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

2022-2-4 16:32| 发布者: uku2euuuuupr4y| 查看: 536| 评论: 0

9月2日下午4时40分,武汉市黄陂区罗汉中学的学生们结束了下午第三节课,准备放学回家。七(3)班班主任郑铭约上女生黄紫杨:“走,我跟你一起回家!”

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1.jpg

9月2日下午,班主任郑铭(中)陪学生黄紫杨(左)回家。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这是郑铭刚接手的新一届初一学生,一开学她就整理了全班46名新生信息,做好家访计划。长江日报记者看到,2日当晚她要去走访3个留守孩子的家,黄紫杨家是其中之一。

第三家走访完已是当晚8时30分,夜色中,郑铭一人一电瓶车,行驶在乡村特有的宁静里。

“不走进学生家里,就看不到默默无闻的孩子背后有多么顽强,也无法读懂他们的隐忍或放肆。”从教27年,郑铭每年家访100多次,每个学生家她都去过,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中叩开学生、家长的心门。

她记得自己刚上初中,老师就来家访——

“前辈老师教会我,要到学生家里看一看聊一聊”

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2.jpg

9月2日下午,黄紫杨坐上郑铭的电动车回家。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罗汉寺街,地处黄陂中西部,罗汉中学就“长”在田野里。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农房的周边是大片的农田。

郑铭的初中就在罗汉中学度过。20世纪80年代末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郑铭和同学们每周背着米来上学。开学第一天,她一个人躲在学校角落里流泪。一位老人走过来安慰她:“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开学典礼上,郑铭发现,这位老人是学校的校长。30多年后的今天,郑铭还记得老校长慈祥的脸。

班主任老师也很快来她家里走访,“郑铭是个心眼好、爱说爱笑的孩子!”她现在只记得老师笑着夸她的这句话。“当时我心里就埋下一颗种子,我也想当这样的老师,给学生鼓励和温暖。”

1993年,郑铭从黄陂一中毕业,进入黄陂建中小学当临时代课老师。1994年开始,她边自学中文、教育学课程边上课,1997年考取了正式教师编制。

郑铭记得1994年在建中小学,她请教周翠珍、郑忠心等几位年长的老师,他们一致提到家访经验:“家访是好传统,到学生家看一看坐一坐聊一聊,更能理解孩子,而理解,是教育的起点。”

两位年长老师随便提到哪个学生,都能把孩子的家庭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让郑铭很佩服。她想:家访这个经验我得学。

27年里,她走进每个学生的家——

“深入学生家庭才会知道怎么去爱他们”

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3.jpg

9月2日下午,郑铭在女生黄紫杨的家中家访。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在建中小学第一次家访,郑铭骑着自行车来到祝田湾,一口气走访了7家。她说着黄陂话跟乡亲们拉家常,她知道了孩子们名字的来历,知道他们从小跟谁最亲,会干什么家务活儿,也知道了他们在校园之外,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在这次家访中,她得知了一个女生的母亲病逝,父亲在外打工,孩子跟着婶婶长大,见到生人就不敢说话,郑铭家访时就一直握住她的手。回到学校,孩子看到郑铭,分外亲切,也慢慢不再有怯怯的眼神,上课也变得专注。

有年春天家访,她看到学生的妈妈炒了菜薹、切了腊鱼,给孩子做午饭,自己却只喝着早上喝剩的粥,连青菜都舍不得夹一筷子,学生看到就给妈妈夹菜吃。她瞬间懂得了这个孩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友善谦让。

在一个男生家里,郑铭看到了小鱼和兔子。鱼是男孩在池塘里抓的,还配上了石头和水草。兔子有二三十只,在兔棚里蹦来蹦去,也是男孩自己拔草喂大的。郑铭夸奖男孩的能干和他对生活的热爱:“你能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就是一种能力,老师相信你会把学习和生活都安排得妥妥的。”

2000年,郑铭调入罗汉中学工作,延续家访。她总结,



只有深入学生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会知道怎么去爱他们、帮他们,只有走进孩子家里,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27年里,郑铭走遍每个学生的家,足迹遍布黄陂罗汉寺街100余个村庄。留守孩子有一些住在罗汉寺街外的祖辈亲戚家,骑车要40多分钟到达,她会多次家访。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郑铭就是“活地图”,走到哪个村,都能说出哪个学生住在哪里。

把迷上打游戏的学生接回家住了两年——

她为“放养”的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4.jpg

9月2日晚,郑铭完成第三家家访已是晚上8时30分。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有的学生家,她不止一次地去过,和孩子、家长一起打开心扉,直面问题,也分享喜悦。学生小徐(化名)的奶奶回忆起孩子青春期里的叛逆,一次次顶嘴、冷战让老人“完全没办法”。奶奶流着泪说,如果不是郑老师4次来家里做思想工作,孩子不会这么快转变,也很难考上理想的高中。

不光自己一个人去家访,郑铭还曾带着几个学生,来到班里“学霸”家。看到书桌井井有条,书本、习题都被翻烂了边角,有同学感叹:“优秀都是有原因的!”

