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心脏大会|健康生活方式才是“零级预防”

2023-8-23 03:47| 发布者: 啤酒瓶空了缓| 查看: 280| 评论: 0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心脏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表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快速增加,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多种疾病的患者住院死亡率下降;但由于我国老龄化、疾病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仍在增加,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仍未出现。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心血管病都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的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且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升高。1990年—2015年,我国脑出血患者死亡率下降,但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持续升高。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可将心血管病发病率降低80%。因此,应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模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就要重视心血管健康。”胡盛寿表示。




探索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



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原因的70%。其中,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是4种最关键的不良生活方式。

“过去30年,我国吸烟致死率显著增长;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44%和36%,我国人群肥胖率逐年增长,血脂异常率逐年增加,80%的我国居民每日摄入的盐多于12.5克,更令人担心的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知晓率仅为30%,控制率不足10%。这些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依旧会呈上升趋势。”胡盛寿说。

在预防医学里,一个核心策略就是“三级预防”,它是指在疾病的病前、病中和病后各个阶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健康状态或对病情进行控制。对于慢性疾病来说,预防措施强调以一级预防为主,兼顾二级、三级预防。在胡盛寿看来,从健康生活方式入手进行“零级预防”,更有利于心血管病防治。

胡盛寿指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所取得的进展多数是基于医院诊疗技术层面的提升,对整个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全人群层面减少危险因素,对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的贡献最大。

2020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立了国内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目的是搭建国家级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术支撑平台,探索远程居家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模式体系,打造国家级健康教育和科普教育平台,以及生活方式干预技术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中国化”的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技术和能力支撑体系。


加强综合风险防控有了更多经验



“心脑血管病是由多种风险综合造成的,要加强综合风险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介绍了生活方式干预和社区干预的成功案例。

比如,在健康饮食方面,国际期刊《循环》今年7月11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一套由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制订的“中国心脏健康膳食”方案。该方案将钠减少了一半,每天摄入量从6000毫克减少到3000毫克;同时减少了脂肪摄入量,增加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钾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开发了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4个不同菜系的食谱。高血压患者食用4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可显著下降10.0毫米汞柱、3.8毫米汞柱。

再比如,减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早在2011年,卫生部与山东省开展了一项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多部门协作投入这一控盐的综合演练,经过5年努力,到2016年,山东省18岁~69岁的居民高血压治疗率上升了11.3%。其中,农村地区高血压治疗率上升了14%,人群平均动脉压由92.9毫米汞柱下降至91.5毫米汞柱,防控效果明显。

“这些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防控经验,将给应对综合风险防控带来更多获益思路。”高润霖说。

此外,大气污染与心脏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密切相关。“基于我国高质量队列或医保等大数据的研究发现,长期或短期暴露于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表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控工作开展有力,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带来了显著的健康获益。但华北、东北地区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慢性病防控仍需要政府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坚持不懈。


推广信息技术助力社区防控



社区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主战场。我国多年的研究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高钠盐摄入等,绝大多数都可以在社区进行干预。国际经验也证实,通过社区防控,改变甚至消除人群的行为危险因素、生物危险因素等,可以大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的死亡率。

“我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实践是从北京的‘首钢模式’起步的,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关键,着力控制高血压,在社区开展筛查、随访和管理,对高危人群强调非药物的治疗措施,成效显著。”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启动的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权重最大的就是提升社区防治慢性病的水平,以加大政府重视力度为推手来加快心血管病防控策略在社区层面落地生效,对控制吸烟、肥胖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将成为心血管病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胡盛寿建议,要积极探索心血管病“中国基层智能防控模式”,“这不仅需要多学科融合,还需要更多的专家投入,助力提升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控能力”。

“将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实现居民健康的定期监测评估筛查干预。”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这些年在京郊门头沟探索新的防控模式,通过开发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工具,将指南推荐和专家意见转化为超过100万条的用药逻辑,并在实践中持续地进行药效对比、分析,积累知识、迭代算法,以提升基层医生的干预能力。

此外,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大数据服务质量监测,目前可与1.5万个机构、171万名患者进行实时远程质控与监测,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基层机构的负责人都可以实时获得评价报告。

“这些工作为‘互联网﹢智慧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弥补系统性的不足等提供了解决方案。”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实习记者 陈菊茹 通讯员 刘怡华 潘伊明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一篇:请善待自己享受健康生活

下一篇:健康生活,从此刻开始

sitemap.txt | sitemap.xml | sitemap.html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自动引流系统 ( 湘ICP备17022177号-4 )

GMT+8, 2024-11-14 12:53 , Processed in 0.135901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