成新的增长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做大产业生态,擦亮高新区数字品牌,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牟 敏 图/江 华)
天津(滨海)高新区

“津”彩创新 赋能高新




天津(滨海)高新区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站在崭新的时空节点,回望高新区在过去的2021年里,创造了许多“高光时刻”,下面请一起重新回顾那些精彩瞬间。
这一年,高新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持续为发展增添新动能。“双创”工作再上新台阶,聚焦科创人才、企业引育,着力构建完整孵化链条,新认定市级孵化机构总量创历史新高。
企业捷报频传——天津药物研究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全球首艘中海油服重大技术突破助推我国高温测井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云账户入围中国双“500强”不断积蓄发展动能;津荣天宇成功上市,进一步扩大高新区上市企业“朋友圈”。
这一年,高新区全面贯彻“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聚焦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领域“提速提质提效”,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和北方一流科技城。
坚持项目为王,产业能级实现新进展——《“中国信创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获批,信创产业营收突破563.6亿元;新奥物联感知产业园、中环领先半导体硅片等917个重点项目加快落地;京津冀特色“细胞谷”试验区揭牌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成果转化及产业集群”板块签约落户;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签约落地重点项目273个;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38个,中电科创园等128个续建项目加速推进。
截至2021年年底,高新区主要创新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国家高企近1900家,国科小1590家,雏鹰入库885家,瞪羚入库57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41家,上市企业数13家。29项成果入选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斩获全市唯一技术发明特等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10%;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5%;固投增长12.8%,保持连续28个月两位数增长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实有市场主体连续两年增速超过40%。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全面深化之年,也是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建设北方一流科技城”战略定位的关键年。
高新区将以建设中国信创谷、特色细胞谷为抓手,以打造信创、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为重点,坚定不移招引重大项目落地,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全领域“提速提质提效”,踔厉奋发、追求卓越,奋力打造六大“升级版”。
一要聚焦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二要招引高端主导产业项目,打造产业集聚“升级版”;三要靶向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打造深化改革“升级版”;四要树立国际眼光一流标准,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五要提升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打造城市治理“升级版”;六要突出政治标准区域特色,打造高新党建“升级版”。
新的征程、新的目标,高新区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全面“提速提质提效”,敢于拼搏、敢于胜利,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勇毅笃行,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甄晓倩 夏梦奇 王 婷)
厦门火炬高新区

创新“火车头”带来核心驱动力




厦门火炬高新区鸟瞰


难忘2021。令优迅高速芯片董事长柯炳粦难忘的是,公司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品,第5次摘得“中国芯”荣誉;玉晶光电副总经理陈志明则将“元宇宙”作为年度关键词,公司旗下的茂晶光电VR光学镜头项目全球领先……个体的微观“拼图”,折射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活力。


星河灿烂望北斗,勇立潮头逐浪高。过去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快速稳健: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等一批高能级项目动工建设;园区企业科华数据等单位联合研制完成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培育长大土壤,成为厦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创新,已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这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积蓄新动能,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生产曲面屏、折叠屏的“超级工厂”——厦门天马显示科技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主厂房已实现工艺设备搬入,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点亮,这也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柔性AMOLED单体工厂。作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抢先布局新型显示领域。天马显示科技项目,正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打造新型显示集聚区、与世界创新链对话的一张王牌。在新能源领域,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厦门火炬高新区同样动作频频: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宁德时代落子厦门;海辰新能源锂电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式投产;中航锂电A6项目顺利竣工……“动力电池犹如新能源时代的‘石油’,随着优质动力电池项目在厦落地,厦门有望成为新能源的‘油田’。”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过去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以精准招商拓展产业链,加速企业集聚,相互配套。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海辰锂电研发及智能制造项目、紫金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园区,如同拉来一个个奔跑的“火车头”,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


这一年,厦门火炬高新区释放新潜能,“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亮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普为光电已连续多年在中国出口LED灯产品企业中名列前茅,其中出口日本市场排名第一。成绩从何而来?普为光电董事长卢福星说:“我们一直心无旁骛,十多年来专注于生产面向工业领域的LED管型照明灯具。公司目前拥有多国专利共计550项,其中核心发明专利159项。”这就是“专精特新”的力量。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像普为光电这样以“专精特新”见长的中小企业,正快速长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们掌握独门绝技,发展潜力大,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42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占厦门市近四成。营造优越的产业生态,持续释放“专精特新”企业潜能。去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出台“专精特新十条”,通过政策的“精准滴灌”,使“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锐力量。