2011年,郑铭家访时,发现学生胡博文一个人在家里打游戏。原来,胡博文父母去外地打工,他周末只能到外婆家住。没有了父母的监督,胡博文迷上了手机游戏。

郑铭家就在学校附近,她对胡博文说:“你周末就到我家住吧,跟我儿子一起。”就这样,胡博文每周五下午放了学就跟着郑铭回家,星期一再跟郑老师一起返回校园。

那两年周末,胡博文早上7时被郑老师喊起床,和她儿子一起读英语、过早。白天,他们两个男孩坐一张桌子写作业,有空了,一起包饺子、打乒乓球、逛超市。“熟人在路上遇到郑老师,还会开玩笑问她你怎么多了个儿子,郑老师每次都笑着说‘我多了个大儿子’。”胡博文说。

在郑铭的眼皮下,胡博文“手机瘾”没有了,不爱睡懒觉、作业也不拖拉了。后来胡博文顺利升上高中,考上大学,现在从事建材销售工作。胡博文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是被“放养”着长大,住进郑老师家,才第一次感受到有人管、有人照顾的温暖。“如果没有郑妈妈,我考不上大学。”

与学生母子十几年交往成亲人——

家访之路一直延伸,人生境界也在升华

看完潸然泪下!武汉这位乡村教师一个习惯坚持27年……-5.jpg

9月3日上午,郑铭去看望小伟的妈妈,用手机让小伟和妈妈视频。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

家访27年,郑铭唯一在学生家吃过一碗面。那是2003年10月,郑铭得知,男生小伟(化名)的父亲不久前去世了。一放学,她就赶去了小伟家里。

小伟妈妈患有脑瘫,行动不便,说话吐词不清。看到小伟小小年纪,熟练地照顾着母亲,郑铭心疼又感动。

家访结束,小伟拉着郑铭不让她走,让老师一定留下来吃碗面条。郑铭无法拒绝。家里已经没有存粮,小伟跑到邻居家借了面条和几个鸡蛋,又去另一个邻居家菜园里掐了几根韭菜,下了满满一锅面。和小伟、小伟妈妈一起吃着面条,郑铭的眼泪忍不住地流。

“你是个懂事能干的孩子,把妈妈照顾得这么好,以后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拥有好的生活。”她鼓励小伟,吃过这么多苦,再坚持一会儿,就一定能尝到生活的甜。后来郑铭经常去看望小伟母子,悄悄塞给他们一些生活费。

小伟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妈妈独自在老家,双腿又落下残疾。小伟和哥哥把母亲安顿在甘露老年公寓,轮流回来看望。

逢年过节,郑铭总去看望小伟妈妈。老年公寓离郑铭家18公里,骑电瓶车40分钟,十多年来,郑铭骑着车来来去去,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郑铭,小伟妈妈也把郑铭当作亲人。

如今,小伟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广告公司,他告诉记者:“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郑老师伸出了援手,经济上帮助我们一家,也在精神上鼓励我。”在他心里,郑妈妈和自己妈妈一样亲,是他人生最困难时的那束光。

“乡里乡亲多走动,我很开心。小伟让我看到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孝顺,小伟妈妈的乐观顽强也感染了我。多年师生成亲人,我们互相成就,我也收获美好和人生境界的升华。”这些年,郑铭常常把小伟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给孩子们温暖和力量。

近十年,随着黄陂区罗汉寺街的钢模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学校里的留守学生变少了。郑铭记得,十年前,一个50人的班里有一二十个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今年,这样的孩子一个班里只有3个。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陂人,罗汉中学是我的母校,学生是我的学弟学妹,家长是我的父老乡亲。”郑铭说,她今年45岁,工作这么多年,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也看到了学生和自己的成长,感到很美好。

一年家访100多次坚持27年

乡村教师郑铭将学生变成亲人

于无声处润泽万物

为“郑妈妈”点赞

采写:记者刘嘉王永芳通讯员蔡育平摄影:记者彭年

来源: 长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乡村灵异之迷路

下一篇:农村故事:没有哭声的葬礼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23 06:59 , Processed in 0.291775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