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国博百余年考古故事

2022-7-18 23: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7| 评论: 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观众参观“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杜建坡摄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南宋青白釉双系小罐。 杜建坡摄



金远洞巨副驼骨架。 杜建坡摄

地球上最大的骆驼是什么?8000多年前先民种植的稻谷长什么样?宋代销往海外的瓷器有多精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开幕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上,类型多样的文物展现了国博百余年来丰硕的考古成果,让观众大开眼界。

此次展览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所推出的系列展览之一,分为“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四部分,全方位展示了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展览策展人陈克双介绍:“展览包含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涉及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向观众呈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0世纪20年代起,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19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发掘宋代古城,开中国历史考古风气之先。河北钜鹿故城出土的绿釉鸱吻、瓦当、盖碗,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反映秦国早期礼乐制度的秦子鎛,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出土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例证——蓝釉杯,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这些珍贵文物讲述了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博物馆在科技考古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陆续开拓水下考古、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南宋青白釉印花瓷器、龙泉窑青瓷,“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清代青花盖罐、五彩瓷器……这些精美的外销瓷器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研究中国航海史、海外交通史具有重要价值。展厅里还陈列着两套水下考古所用的蛙人潜水服,配合投影在地面上的水波光效,令观众感觉仿佛亲临海底沉船发掘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古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国家博物馆成立考古院,下设民族与边疆地区、田野、科技、环境4个考古研究所和公共考古办公室。“时代新章”板块介绍了新时代国博考古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新疆库车乌什吐尔遗址出土的西汉玉人残件看似不起眼,却意义非凡。这件玉人残存肩部及阴线刻出的下颌和腰带,为女性形象。据专家介绍,陕西凤翔吴山秦汉国家祭祀遗址也出土过同样的玉人,这说明乌什吐尔古城在汉代具有较高的等级,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一并展出的还有乌什吐尔遗址出土的其他文物,如具有婆罗门信仰色彩的骨质占卜用具,受到中亚萨珊、粟特金银器影响的羚羊纹器鋬,写有龟兹文的陶片等。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揭示中西文化交流的线索,同时也丰富了汉唐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的物证材料。

本次展览还引入科技元素,增强互动体验。“中条吉金”展柜将实物展示与电子触屏结合,多角度呈现了晋南中条山地区闻喜千斤耙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的考古成果。展柜里陈列着遗址中出土的石锤、矿渣、范芯等,展柜玻璃则被设计成一块电子触摸屏,展示了考古现场图片、木炭窑模型以及从冶铜到铸造青铜器的工序等。点击屏幕上的模块,就能看到更为详细的解读。这两处遗址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在中原地区发掘的采矿、冶铜遗址,极大地填补了冶金考古领域的空白,为认识夏商王朝控制、开发、利用中条山铜矿资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绛县西吴壁遗址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今年能看的恐怖片都在这了,收藏起来,慢慢看

下一篇:近镜头丨这是个真干过活的“老把式”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5-1-19 14:22 , Processed in 0.338829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