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方能行稳致远。《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擘画了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要将厦门火炬高新区建成产业高端、创新活跃、产城融合、开放协同、治理高效的一流高科技园区并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核心区,增强园区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得益彰、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典范;到2035年,将其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富有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园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新起点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将以一系列国家战略相继落地为契机,勇立潮头、勇毅前行,锚定“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制度创新打造良好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文/王 娜)


广州高新区

“2+3+N”平台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黄浦实验室


广州高新区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21年成功打造1个国家实验室、1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个大科学装置以及众多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2+3+N”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同时拥有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行政区,全区科技创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7%,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一是全面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国家使命,布局建设黄埔实验室启动园区、黄埔实验室总部园区两大实验室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建设,慧眼大科学设施投入运营,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主体结构完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动工,全年引进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等国家级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重点科技项目超30个。出台“海外尖端人才8条”“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人才新政,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集聚超千名国内外院士、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占广州市72%、创新领军人才占广州市55%,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战略科技供给体系构筑强大的硬件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是深度完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成体系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重点科研力量,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大学科研院所持续发展壮大,集聚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等一大批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超1000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广东省近七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十分之一,“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20%。引进落地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研究院、研究生院,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课堂—实验室—工程化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无缝式衔接,集聚博士后设站单位105家,新增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培养规模超1500人,打造多元主体结合、多层次人才集合、多学科领域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试点。引进设立百亿级规模国投(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投资机构2家,基金管理规模达1378亿元,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落地微纳加工测试中试线、广东省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具备全能力GLP实验室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国家级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打造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检测认证和标准计量平台,鼓励大企业搭建技术开源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开放式创新平台。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发展模式,将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纳入科技人才引进范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620亿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占广州市47%。


(文/徐 然)


桂林高新区

包联服务惠企 加快绿色发展




桂林君泰福电器成套技改项目——中压柜生产线


2021年以来,桂林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及桂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业振兴部署要求,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聚力抓好经济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投融资、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化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围绕工业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桂林实际,桂林高新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产学研用协同示范区”,实行“市统筹、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一区三园”的管理模式,下辖七星园、象山园、雁山园,产业发展空间扩增4倍,按照“一轴、两带、六大百亿产业基地”的思路,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扎实推进“园区事园区办”。


结合改革发展工作实际,创新建立“领导包园、部门联动”包联服务机制,推行“3+4”工作法,切实以“精准分析调度、精准服务到位、精准解决问题”的服务态度当好“基本情况调研员、企业经营联络员、项目建设服务员和发展难题破解员”。2021年共引入投资一千万元以上项目29个,超亿元产业项目14个,超十亿重点产业项目3个,超百亿元项目1个。1至11月,高新区共实现内资到位147.76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8.21%;引入外资3168万美元,完成目标任务完成年度任务的243.7%。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作为桂林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桂林高新区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千企科技创新工程。”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燕说。


在位于桂林高新区铁山工业园的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个个箱式变电设备正从全自动生产线上下来,工人有序地开展组装。在成品仓库里,变电设备用木箱封装好,正等待着发货。该公司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耿潇表示,经过智能化改造,该条生产线产能由5亿元提升至10亿元。而在车间不远处,新能源储能生产车间即将开建,建成后将会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该公司是我国领先的绿色能源和智能电网输配电设备装备制造公司,也是桂林高新区科技企业的代表之一。


据介绍,以企业为依托,桂林高新区已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自治区实验室,下一步将积极对接国家创新平台的落户。近日,园区的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评2021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同时,依托格力(桂林)产业园、桂林航空航天产业园、中航大飞机起落架特种轮胎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21年以来,桂林高新区在桂林市起到的科技引擎和绿色引擎的作用愈发明显。数据显示,1至11月,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该年度,桂林市首批5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在该区成功签约,投入研发资金达5600万元。而桂林也成为广西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签约城市,在探索“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王海燕表示,桂林高新区将继续推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制度,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培育体系,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高长大性的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文/桂林高新区)


济宁高新区

山推锻链 推出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探究济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不难发现,高新区将产业视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坚持聚焦全市“231”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建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2021年1月,由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山东省工程机械产业创新中心成功获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认定,该产业创新中心是山东省第四个产业创新中心,也是山东省高端装备领域首个产业创新中心和济宁市首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


