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盈昃,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曾经我以为“赌书消得泼茶香”是美好的,果然前尘足迹总在时间的冲刷下显得模糊不清,撕开历史的衣裳,百孔千疮,伤痕累累,落日余晖散在眼中,原来清照一生都不易安。
曾经刚接触李清照时,老师便以前期后期将她的一生割裂,前为喜后为悲,以此为基础让我们去学她的词文,殊不知一个人的际遇怎能这般就可定夺。
曾经我以为《声声慢·寻寻觅觅》写于后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故人不在,山河倾圮,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但若我们再仔细去看清照时,没准梧桐上落的不是细雨,而是她的热泪,其上有她对身居“长门”的孤寂与无奈。
今天我们便以《声声慢·寻寻觅觅》去探究易安居士的婚姻生活,听起来很荒唐是吧?这不是因金兵侵占都城,宋人南渡的爱国诗吗?这不是赵明诚死后清照怀念他而写的吗?这不是叹物是人非山河不在的吗?我只能说或许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一、我想说一说我的感悟,这首诗对我而言如果非说是后期写的,我也信,毕竟其间的凄苦浓愁实在太重,比之黑云压城城欲摧也不足为过。因其写作时间不详,故于我看来倒看不出国破家亡的意味,只看出她婚姻的不幸,这个在下文会详细说来。
第二、曾有幸拜读过陈祖美女士所著的《李清照评传》,其中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写作时间和情感有独特的观点,这个也放在后文去说,现在我们先来说一说我们当初认为的那段让人觉得美好的爱情。
01
赌书泼茶和蹴罢秋千这段往事便是蒙蔽我们双眼的直接证据吧,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中言:“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如此生活,若平安无忧健康老去倒也不失为美谈。“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更觉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除了这些,其他我便看不见什么了。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彼时真可谓郎才女貌,“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赵明诚这时对李清照还是不错的,毕竟二人有相同爱好,赵明诚每月初一和十五都会去相国寺购买碑文,其实这时夫妻二人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对来说还较为贫俭,不过爱好总能克服种种困难。赵明诚便用衣物换钱,以此来购买古玩,再带一些零嘴儿回去,夫妇二人就着茶点果实相对展玩碑文,溯洄古时,品味乐趣。
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也就是徽宗崇宁元年,李清照其父李格非便因新旧党争的风波,被列为元祐党籍,不仅降其官职,还不许他在京城任职,此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此前两家结亲,虽官职有些微差距,但才子佳人到底算门当户对。可这回不一样,政治党争从来便是无法和谐的,既不能从中斡旋,也不能保持中立隔岸观火,要么选择其一要么决裂,不然只能如李商隐那般,终身陷入牛李党争,痛苦一生。
罪臣之女,高官之子,云泥之别,怎能欢好?次年,也就是崇宁二年,朝廷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本来便因两家党争而显得左右为难,诏书一下更是将她捶入泥潭。偌大的京城容不下她了,熙熙攘攘,都不属于她。无奈,她只得收拾行囊,远离京城,奔赴济南原籍,投靠爹娘。
02
新婚夫妇,此番离别,应当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但是李清照做到了,赵明诚呢?其父赵挺之正在疯狂汲取雨露,他的枝干早在不知不觉中便圈占了朝廷的一席之地,他想要霸占更多的地盘。他努力生长,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其绿荫将赵明诚这棵小树遮挡,让他在大树的荫蔽下,欣欣向荣。赵明诚仿佛忘记自己这位结发妻子了,他将她撇在浮沉里,任其飘摇,也不回头看她一眼,所以赵明诚爱她?未必吧!不然为何李清照要写《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此时的她如梧桐那般,蟋蟀稍鸣,便瑟瑟发抖,惊落满身黄叶。她思念京城中的爱人,但爱人与她相隔千里难以相见。其实这时候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感情就应该出现裂痕了,同床都能异梦,何况经年才见?不然她为何要“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当然,我承认其间包含着对朝廷风云变幻的担忧,可是作为刚结婚的夫妻来说,思考最多的还应当是另一方的态度,从李清照词中其实能看出,赵明诚的感情早就飘忽不定了。
后蔡京罢相,又复位,此时的朝廷不知更新过几次,但此时利箭的矛头却不是那些元祐老臣,灾难悄无声息地包围住了赵家。宋徽宗大观元年,三月,赵挺之被罢官,不久病逝。蔡京怎可能因赵挺之一人之死而放过他那一众族人,于是污蔑,入狱,戕害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好在因证据不足,不能将赵家逐一击破。赵明诚的大树倒了,倒下之际压弯了他这棵小树苗,京城给不了他原有的庇护了。
03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夫妻二人回到青州,过起了半隐的生活。这十年,便是“赌书消得泼茶香”故事的来源,我并不觉的这时有多么美好,只是算波荡起伏生活中的一方净土罢了,我也无法接受此时这段爱情是平等的那种说法。两人共同勘校书文,我只能认为是知己或者朋友般,有着相同爱好,但赵明诚的真心早不在李清照身上了。为何会这样说呢?