走进创新中心,这个由山推工程机械牵头,联合省内外工程机械规模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29家单位共同成立,以推动工程机械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自主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为导向,建设推土机、道路机械等9个产品开发平台,整机电控、智能网联等7个技术协同开发平台,整机电气系统及智能作业、整机工作装置液压系统等8个实验室,开展智能装备一体化施工、纯电动工程机械装备、大马力工程机械产业化、无人驾驶智能控制等15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综合提升全省工程机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济宁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由单纯型制造业向科技型、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迈进。


这是济宁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该产业是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本地配套化率接近60%,其中以山推股份、山重建机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企业121家;以重汽商用车、东岳专业车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企业14家;以凯登制浆、萨维奥、通佳机械为骨干的智能装备产业链企业19家。目前,济宁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实力逐步增强。


为进一步拓展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强化科技服务,盘活潜在的“产业链条”,济宁高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装备制造园区建设经验,并按国家标准建成配套装备车间,形成亚洲领先的行业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济宁高新区以产业链招商路径为抓手,重点招引行业龙头、业界领军、能够补链延链的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全面梳理辖区产业链企业配套情况,重点招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道路机械、农机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技术关键企业、主机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与当地龙头企业一起,整体提升产业层级,形成国际化、智能化的产业生态循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济宁高新区“三十而立”的关键之年,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年,济宁高新区连续2年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连续4年获全市开发区考核一类第1名,在全省159个开发区中排名第17,列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前5强,在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三年上升28个名次,进幅居全国前列。


(文/吴 丛)


株洲高新区

“头部企业”带头发力

产业“生态圈”渐成气候




株洲高新区鸟瞰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头部企业更是活力引擎。


在株洲高新区,湖南长城、麦格米特、时代新材等8家头部企业星光熠熠。2021年前10个月,上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2亿元,占该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7%。


头部企业珠落玉盘。株洲高新区以助力头部企业发展为目标,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发力,加快产业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产业“生态圈”渐成气候。


“去年,我们新动能不断形成,新业态开始发力,新格局正在构建,是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年第一天,在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株齿公司”)发布的新年贺词中,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从低附加值的齿轮零件制造商到高附加值的齿轮传动系统部件供应商,株齿公司仅用5年时间,如今,在该企业的供应商“朋友圈”里,华为、红旗、中联、三一等企业赫然在列。2021年,该企业产销同比增长近30%,过去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3%,创造了行业最快发展速度。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曾一度迷茫彷徨,2002年,该企业调整结构,明确了让高精尖产品“唱主角”,并一举成为国内领先的、集产研销于一体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综合供应商,2021年,该企业产值预计达28亿元。


头部企业,用实力成为经济发展“C位”担当。


2021年,湖南长城和麦格米特“乘风破浪”,再次迎来丰收年。湖南长城企业布局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产值超50亿元,其中,出口和国产各占一半,而当家产品,则是信创整机和通用整机;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在株洲拥有4家子公司、2个生产基地,2021年,预计该企业产值超32亿元。如今,上述两家企业都成为母公司在株最大生产基地,用实力奔赴信创产业头部企业之位。


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不竭动力的密码。2021年前10个月,在株洲高新区河西示范园累计完成的553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株齿公司、湖南长城、麦格米特、钻石切削、时代新材、北汽株洲等8家头部企业,就贡献了规模工业产值402亿元,拉动该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1.6个百分点。


在新阶段、新赛道上,这8家头部企业何以强势突围?


科技创新,是答案之一——株齿公司从2016年至今,技术研发投入从3%提升至7.8%,一系列“株齿制造”专精特新产品惊艳市场;钻石切削的自主研发、授权专利的数量居国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制造企业之首……他们通过不断推动技术和产品迭代更新,做足创新文章。


产业生态圈,多重“聚变”——作为新能源装备头部企业之一,时代新材在基于核心优势,不断拓展新赛道的同时,裂变式发展新型有机电子材料、满足集成电路等技术发展需求;北汽株洲、湖南长城自落地来,加速了株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者,在株洲本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就有22家,本地配套率达34%,后者,形成新的产业裂变,吸引深圳多家配套公司来株投资,2020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突破舒适圈,延伸发展触角——湖南长城新启动的机器人项目,预计2025年该业务板块实现年产值5亿元;中车研究所风电事业部将开拓海上风电新方向。


有耕耘,必有收获。如今,上述8家企业引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开枝散叶”,2021年前10个月,上述企业占“两主两特”全部行业比重达89.1%。到2025年,这8家头部企业产值有望达到1200亿元。


“这8家企业,已经形成贡献份量重、市场竞争优、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等特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日趋高度集聚的状况下,头部企业带动将催生“链式效应”,更好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王 娜)


中山火炬开发区

当好“火车头” 接好“火炬棒”




中山火炬开发区全面掀起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攻坚热潮


“全区上下感恩奋进、勇立潮头,继续当好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2021年12月28日,中山市火炬区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以及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市委十五届一次会议精神,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在会上讲话,号召大家统一思想,砥砺奋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继续当好“火车头”,接好“火炬棒”,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贡献新力量。


去年以来,火炬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山市工作部署,在各项工作中均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前三季度,火炬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88亿元,同比增长11.7%,稳居全市中上游水平。在这样领先的成绩面前,火炬开发区不骄不躁,新一年中确定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做好做实“高”“新”大文章,加快打造全市创新发展主引擎。


火炬开发区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2021年,火炬开发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交上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正式揭牌和启动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正式启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并于2021年9月已入驻第一批硕博士,光机电算材领域硕博士培养规模预计超千人;药品进口口岸正式获国家批准,开启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接下来,火炬开发区将加快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AIoT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用好药品进口口岸,打造集孵化、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基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做好做实“高”“新”大文章的工程上,火炬开发区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一般的物流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印染建材项目、环保邻避项目列入负面招商清单。聚焦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中山火炬开发区更是处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风口上,既要迎接这个“黄金机遇”,更要建设打造好“黄金平台”。抢抓“双区驱动”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深入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全省“一核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推进以及“深中同城”的有利契机,全力建设迎接“黄金机遇”的十大片区。目前,五个低效工业园改造片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五个新园区更是将在智慧、医药、文创等方面大展拳脚,实现点面结合、全面开花。


(文/姚愉玉)


肇庆高新区

新能源汽车产业霸屏“朋友圈”




生产线上的小鹏汽车。王振宇 摄


2021年12月26日,肇庆市第十三届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产业强市、制造业优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肇庆高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以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两家龙头企业“双核”驱动,谋划以产业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增强造血功能的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利用“科技+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通过生产、生机、生活、生态的“四生”融合和智能网联先导区、双碳先行示范区“两区”示范,高标准、高规格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力促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实现新突破。


日前,肇庆高新区分别举行了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国际竞赛对接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题报告会。一时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霸屏了高新区人的“朋友圈”。


一座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基础、新能源创新为依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正在加速崛起。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品牌的小鹏汽车,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表现十分抢眼,三款在售车型P7、G3i和P5交付规模分别再创新高。从2021年全年销量来看,小鹏汽车同比2020年增加了263%,力压蔚来和理想,成为了新势力品牌全年销量第一。与此同时,根据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榜单,小鹏汽车以市值2748亿元名列第55位。


进驻肇庆高新区的宁德时代肇庆项目(瑞庆时代)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目前已全面进入室内设施建设阶段,模组厂房的首批设备已于2021年12月1日进场安装。按计划,该项目一期将于今年6月试投产。


在龙头企业带领下,肇庆高新区产业不断提升,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进入“快车道”。


目前,肇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2021年前三季度,园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11.74 亿元,同比增长 73.2%。其中整车企业代表有小鹏汽车、宝龙特种汽车和玛西尔电动车,涵盖了智能网联汽车、特种车、电动物流车等整车领域。


此外,合普动力、爱龙威机电、理士电池、精益汽车空调设备等一批强链补链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深深扎根肇庆高新区,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整车、新能源储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轻量化、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全面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肇庆高新区作为肇庆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为不断发展装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注重顶层设计、强力谋划、积极推动,不断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上下游优质企业,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在此基础上,肇庆高新区相继出台《肇庆高新区产业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肇庆高新区关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出台《肇庆高新区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新活力,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贡献高新力量!


(文/方 斌 吴 君)


成都高新区

“一链双轮六维”激活“揭榜挂帅”机制




新川创新科技园


为切实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成都高新区创新运用“揭榜挂帅”机制,聚焦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积极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机构”),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构筑主导产业新的动力源,力争在部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国家级“卡脖子”技术揭榜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成都高新区聚焦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制度创新,探索构建“一链双轮六维”的制度创新体系,即围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协同创新作用,在人才选拔、项目评价、运营主体、资本供给、成果评价、资金回馈“六个维度”全力创新突破。


一、开放人才选拔。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面向全球发布需求榜单,真正实现“让能者上”。一是主动对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形成需求榜单,专家把关后,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向全球顶尖人才发出邀请。二是要求揭榜团队合作关系稳定、结构合理,配备产业化人才。