屏居青州十年后,赵明诚已能外出为官,不久知莱州。但是他为何不带李清照同去,李清照还是罪臣之女?元祐党籍碑早被毁了。那是我们清照不愿跟随,想继续待在青州赏山水美好?外出为官是可以带着自家妻儿老小的,那么赵明诚为何不带?请看《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就能看出,是赵明诚自己不愿意带。若是想知道为何不带,便要先了解“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中的典故。刘义庆《幽冥录》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的刘晨和阮肇一起去天台山采药,后迷路,不知如何归家,天色已晚,二人早已饥肠辘辘,找路途中遇见二女子。两位女子将二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后结为夫妻。这便是武陵人远的故事,和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没有关系。
“烟锁楼台”,便是来源于萧史弄玉之事。《列仙传拾遗》既记载“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为何要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呢?其实吧,是赵明诚有二心了,赵明诚也想寻“天台之遇”,赵明诚也想和别人乘凤乘龙而去,不然为何妻子泣泪《阳关曲》千遍,他依旧铁石心肠不愿携同其妻。读者闻之都感动泪目,何况身临其境。一个人若是不爱了,那么另一个人所作所为在他眼中都是跳梁小丑显得异常可笑。李清照本因无嗣而困苦不已,赵君此番还想寻新人,内心怎么可能不纠结不难受。所以,这些词曾经看只单纯觉得表达了思夫之情,对,表达了,然后呢?这都是表面,她可不是单纯地去发牢骚,而是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李清照此时也陷入迷途不知去处了。
04
后清照去莱州找赵明诚,本以为夫婿见她能有小别欢喜之情,但是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她的《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我看讲解都是说李清照来莱州探望赵明诚,而赵明诚因事务繁忙而冷落了李清照,李清照发不满之情。
是吗?《凤凰台上忆吹箫》可是在《感怀》诗之前所写,都经历“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了,夫妻二人还能如胶似漆?此时的她可不仅仅只是受了委屈而发女子牢骚之态,她是真的不被别人待见了。赵明诚见她来莱州,并未表达任何喜悦之情,依旧是寻花问柳将她抛之脑后,这种心态才是绝望的。虽端坐于室内,但和冷宫有何区别?