二、精准项目评价。聚焦“技术先进性、产业化实现性、团队落地可能性”进行研判,开卷考试。一是要求机构前期研究成果具有国内一流、世界水平,有良好产业化基础和方向。二是坚持有平台、有团队、有公司、有孵化、有投入、有回馈、有产出、有集群的“八有”评价体系,突出创业、孵化及产业化导向。三是评审专家由“风投+技术+财务”专家组成,重点关注项目商业模式及主要产品设想、潜在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意见、行业头部企业或者投资机构关注情况等。


三、激活运营主体。采取企业化运作,让人才团队控股,助其锁定成果转化利益。一是以现金出资方式,成立人才团队控股的公司运营机构,明确人才团队是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二是机构内部实施项目制管理,在孵化项目中试完成、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等情况下,下设孵化公司,作为未来融资、上市主体。三是每个机构打造一个先进公共技术平台,为内部孵化项目及外部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聚集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四、创新资本供给。坚持“前天使”理念,突出目标导向,全力激发人才团队创业激情。一是重点瞄准天使投资进入前的项目研发中试、工程化验证阶段,引导社会投资跟进。二是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重大项目以产业扶持资金方式直接支持机构运营公司。三是采取“启动资金+年度考核”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经费使用实行“负面清单”包干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支配。


五、做优成果评价。以成果确权为核心,建立知识产权导入及转化机制,推动成果顺利转化。一是机构成立前,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尽调,明确申报团队知识产权权属。二是机构成立后,允许使用政府产业扶持资金购买团队成员在高校院所的职务发明,解决成果所有权问题。三是机构成功孵化企业时,允许将拥有的知识产权评估作价进入孵化企业,权益分割根据研发人员贡献及研究院投入确定,让知识产权最终价值在孵化公司融资时体现。


六、创立股金回馈。设立股权回馈制度,实现财政资金的滚动支持、循环利用。一是如团队创业成功,机构孵化出的公司在首轮融资时将部分股权转让给成都高新区国有平台公司,股权回馈价值累计达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一定比例时不再转让。二是国有平台公司后续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孵化公司,取得股权变现收益,实现财政资金滚动支持。


(文/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
咸阳高新区

打开“总窗口” 吸纳“创新风”




咸阳高新区全景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自古咸阳就有着爱才重才聚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美名。


2021年,咸阳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提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以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咸阳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从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到成功晋级国家级高新区,咸阳高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作为“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咸阳高新区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高起点谋划优化整合123平方公里内的产业规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创新主体汇聚。从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壮大科技企业上着力,按照建设一个孵化园、培育一个研究院、带动一个产业链的“1+1+1”思路,全力搭平台、抓项目、促转化。


打开“总窗口”,实现零距离连通。咸阳高新区与西部科技创新港仅一河之隔、区位相邻,协同发展十分便利。2020年,高新区开工建设投资达10.6亿元的渭河高新大桥,实现了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的零距离连通。加快建设总投资约200亿元的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是承接西部科技创新港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的核心区,依托秦创原、西部创新港,建设人才“栖息地”和创新“策源地”。


“筑巢引凤”,区域活力不断释放。咸阳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着眼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先后举办3次大规模路演活动,牵线搭桥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14个,推介科技成果项目18个。在已建成的转型升级示范园、西部智谷等70万㎡标准化厂房的基础上,再新建30万㎡厂房,让各类高端人才来高新区“拎包入驻搞科研,标准厂房做转化”。同时,设置创投资金,专门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截至目前,华道生物及国科镁业已正式签约,都是高新区响应秦创原建设的号召而招引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西交大高纯镁、镁合金、气相沉积涂层等3个院士项目已经逐步落地转化。这些项目的正式签约,对于咸阳高新区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打造“产学研用”完整链条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产业链,产能进一步扩大。电子显示作为咸阳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2021年,以8.6代线项目为核心的电子显示产业增长达70.5%,领跑全市行业发展。在咸阳市2021年9月份重点项目开工动员会上,总投资200亿元的高新区电子显示战略产业集群配套项目正式开工,这是高新区继CEC8.6代线、冠捷科技后又一重大项目。该项目不仅可以解决显示行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也对打造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集群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咸阳高新区将真正实现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全产业链生产。


以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聚集为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的咸阳高新区,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硅谷”、咸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文/吴 莹)


长沙高新区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在长沙召开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推进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进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长沙高新区晋级国家级高新区30周年,也是长沙高新区践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砥砺前行之年。这一年,许龙路产业带拔地而起;这一年,高新区的科技实力驶出“加速度”;这一年,高新区不断打破藩篱,在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先进储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开拓了一条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高新区获批“首批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12月28日,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推进会在长沙高新区召开,科技创新发展再迎“高光时刻”。这一年来,长沙高新区成为科技部火炬中心首批13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之一,打造7大运用场景服务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630家,占全市总量的32%,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到8620件,3年增长58%,麓谷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长沙“十个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 高新区占“半壁江山”


2021年,长沙着力推动“十个重大引领性产业项目”落地生效,“优等生”长沙高新区实力强劲地占据了“半壁江山”。投资160亿元的湖南三安半导体产业园项目一期点亮投产,剑指千亿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将崛起世界级“灯塔工厂”,投资80亿元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全面启动建设,长远锂科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投产达效,北斗产业园落子麓谷……硕果满枝头,策马再扬鞭,长沙高新区以实干精神让高质量发展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国企重组转型再出发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8月27日,湖南麓谷发展集团提前两年完成AAA主体信用评级,可进一步全面释放融资空间。全新出发的麓谷发展集团如强龙入海,为园区撬动产业带来新一波强劲动能。这一年,改革转型持续走深的麓谷发展集团充分扮演市场化重要推手,截至11月底,集团完成投资31.11亿元,铺排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等市场开发类项目22个,完成晶易医药等股权投资类项目6个。


巴斯夫“牵手”杉杉能源 打造世界锂电新能源材料头部企业


坚定不移推进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当好全省招商引资和创新发展的“领头雁”。2021年,长沙高新区在招商成果上可谓硕果累累,值得一提的是,9月6日,巴斯夫与杉杉能源在上海签订合作项目,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44亿元。该公司将充分发挥巴斯夫和杉杉能源在锂电池产业的优势,强强联合,有望成为世界锂电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


(文/何清隆)
清远高新区

“双向奔赴”,为了让企业“不差钱”




清远高新区科技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2021年12月30日,对于清远国家高新区辖区企业来说是值得铭记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天,清远国家高新区科技信用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并接入“信用清远”官网。该平台通过对入库的高新区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发展能力及综合信用评估,能快速、精准地为企业匹配适合的金融产品及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这也意味着,清远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直以来,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特别是抵押物不足、资金投资期长、技术风险高的初创型、长大型、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群体,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而有效的投融资是实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对此,清远高新区作为清远区域经济发展及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一直在积极探索开展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多举措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落实国家“信易贷”试点工作,结合《广东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有关精神,清远高新区联合市相关部门在该区设立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清远分中心,并在线上搭建起清远高新区科技信用金融服务平台。


线上平台系统涵盖的功能包括有金融服务、政策服务、查询服务等。该平台将通过对入库的高新区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发展能力及综合信用评估,快速精准地为企业匹配适合的金融产品及相关政策,有效地为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难题。


虽然该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但是目前已引入广东清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清远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发布了抵押快贷、经营用房按揭贷款、小微贷、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购建贷等融资产品34项,同时成功为清远国家高新区158家企业授信2.06亿元,搭建了一个企业便利快捷融资的“金融超市”。


而线下平台——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清远分中心则直接打通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清远分中心,多家银行派出的金融服务专员在此轮流驻点,企业需要融资可直接面对面咨询沟通,金融机构也可随时走访企业了解融资需求,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实现了“双向奔赴”。


通过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清远国家高新区构建起“政府+银行+证券+保险+创投+科技金融服务中介”于一体、公益性投融资服务体系。


除此之外,清远高新区设立总规模达15.55亿元的4支产业基金均已成功落地,并已投资项目12个。同时,该区还联合建设银行开展清远市普惠性科技金融风险准备金试点工作。目前,风险准备金入池企业15家。仅2021年就有三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获得纯信用贷款600万元,助力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新的一年,清远高新区将继续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科技金融资源,努力打造优质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文/陈立伟 黄丽云 谢文为)


策 划:本刊编辑部
审 核:项耀汉 张耕夫
执 行:胡 兰 骆 娟 李 琳 方玉婵 胡 欢 王 婷 汤冬旸 折然君 张 彭 苏劲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富迪健康科技: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下一篇:富迪阿贵科技李忠先生:我只想做一个有信仰的企业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1 15:02 , Processed in 0.134434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