所以以前看李清照前期诗词时,真的以为她只是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殊不知,她遭遇的委屈我们根本不懂,还傻乎乎地说“李清照又开始撒狗粮了”。
在我看来,哪有前期后期之分,婚姻中,我也并未看出她有多么幸福,夫婿心都远了,何来幸福可言。我还是喜欢未出阁时的清照,那时的她有父亲母亲疼着,年纪尚小,不必伤春悲秋,只需写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般清新脱俗的小诗,当别人眼中的才女就好。一生天真下去,不必因人悲欢。
05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来说正题,《声声慢·寻寻觅觅》。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起句以十四字叠词来写,且情绪变化层层递进,有起有伏,先以一“寻”字起,一般在我看来,寻物只有这物存在才会去寻,人不会无端去找并不存在的事物。若此时赵明诚已死,哪怕她上泉碧落下黄泉,也只能两处茫茫皆不见,这种寻找其实显得很空虚,没有实感,因为李清照一开始就知道根本就寻不到,那这种“寻”还有什么意义吗?是没有意义的。
但此时赵明诚没有死便解释得通了,我知道你在,我拼命寻找,但你不断拒绝我的邀约,始终于暗室藏着,哪怕我哭天抢地,你都视若无睹,这种寻找是有具体的对象的,她就是在寻赵明诚,但赵明诚不理睬她,将她的情感当做可有可无的轻烟,散去便散去了。
正因为自己的情感情绪没有人重视,所以才会抒发出“凄凄惨惨戚戚”之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便显得理所应当。
最近常读易安词,她前期写的词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首词里面只有一个人,不管是“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还是“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朝来寒料峭”,都未脱离闺阁的桎梏,故《声声慢·寻寻觅觅》也是此感。
但读后期词,她身边倒多了些人,“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其实这时的她才更孤独,经历过国破家亡,回忆便更为痛苦,正所谓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诗无达诂,我只是千分之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独特的殿堂。
06
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陈祖美女士在《李清照评传》中的看法,她不仅认为此词写于赵明诚活着之时,还应当写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之后。《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有“晚来风急”,我看过很多版本的书籍,基本上都承认是“晚来风急” ,但此书中认为以“晓来风急”来解释,才解释得通前因后果。
为何?其实赵明诚不待见李清照还有一大原因,“赵君无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明诚拥有这么多妾也未诞下子嗣,其实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估计和赵明诚自己有关。但是古代可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女性身上。“无嗣”一朵阴云时刻笼罩于夫妻二人头上,纵阴云密布无风无雨倒也还好,就怕狂风肆虐,倾盆大雨,电闪雷鸣,此阴霾时刻遁于身边,长久下去,便能成为李清照心中的难言之隐。
《李清照评传》中谈论“晓来风急”与《诗经·邶风·终风》有关,“终风且暴”,此处的暴是为急骤猛烈之意,《尔雅》“释天”篇有语“日出而风为暴”。第一次看这种说法,其实我是挺惊奇的,曾只觉得“晚来风急”是单纯写景之句,究其根本,以小见大,才能明白此句之妙。
如果是“晚来风急”,《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时间范围则被框死于黄昏阶段,从开头的“寻寻觅觅”到“怎一个愁字了得”,只能看做一时之感,但“晓来风急”便能感觉时间之长,从早到晚,内心不仅要经历一天的煎熬,其心境还得被窗外的景色所肃杀,这样写,以我的角度来看其实更妙。况秦观《迎春乐》中有“早是被、晓风力暴”之句,故“晓来风急”未必不好。
此书更认为“怎敌他晓来风急”与《诗经·卫风·硕人》有关。此篇倒没有说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只描写庄姜嫁与卫庄公的场景有多盛大,庄姜有多美丽:“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节选)
相信只要去看《诗经》都能在解说那里看到《毛诗序》中的观点,《毛诗序》不以表面去谈论,总喜欢深入挖掘,探索背后的种种,语言犀利。故《毛诗序》曰“《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终以无子”四个血淋淋的大字,仿佛为《声声慢·寻寻觅觅》撕开另一道口子,庄姜的遭遇与李清照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以“无嗣”被丈夫恶之。
07
再结合前面李清照写的有关婚姻不幸的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这般解释是完全可以的,于情于理都是无错的。写于后期说其有忧国之思境界当然可以拔高,但是她也只是位深处于墙垣中的妇人,她的肺腑之言我们也得细心去倾听,若众人只想捧她于神坛,不去窥探她的内心世界,那么她不是显得很孤独?毕竟她曾经也是如此的鲜活。
读《金石录后序》时,我就觉得,赵明诚你要李清照怎样待你你才能回她等价真心啊?哪怕作序,她也未将赵明诚“缒城宵遁”之事写出,也未将他思天台之欢写出,笔下全是赵明诚对金石学的贡献,笔下全是对亡夫的称赞,就连赵明诚死后“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的绝情也只淡淡掩去。
李清照在经历千帆磨练后,也在用最纯净的笔为赵明诚保留男人该有的尊严。所以,对我而已,可能有些极端,那就是赵明诚根本配不上这么好的李清照。
当然,我们别去心疼或可怜她,毕竟她这么好强,我们只需翻开泛黄书卷,以最真挚的情感赞美这位风华绝代的千古才女就行了。我们懂她,却不怜她,才是现下最好的状态。
参考书籍: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